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传统农业是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标,对于多种多样的生产环境、能源资源,都以生产粮食为目的加以利用和改造的,从而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例如黄、淮、海平原,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看,旱、涝、碱、砂、瘦样样俱全,三十年来投入了巨大的人  相似文献   

2.
柳岩  程郁 《绿叶》2016,(4):25-33
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粮食产量的75%及粮食增产的90%(2007年、2009年除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地位。但是,水资源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约束却日益严峻:一方面,粮食生产面临水资源刚性约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土资源不匹配现象突出;另一方面,粮食生产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不仅农田灌溉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而且灌溉工程老化,机制落后。因此,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迫在眉睫。为突破这一瓶颈,要着力建立完善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统筹强化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与创新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技术,建立健全农田、水源、灌排的综合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选择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山东省平度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综合评价法,在粮农成本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平度市粮食生产效率动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法测度和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发展对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在商品粮产区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但会使粮农提高生产投入和粮食单产水平,而且会大大改善粮食生产的土地环境,使稀缺的粮食生产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不同尺度分析了我国2008年粮食生产、消费中的虚拟耕地含量及虚拟耕地平衡空间分布规律.主要结论为:①2008年粮食生产虚拟耕地北方比南方多32396.8×107m2,人均粮食生产虚拟耕地量北方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南方,因粮食生产形成较为典型的虚拟耕地“北土南调”现象.②2008年粮食消费虚拟耕地北方比南方多6851.62×107m2.③从粮食生产与消费的虚拟耕地平衡空间分布规律来看,2008年虚拟耕地调出区全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由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宁夏5省(区)组成的我国北方边境沿线地带,二是由河南、安徽组成的中部区;调入区则集中在由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省份和西部内陆省份组成的环状地带.  相似文献   

5.
"藏粮于地"是新时期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决策。分析山东省日照市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规律,基于LMDI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因素进行分解,可为优化地方耕地保护策略、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自2005年以来,日照市粮食生产地域分化特征显著,各区县影响粮食生产变化的主导因子不同:粮食单产减少是东港区粮食减产的首要因子;复种指数增加是拉动岚山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耕地面积变化是造成东港区和莒县粮食变化的主导因子。政府应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用途管制,保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管控效果;不断提升耕地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走节约集约化道路;促进耕地利用转型升级,挖掘耕地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伴随形成的水土资源消耗和耕地环境负荷令人担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环境效应基本情况,总体结论是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负荷日趋严重。同时,对休耕模式和粮食主功能区调整这两项国家战略政策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效应进行了重点分析,建议逐步扩大在水资源超采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退化区等典型区域的休耕面积,积极谨慎地评估主功能区调整形成的潜在资源消耗缓解与环境效益提升作用。提出:改变以牺牲耕地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粮食持续增长、建立以资源环境效应评估为平衡点的粮食供需模式的时机已成熟,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环境效应,应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保障整体计划中。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对全省近10年的土地资源、粮食生产及人口增长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对2005-2020年全省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分别进行了预测。为了提高预测精确度,取各种预测方法的平均值。根据安徽省情将其划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档生活标准,分别探讨了预测期内安徽省土地承载力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全省发展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及其可持续性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北地区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及总产的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并结合粮食生产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探该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指出今后提高粮食生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较多。为了达到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目的,我们必须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优势,挖掘生产潜力;搞好宏观调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这样,2000年实观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 5亿t,人均占有粮食400kg 的目的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4—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方法建立粮食产量变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作物单产和种植结构对粮食产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粮食增产受播种面积扩大和加权平均单产提高共同驱动,两者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5.17%和64.38%。2研究期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加受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三个因素共同驱动,其中复种指数效应居绝对主导地位,平均贡献率为92.6%。3研究期中国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快速提高。从作物贡献角度看,玉米、小麦和稻谷的单产变化效应发挥主导作用,三者合计的平均贡献率为115.70%;从生产力效应和结构效应的综合作用看,生产力效应是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变化的主导因素,平均贡献率为75.09%,但作物结构效应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为说明粮食潜力与估产的关系,定义了“粮食潜力实现率”的概念,它是与粮食潜力预测值相比,当年实际达到或能够达到的百分比,它将潜力值和当年估产值或实际产量结合在一起,可用来评价潜力实际达到的程度,并可反映气候年型。应用结果表明:2010年各省单产和总产潜力平均实现率围绕100%波动,说明科技进步对增产仍然起到支撑作用,而1999-2008年各省单产和总产潜力平均实现率低于100%,说明科技进步对增产作用在减小。因此,粮食潜力实现率可以用来评价粮食增产趋势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其方法实用、误差小。  相似文献   

12.
以东北三省粳稻、玉米为例,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检验农业技术进步、规模效率与粮食生产效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2000—2019年,吉林和黑龙江均保持了良好的粮食生产效率。②黑龙江属于"农业技术进步单一驱动型"的生产模式,而辽宁、吉林属于"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驱动型"的生产模式。③吉林玉米生产的规模效率非有效,辽宁农业技术进步的衰退分别阻碍了各自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建议: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应因地制宜,分别通过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力度、鼓励农地流转等措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粮食生产潜力的角度,提出了广东省粤北(韶关市和清远市)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并以我国2000年人口平均粮食需要量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预测了韶关市和清远市人口承载能力临界值出现的时间。这对宏观指导农业生产和控制人口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在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持续高涨,农机装备保有量快速增长,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的主力军,在促进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剩余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总产和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增长趋势,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波动属古典型波动,波动剧烈。河南省粮食总产的波动指数和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波动指数的相关性基本相当,说明河南省粮食总产的波动受三大粮食作物的影响基本相等,提出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云和县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简要展示了当地粮食生产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着重阐述了目前粮食产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期一些部门、专家关于“粮食减产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造成的”看法,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志宝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和不正确的,不能简单地把退耕还林与粮食减产划等号,退耕还林工程更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影响。王志宝指出,由于全国粮食产量连续 4 年减产,库存急剧下降,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这一重大问题,必须采取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说,今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就退耕还林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跟踪调…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自发地、零星种植再生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产量不高不稳,一直未形成一种耕作制度。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再生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温室育秧等新技术的出现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再生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8年我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了424万亩,亩产83kg,对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 2 1世纪中国对粮食的需求 ,提出“发展东部 ,提高中部 ,开发西部”的粮食生产战略布局 ,就是在东部平原区发展产业化粮食生产 ,使之成为中国优质商品粮食主要生产基地 ;在中部高原区要大力治理水土流失 ,提高粮食生产的环境质量 ,从而提高粮食产量水平 ;在西部高寒及荒漠区要充分开发光能、土、水资源优势 ,进一步开发高寒农业与绿洲农业的粮食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运用虚拟水理论探讨其粮食生产与消费,可为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粮食贸易及居民膳食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在对东北三省1998—2013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消费的虚拟水量核算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自给率、虚拟水盈亏量及其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东北三省整体上看,1998—2013年玉米、水稻、大豆生产的虚拟水量均高于消费的虚拟水量,在保证居民消费的基础上可输出;而小麦生产的虚拟水量则低于消费的虚拟水量,需要大量输入以满足居民需求。从省域角度来看,黑龙江省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年均虚拟水量均高于其他两省;而从地级市的空间分异来看,粮食作物虚拟水盈余量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