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萍 《青海环境》2011,21(2):59-61,75
青海湖的演化不是单一的形成—发展—萎缩三步曲,而是有着较为复杂的波动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青藏高原隆起相联系的新构造运动和气候波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青海湖的形成和环境演化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形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2006,(3):50-50
冰川退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长江源头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气温升高,长江源头冰川每年以20米的速度退缩。  相似文献   

3.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三面环山,海拔2261米,植被覆盖率低,形成西宁地区干旱、少雨、风沙大、静风日多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长季推后、生长期缩短,这可能会导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期出现牧草短缺现象。  相似文献   

5.
我在长江头,家住长江尾,保护长江水源,就是保护家乡水。几乎每个青藏铁路建设者当年都是怀着这样的心愿走向青藏高原的。在青藏高原逐渐隆起的漫长过程中,生成了草甸、湿地、冻土等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源头。这里栖息着藏野驴、藏羚羊等珍稀的野生动物,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生态环境脆弱。  相似文献   

6.
普若岗日冰原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双湖县,是世界第三大冰川,按照冰川学界的划分。被归为“冰原”。冰原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冰原所处的青藏高原作为全球中纬度地区海拔最高的地域,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明显。在过去30余年间,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m高度范围内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8℃,远高于全国平均值。与此同时,普若岗日冰原已向上收缩约50m。  相似文献   

7.
4200年来青海湖盆地植被及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笃Jun  陈保华 《青海环境》1996,6(3):109-112
通过对青海湖东北岸间歇性河流大水淌一级阶地上冲积—风积剖面的~(14)C年龄和孢粉组合分析,探讨了青海湖盆地4200年来植被及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文结论与近年来在湖区其他地点或用其他方法得出的演化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向冷干方向的发展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球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模拟的1995~2004年黑炭气溶胶干湿沉降量,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上黑炭气溶胶总沉降的季节分布及总沉降的年变化率季节分布。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季节,随着大气环流格局改变,使得在青藏高原上的黑炭气溶胶随着季节有不同量的沉降关系。从青藏高原上黑炭气溶胶平均总沉降量来看,冬季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之外,其余地方的黑炭气溶胶总沉降量值很小,都低于5kg km~(-2),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也只有20kg km~(-2)。而在夏季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黑炭气溶胶的总沉降量都大于8~10kg km~(-2),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则是高达40kg km~(-2)。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上黑炭气溶胶平均总沉降量夏季是冬季的两倍左右,而东北部地区则是高达了8倍左右。通过黑炭气溶胶总沉降的年变化率季节分布研究,得出除了秋冬季节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他季节年变化率不大。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周边地区,年变化率在夏季和秋季的变化趋势基本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萍 《青海环境》2005,15(3):93-95
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而且对中国、亚洲的自然环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影响。高原隆升首先引起了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巨大变化,气候变化进而又影响局地甚至远离高原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演化,文章就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段英涛 《青海环境》2007,17(1):29-30,43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上的一个独特区域。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一个基于市场的灵活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在该地区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同样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丽蓉 《青海环境》2014,(2):88-89,100
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其水生态系统对于区域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水生态系统现状和保护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措施,旨在为推进青藏高原夏都明珠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分区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青藏高原 81个气象台站近 30来年的降水量资料 ,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 ,对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EOF分解的前三个主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 4 2 .8% ,地形特别是高原主体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对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 ;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在缓慢减少的过程中未发生突变现象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高原中部区、西藏北部区、青海东部区、柴达木盆地区、高原东北区、中北部边缘区、高原西北区、西藏南部区、高原东南区共 9个区 ,其分区受地形和低涡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藏山羊研究     
藏山羊分布在青藏高原,我国饲养藏山羊的历史悠久,现有数量约1000万只。藏山羊以盛产山羊绒著称。由于分布地区海拔高、缺氧、气候酷寒,交通不便等因素,对其研究甚少。为了开发利用藏山羊品种资源,我们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坎布拉地区第三纪以来地球内外营力及青藏高原隆升事件与气候环境演化、黄河发育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认为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物质基础为古近系(距今65.32百万年)砂岩、砂砾岩,形成的鼎盛时期为距今7000a左右。  相似文献   

15.
李渤生 《绿色视野》2008,(10):59-61
雪润羌塘绿意盎其实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羌塘春夏恼人的雪雹乃是高原生命的源泉。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羌塘已处在自高原东南部向高原西北运移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尾闾,年降水量仅有150~300毫米,显然春雪对于气候干旱、蒸发剧烈而缺少高山雪水的羌塘是无比宝贵的。  相似文献   

16.
清清 《环境教育》2005,(4):42-43
可可西里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和保持最佳原始状态的自然区可可西里,蒙古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辖区,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区内地势高耸,气候寒冷干燥,环境极端恶劣,一年四季通行困难,绝大部分属常年积雪的永冻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17,(7)
通过对西北部地区部分阳坡光伏电站的调研,并参考青藏高原多个生态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在西北多个地区因地制宜,在退化或废弃牧草地阳坡上发展光伏发电,不仅电池板的防护有利于防风固沙,还能缓解气候变暖,提高植被覆盖率,变废弃草地为优良草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和光伏共赢。  相似文献   

18.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并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气候资金缺口,解决这一难题亟须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效的投融资手段。2020年以来我国气候投融资顶层文件相继出台,尽管气候投融资体系和试点工作的研究逐渐丰富,但是气候投融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地方和金融机构的相关实践。本文聚焦于气候投融资体系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机制不灵活、信息不对称、数据不可靠等关键问题,梳理气候投融资加速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讨论气候投融资加速发展的预期目标,提出一套结合数字科技应用的气候投融资加速发展新生态体系及其标准体系、技术体系、数据体系的构建方案,旨在引导和鼓励资金流向技术先进、示范创新、气候效益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和“双碳”政策落地,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藏鸡产于川西北高原的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该鸡生活能力强,适应于高寒地区恶劣多变的气候环境,是藏族人民饲养的主要鸡种。一、产区的环境条件与分布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的东缘,海拔1300~4000m。气候四季不分明,平均气温7~12℃,昼夜温差大,多在12℃,空气干燥,日照长,平均日照为2300~2700小时。年降雨量600~700mm,多集中在6~7月,约占全年雨量的70~80%,相对湿度57~59.5%,无霜期短。  相似文献   

20.
1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与西藏同称“地球第三极”。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此,故又称“江河源头”、“中华水塔”。这里平均海拔3000m以上,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冰川、雪山、戈壁、沙漠、风蚀残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