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除了饮用,人类还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航道运输、农业灌溉等社会生产活动。涉水工程会对水环境尤其是河流生物栖息地造成扰动影响,有些甚至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累积影响。河流生物栖息地关乎生物食物链及能量流过程,直接反映河流健康状况。近年来,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流生物栖息地生态环境愈发脆弱,被污染、被迁移、细碎化等现象愈演愈烈,导致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甚至丧失,直接威胁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2.
内河航道整治主要通过疏浚、水下炸礁、护坡护滩、筑坝束水导流等措施,以达到增加航道尺寸和改善通航水流条件的目的。航道整治改变了河道形态、水文条件、河床基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影响。通过介绍内河航道整治对鱼类栖息地影响的主要特征和近年来国内航道整治工程中采取的鱼类保护及生态修复措施,提出应深入研究航道整治对河流鱼类栖息地影响的评估方法,提高生态修复措施的有效性,以维护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就地保护鱼类生境是保护鱼类多样性最为有利和有效的方法。双江口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上游,是国家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该工程建设将淹没裂腹鱼和鮡科等鱼类栖息地。从工程实际和鱼类栖息地保护要求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鱼类栖息地进行比选,选择"梭磨河+茶堡河河口"方案作为鱼类栖息地保护推荐方案,并设计恢复河流连通、建造人工产卵场和生境再造等措施以恢复鱼类栖息地生境,为鱼类栖息地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有效防止规划和建设项目损害生物多样性的“第一道防线”,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制度和手段。生物多样性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环评结果的准确性。然而在目前执行环评制度的过程中,仍存在缺乏高质量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以及该类数据未能有效应用于环评的缺憾。建议整合现有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和环境影响评价交互体系,优化数据共享系统,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并将交互体系有效应用于涉及生态影响的环评工作中,以切实发挥环评预警生物多样性破坏风险的源头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栖息地保护相关研究,根据鱼类栖息地所处的初始、受损两种状态,提出了相应的栖息地保护、栖息地修复两种保护模式,初步探讨了两种不同保护模式在水利水电开发中的应用。栖息地保护一般从流域层面在规划阶段提出,应用于未被开发、鱼类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高的天然河段的保护;而当鱼类栖息地已受损,则需要采用栖息地修复工程措施,栖息地修复一般在单个工程项目建设时具体考虑。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环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保体制改革和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中必须走在前面。进一步明确环评体制改革的目标环评制度的精髓和根本功能就是"预防为主、源头控制",这是环评领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环评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要求,充分发挥环评制度在优化经济发展、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环评的有效性和管理能力。围绕这一总的目标,初步考虑应构建和完善六个体制:  相似文献   

7.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我国当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为保护物种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提供了全新保护网络与重要监管支撑。本文简要回顾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现状及发展历程,以优先保护单元中生态保护红线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保护重要生态空间、保障栖息地完整性和连通性以及管控人为开发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讨论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监测评估制度缺失、区域人为干扰活动增多、主动监测能力依旧薄弱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分区管控遥感监测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人为活动管控力度、加强新技术方法应用和推动各部门协同监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建立规划环评目标与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建立生态环评指标体系的5项基本要求:遵循生态科学基本原理,体现生态功能保护要求,表征生态脆弱性,表征区域/流域重要自然资源的利用,体现规划的生态影响特征。对生态环评指标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反映生态影响阈值的绝对标准和反映管理目标与功能目标的相对标准。强调进行目标—指标—标准的生态环评才是科学的评价,科学评价才是规划环保决策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中明确水环境和水生态红线控制指标,既是新时期流域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与环境刚性约束、促进流域环境安全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结合黄河流域规划研究和规划环评资料成果,在流域湿地优先保护、统筹环境水量调控指标和实现水功能保护的污染控制等原则基础上,论述了流域规划与环评中的水环境与水生态控制红线,并提出了加强纳污红线和生态流量红线管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的原则,在优化经济发展、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环评管理、规范环评行为,保障环评制度有效执行。加强环评管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深化环评体制改革、推动环评管理转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建设项目地下水环评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最有效手段,对地下水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的颁布,规范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评工作。本文结合《技术导则》的实践,分析了地下水环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规划环评制度逐步得到建立健全,形成覆盖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并在近几年完善了规划环评前置依据,加强了空间引导性,拓展了评价对象。当前,全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我国即将迎来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规划环评也应进行调整优化。基于我国规划环评制度发展的回顾与态势研判,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双评价”与现行规划环评在编制内容与机制上的兼容性与冲突进行分析,提出充实规划环评评估对象、建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级环评与常态化评价实施监测机制的建议,以期为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环境影响评价》2018,(6):105-105
北京华恒基业野生动植物专用标识技术服务中心环评业务(甲1005号)始于1990年,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环评中心转制而来。中心环评业务依托研究所在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与鸟类观测等方面的科研优势,遍布全国的生态定位站、监测样地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的资源优势,立足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与鸟撞相关的鸟类基础知识及研究进展,针对机场建设过程中对鸟类产生的影响,探讨机场建设项目环评中开展鸟类专题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环评调查、分析时应注意的要点和环保措施要点,以期有效地保护鸟类和保证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规划环评理性科学地发展,通过开发区规划环评实践,学习规划环评导则总纲,总结出规划环评工作的重点为基础调查、支撑分析、要素论述、调整意见等4个方面。环境和生态实地调查是环评的基础,规划支撑分析的要点是政策法规的符合性、主体功能的协调性和承载力的适宜性,7个规划要素的环境合理性论述是环评的主轴和重点,调整意见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体现了评价的作用。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并以先进理念为指导是做好环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环评机构)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以下简称报告书(表))的法定编制机构。为规范环评从业行为,促进环评机构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环评机构管理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环评机构管理的必要性截至2014年2月,全国共有环评机构1 158家,其中甲级机构192家,乙级机构966家。多年来,环评机构在环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环评机构发展仍不平衡,专业性的大型环评机构数量偏少,部分地  相似文献   

17.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参与国家经济运行决策的第一窗口。为了提升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推进环评行业管理改革创新,近期,环保部门先后采取一系列行动,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深化推进环评资质管理;开展环评机构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环评技术市场秩序;促进环评与排污许可的深度融合,强化排污许可制度在环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加强规划环评落地,利用规划环评推动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8.
《环境影响评价》2015,(1):97-97
环境影响评价论坛(www.eiabbs.cn,简称"环评论坛"),是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办的、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主题的专业论坛。环评论坛成立于2005年,2011年10月改版后重新上线。目前,环评论坛已有注册会员50000多人,活跃会员超过6600人。伴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环评行业信息化建设10余年的发展,环评论坛已成为环评工作者重要的专业咨询平台和信息交流媒介。近年来,环评论坛针对国内较为敏感的铁路、化工、垃圾焚烧等重点行业的项目环评,以及区域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环境保护产业仂哙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议围绕环境影响评价如何在源头防控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中发挥作用,在脱钩改制后如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倡导行业自律等问题展开了研讨。环评分会的会员单位集中了绝大多数的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会员单位的自律建设和自律制度的完善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环评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性,尤其是高水平、科学、准确、公正地提供环评审批依据,也将直接影响环评制度能否落实。  相似文献   

20.
<正>《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由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环境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协办,于2013年9月正式创刊发行。办刊目标是为构建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环境影响评价》杂志作者群主要为一线著名环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杂志内容充分反映了相关专家学者在环评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环评领域专业群体的声音,对于环评从业人员以及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人员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