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淮安市洪泽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方法,建立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进行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适宜度评价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川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8):180-182,71
从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出发,结合规划环评的特点,以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在将多个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引入工业因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基础上,建立了既能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级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境空气、声环境等9项自然生态指标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9项人文生态指标,实现了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定量评价,为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在中心城区的用地布局和功能组团设置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方法,建立中心城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实现对中心城区布局进行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中心城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扩区或与行政区合并是近年来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并区前后的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分析了大连金州新区并区前后的生态适宜度。结果表明:原金州区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在合并前后生态适宜度得分从63.75分和60.25分上升到82.75分和85.75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和居住区从82.75分和77分上升到82.75分和85.75分。均从不适宜、适宜上升到很适宜。  相似文献   

5.
环境生物学     
X 17 9700089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卜二//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一1996,16(2)一113~120环信Q一40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传统的以因素叠加为特征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已无法适应生态规划发展与应用的要求,本文尝试根据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品求的关系,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运用于桃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之中,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图5表4参10X 171 9700090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与城镇布局/高文杰…(河北省城乡规…  相似文献   

6.
生态适宜度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雅秋  郑宝源 《福建环境》1998,15(3):7-8,13
试用模糊数学法,对生态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漳州市金峰工业区居住用地适宜度分析为例,对用评价因子得分值等权相加利用模糊数学进行居住用地适宜度综合评价两种方法作了比较,表明用模糊数学对生态适宜度的综合评价能更生动更准确地刻划了各用地块的适宜程度。  相似文献   

7.
土地开发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GIS技术,以营口某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将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应用到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了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因子开展了评价,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为开发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估算云南、贵州两省可利用坝区,并了解其空间分布,利用云南、贵州两省DEM及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考虑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生态风险多种生态空间制约,并叠加土地利用情况,合理估算两省适宜开发的坝区.结果表明,云南贵州两省适宜开发的土地面积较少,分别为2575.1,1011.0km2,仅约占国土面积的1%,主要集中于滇中、黔中地区.  相似文献   

9.
针对京津水源区上游生态环境建设需水与向下游多输水的矛盾现实,基于气象、土壤、土地利用/覆盖(1990年和2009年)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潜在蒸散量,再用土壤和植被信息对其进行修正,计算了水源区东北沟流域1990年、2009年及其他5种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情景下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2005-2009年4-10月潜在蒸散量是715.04 mm;2009年流域植被适宜生态需水量是399.42 mm,最小生态需水量是339.68 mm,比1990年的适宜和最小量分别多122.5 mm、144.5 mm;平水年的降雨均可满足各种情景生态需水要求,其中需水量较大的是情景Ⅲ(草地转化为林地),其适宜需水量达784.69×104 m3,情景Ⅱ(林地转化为草地)的需水量最小,适宜需水量是687.27×104 m3,该情景较适合向下游输水为目的的生态建设,但该情景实施的前提是建立下游向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魏有权  杨丽琴 《环境工程》2011,29(3):124-127
以某大型工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级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组合对土地利用进行评价,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评价结果和图形叠置,实现了工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为工业开发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论城市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在秦皇岛市所作的生态区划研究工作,对城市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及其应用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登记、土地开发度评价、生态适宜度分析和土地开发优先顺序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建立一套适宜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分析天津市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性;帮助当地决策者制定具体的生态对策,以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决策得因工业和居住区要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规划在浙江杭州武强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阐述了生态规划的涵义及其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从区域背景分析和现状资料介绍入手,对武强溪流域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区域作出了生态规划,提出设立生态保护区、进行土地的规模利用、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布局和建立人工湿地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最后,分析了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生态规划优于环境规划之处,并指出了生态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还不够完善,生态适宜度评价尚有缺陷。  相似文献   

14.
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我国典型生态环境过渡带——甘肃白龙江流域为对象,借助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境脆弱度和景观生态损失度构建了流域景观生态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评价与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林地和建设用地呈现增长趋势,耕地和草地面积呈现减少,未利用地和水域则呈波动变化.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白龙江流域西北部和北部的生态风险高于流域的西部、东部和南部.同时,各风险等级上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即中等风险区面积呈扩张的态势,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呈减弱的趋势.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生态风险值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及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滇池流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矛盾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运用GIS和遥感(RS)技术、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海拔、土壤类型等九个关键评价因子对滇池流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生态很适宜面积约294.0km2,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0.1%;生态较适宜面积约431.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4.7%,生态较不适宜和不适宜面积约1654.4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6.7%,生态很不适宜面积约540.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8.5%。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流域的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考虑下的最佳流域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6.
浅论城市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在秦皇岛市所作的生态区划研究工作,对城市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及其应用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登记、土地开发度评价、生态适宜度分析和土地开发优先顺序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以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的芒市为例,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的概念和内涵并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的评价指标、测算方法和分级标准体系基础上,定量地分析评价了芒市近8 a来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各个地类变化的合理度和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度,为推进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实施提供基础依据。评价结果表明,全市近8 a所有地类转化的总面积为77 602.80 hm2,转化的合理度(RD值)只有48.98%,属于"中度不合理"级。总体上,芒市近8 a来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既有合理的部分,如部分陡坡耕地的生态退耕、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但其不合理性亦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生态退耕地中约96%属于"不该退"的宜耕地。此外,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却又出现较为突出的毁林开垦现象。这些问题的突出存在,使芒市近8 a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程度很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合理性,从方案与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程度。开发区规划与环境的承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制约区域开发活动因素提出了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1990年至1998年辽阳城市生产指标、生活指标及环境指标为基数分析计算出1990年至1998年度的辽阳城市生态环境各年度的适宜度及适宜度综合指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并用指标体系预测出2005年及2010年的生产位适宜度指数、生活位适宜度指数、环境位适宜度指数,辽阳城市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并作出辽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建立辽阳“两生一环”生态的指标体系,分析了辽阳生态环境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曹山农业示范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方法应用于农业示范区环境影响评价,以曹山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区域,建立农业用地、观光农业建设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采用GIS技术,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为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