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当前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底泥清淤疏浚是清除湖泊和河道内源污染、减少污染物释放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基于环保清淤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环保清淤与传统工程疏浚的区别,并介绍了环保清淤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底泥调研与分析评估、清淤深度控制、清淤方式及清淤设备选择、底泥脱水与固化、尾水处理与排放标准控制和底泥资源化方式等方面对环保清淤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湖泊水质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环保清淤方案的比选设计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沐  任增谊  张曼  赵琼  尹洪斌 《环境科学》2023,44(7):3945-3956
外秦淮河是南京市一条重要的城市景观行洪河道,多年来受工业及生活污水影响,内源污染严重.为充分了解外秦淮河底泥污染特征,为疏浚提供决策依据,对河道上、中和下游典型断面底泥界面微环境以及营养物含量进行调查,采用有机指数法和污染指数法对底泥污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污染物垂向分布特征模拟清淤对底泥内源释放削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中下游底泥界面以上DO均值分别为4.62、 3.25和3.41mg·L-1,且分别在4.4、 3.5和5.5 mm处消耗殆尽,是典型的城市河道污染特征体现.调查河段表层底泥的ω(TN)、ω(TP)和ω(OM)均值分别为1 734mg·kg-1、 1 337 mg·kg-1和4.82%,底泥TN和OM的有机污染指数均值为0.48,处于尚清洁水平,TP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值为3.18,处于重度污染水平.模拟30 cm清淤深度结果表明,底泥SRP和Fe2+的释放速率较清淤前分别削减42%~82%和88%~96%,而NH+4-N的释放速率却较清淤前有...  相似文献   

3.
底泥生态疏浚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解决区域的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和生态清淤研究。以宛山湖九里河口以北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宛山湖基本情况及底泥污染现状调研分析,充分考虑通航和引水需求以及施工深度限制等因素,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和工程量。本次疏浚面积为0.75 km2,疏浚深度为0.3~1.3 m,疏浚总量为56.82万m3,其中底泥清淤34.82万m3,航道疏槽22.00万m3。从清淤要求、清淤深度、清淤设备选择、清淤工艺等关键技术点着手制定宛山湖北部湖区底泥清淤方案。通过对先导区污染底泥的生态清淤,有效削减底泥内源污染,促进宛山湖水体水质改善,并为宛山湖水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吸附于水库底泥的污染物质会不断释放到水库水体中,导致水库水质变差,影响水库供水安全。然而目前国内深水水库生态清淤的工程案例极少,缺乏类似工程经验。因此该文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深水水库的生态清淤关键技术,首次将深水水库生态清淤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和整合,解决了水库深水生态清淤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殊困难,为今后开展水库深水生态清淤相关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磷释放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通过对城市浅水型湖泊 (以南京玄武湖为例 )底泥磷释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 ,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泥磷释放特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溶解氧、pH值、温度和扰动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湖泊内源性磷对湖泊水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 ,为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疏浚和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环境因子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勇  王超 《环境科技》2002,15(4):4-6
通过对城市浅水型湖泊(以南京玄武湖为例)底泥磷释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泥磷释放特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溶解氧、pH值、温度和扰动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湖泊底泥磷对湖泊水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为城市浅水湖泊底泥疏浚和营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韩琦  薛爽  刘影  洪悦  刘红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12):3737-3749
以沈阳市新开河底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河流底泥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释放途径,并分析了时间、温度、pH值、底泥粒径、盐度和上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对河流底泥DOM释放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底泥释放对上覆水体中DOM的光谱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底泥DOM释放影响程度最高的是间隙水的混合作用,其次是底泥表层静态释放,而悬浮颗粒释放对底泥DOM释放的影响程度较小.底泥DOM的释放量随温度,pH值,底泥粒径,盐度的增大而增大.上覆水体DOC浓度较高时,DOM由上覆水体向底泥迁移.扰动作用能够影响底泥DOM的迁移.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和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物质是底泥DOM中的主要荧光物质.河流底泥DOM向上覆水体释放的主要是激发波长分别为280~300nm和320~380nm的荧光物质.并且,扰动作用促进了荧光物质由底泥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香溪河库湾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水库调度带来的扰动影响,河道型水库支流库湾河口底泥营养盐释放为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增加了风险。文章通过在香溪河库湾河口采集底泥和水样,室内模拟扰动条件下,藻类外吸收源、扰动及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对底泥营养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扰动及外吸收源并存时,底泥氮磷释放量增大;扰动作用对磷释放影响较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弱,但对氮释放影响较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影响大;底泥释磷量随底泥-水界面浓度梯度升高而增大,释氮量则受其影响较小。三峡水库泄水和水华暴发、藻类大量繁殖将促进香溪河库湾底泥营养盐释放。  相似文献   

9.
底泥的盐分释放是滨海地区淡水库水质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包括上覆水条件在内的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到底泥的盐分释放。为了研究底泥盐分释放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采集了天津滨海地区典型淡水库——北大港水库底泥样品,测定了盐分含量,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底泥盐分含量、上覆水水深、上覆水盐浓度以及扰动对底泥盐分释放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库区底泥全盐量为0.095%~0.818%,总体属轻盐化土和中盐化土,库心底泥盐分含量明显高于库周底泥。室内模拟实验表明,底泥含盐量越高,盐分释放通量越大;实验条件下上覆水越深,上覆水盐分含量越低,底泥盐分释放通量越大;上覆水扰动会促进底泥盐分释放。该研究认为,底泥盐分释放受底泥盐分含量和上覆水理化因素的多重影响,对其释放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滨海地区水体的咸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动态水流条件下河流底泥污染物(COD_(Cr))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水深、流速等水动力条件对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强度的影响,以苏州河底泥为例,通过水槽试验,分析了动态水流条件下河流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及其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ODCr释放率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但CODCr释放强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率与水深和流速有关,在相同水深的条件下,底泥的释放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流速的条件下,底泥的释放率随着水深的增大而减小.在水深10cm、流速0.10m.s-1的动态水流条件下,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CODCr的释放强度与时间的关系为:C=1.06C0e-0.06t.  相似文献   

11.
太湖竺山湾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与环境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湖竺山湾湖泊中重(类)金属、磷、硫元素、有机有毒物质的含量及放射性元素的放射强度进行了检测,通过对比雪堰段与周铁段的相关物质含量,分析了有害物质含量差异的原因,并对其环境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太湖竺山湾底泥中重(类)金属含量总体较低,其中雪堰段比周铁段含量高;有机毒物HCHs、DDTs、PCBs、PAHs由于来源不同,两地相关物质含量不同,但总体上含量较低;湖泊底泥中放射性元素铅、铯的放射性强度低,符合我国开放场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的规定.湖泊底泥中含有较高的磷元素,清淤过程应减轻底泥中磷的释放对水体造成的污染.本结果对太湖底泥沉积物的测量,特别是对放射性元素放射强度的检测,有利于全面了解该湖泊沉积的环境污染现状;评价其污染程度,并为太湖污染治理、清淤底泥的后续利用、风险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河湖清淤工程的实施是消除水体内源污染、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从底泥现状调查分析出发,以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工程目标为导向,结合工程经济性,分析了影响河湖清淤工程范围合理性的因素,并针对消减底泥污染物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为今后河湖环境生态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底泥污染是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世界范围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介绍了河流底泥重金属主要以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等形态存在,讨论了pH、氧化还原电位(Eh)、温度、盐度等因素对底泥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综合比较了清淤底泥处理的不同方法,提出控制清淤底泥重金属迁移的首选工艺为黏土物质钝化/稳定化。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底泥氮磷释放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典型水域底泥的理化特征,研究在不同水动力和温度条件下底泥中氮磷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1)龙形水系底泥理化性质对上覆水水质影响较大;2)随着水动力条件的增加总氮的释放强度增加,总磷在低流速下释放强度最大,中高流速下的释放强度均小于低流速下的释放强度,水动力条件越强氨氮释放强度越小;3)温度对底泥氮释放影响较大,较高温度能明显减小底泥总氮的释放强度,但是高温有助于提高氨氮的释放强度,而温度对底泥总磷释放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杭州城市内河底泥磷污染与磷释放水力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青青  官宝红  李君 《环境科学》2009,30(5):1351-1356
在分析杭州城市内河东新河底泥磷污染的基础上,采用加长型环形水槽动态模拟水体流速(0.002~0.02 m·s-1)、上覆水质(水体总磷本底值分别为0.18、 0.072和0.007 mg·L-1)及上覆水深(5、 10 cm)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流速下底泥磷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东新河底泥的pH值、含水率、磷含量等理化性质有利于磷的释放.在动态水力条件下底泥磷主要以悬浮颗粒态形式向上覆水体释放.流速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较为显著,模型流速为0.008 m·s-1(原型流速为0.05 m·s-1)时对应底泥的“少量动”,此时底泥磷释放速率趋于最大,达147.36 g·(m2·h)-1.上覆水质影响底泥磷的释放,尤其显著影响磷的初期释放,内河水较自来水更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可能是由于内河水与底泥构成了良好的磷交换关系.在浅水水体中,上覆水深对底泥磷释放影响不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力学条件和水质来抑制或强化河流底泥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深水型人工湖泊(以福州市山仔水库为例)底泥NH4 -N释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该实验在厌氧状态下进行,主要是以氨态氮溶出为主,这是一个物理过程,是由于分子的扩散造成的,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泥NH4 -N释放特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温度、上覆水本身NH4 -N浓度和底泥粒径对底泥NH4 -N释放影响的动力曲线.同时说明了湖泊底泥NH4 -N释放对湖泊水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为城市深水湖泊底泥疏浚和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底泥TOC的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底泥TOC向上覆海水释放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了红树林区底泥中TOC的释放规律和泥水比、温度、pH值三个环境因子对TOC释放的影响,同时对静态和动态体系底泥TOC的释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静态下,不同条件释放规律一致,上覆海水TOC的变化呈近似"W"的趋势;泥水比增大会使底泥向上覆海水的TOC释放量增加;温度对底泥TOC释放的影响较为复杂,上覆海水温度较高或较低都有利于底泥TOC的释放;碱性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TOC的释放;海水的运动对沉积物TOC的释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污染河流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苏州河底泥对水质的影响。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为苏州河污染底泥的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巢湖清淤合肥项目区域污染底泥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概述巢湖清淤合肥项目区域污染底泥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研究表明:巢湖污染底泥的分布特征符合湖泊沉积学原理,底泥中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严重污染层〉污染过渡层〉正常湖泥层,巢湖污染底泥清淤是改善水质和恢复湖区生态的重要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0.
若干人工调控措施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在太湖用围隔试验,研究湖泊底泥稳外源污染对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底泥和外源污染(相于当彻底清淤和截污)的情况下,围区内(200m^2)水体氮磷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但藻类生物量却急剧上升,且出现“藻华”,结合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的截污、清淤挖泥、引水冲污等富营养化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分析,探讨了截污、清淤、引水冲污对营养几湖泊藻类种群的影响,指出对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单纯采取截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