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辽东湾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进行监测和评价,发现辽东湾土壤盐渍化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北部淤泥质海岸,且与海水入侵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而辽东湾东、西两侧砂质海岸几乎没有土壤盐渍化现象;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全盐量和Na+离子与电导率的关系模型,今后电导率法可作为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监测的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同期的外海潮位与S-1监测井电导率监测数据,对辽东湾西侧绥中砂质平原海水入侵岸段的外海潮位对海水入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海潮位的变化可以对海水严重入侵区域的S-1监测井附近产生显著的影响,高潮位时会导致该地区海水入侵程度加重。基于实测的过渡区地下水位与Cl-含量数据,得出季节变化的地下水位与季节变化的地下水Cl-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92以上。利用该相关关系,可以得出该地区的海水入侵过渡区(250 mg/L)对应的地下水位值为-2.22 m~0.25 m,可以为确立该地区海水入侵过渡断面的位置提供间接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场监测资料,对辽东湾西侧绥中砂质平原土壤盐渍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监测区含水层主要是由较粗的透水性较好砂砾石等粗颗粒物质组成,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海水入侵严重,海水入侵带入的可溶性盐在土层中积蓄,使土层产生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其盐渍化最显著的地段在大渔场(SL1孔)区段,距海岸最近;受季节性降水的影响,盐渍化的类型和分布也不同,平水期主要是硫酸盐-氯化物型的轻盐渍化土,主要集中在1.5 m层位;丰水期土壤盐渍化较轻,在1.5 m处有氯化物型轻盐渍化土分布,各离子含量明显降低,HCO-3含量高,Cl-含量最低;枯水期分布层位主要在2.0 m以下,主要是硫酸盐-氯化物型和氯化物型中盐渍化土,各离子含量从表层向下部增高,阴离子HCO-3含量最高,Na+与HCO-3曲线分布较一致。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绥中六股河口近滨海地区砂质海岸海水入侵区和过渡区长期的实时监测结果,同时依据地下水开采和季节性海平面变化情况,分析了海平面变化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六股河附近地区海水入侵的影响,S-1井和S-2井2012年至2016年4 a间地下水位分别下降了4.60 m和0.59 m,造成了S-1井枯水季无水的现象,并且完全受控于海水,电导率值较高,S-2井地下水电导率值增加。同时,海平面变化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本地区海水入侵。  相似文献   

5.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海水入侵已成为海岛地区普遍面临的地质灾害,严重制约海岛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以北长山岛为例,通过对不同含水层野外现场取样分析与高密度电法测试,探讨该地区海水入侵的成因机制与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海水入侵现状进行评估。研究成果可为防治海水入侵灾害以及北长山岛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洋河-戴河沿海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FEFLOW软件,建立了三维变密度溶质运移模型。以2002-12至2004-12的地下水位和水质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用检验后的模型对研究区海水入侵原因进行了模拟分析,对不同开采条件、不同防治措施下的海水入侵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模拟结果表明:滨海地区超采地下水是造成海水入侵的根本原因,河流长期低水位导致海水倒灌加剧了海水入侵的程度;在滨海地区,只要地下水降落漏斗存在,就会引发海水入侵进一步向内陆移动;同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防止和减缓海水入侵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是我国东部海水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近 30a来该地区海水入侵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 ;通过比较 ,发现本区海水入侵既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大背景制约 ,更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面下沉密切相关 ;海水入侵对本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等均已产生不良影响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周学良 《环境保护》2022,(24):61-64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超出海平面的海水会流入或渗透到海滨城市。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物质,城市地下水盐分含量的急剧增加会对植物生长、城市土地酸碱性等产生影响,加重土壤盐渍化程度。本文针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区土壤盐渍化问题,从分布、含量、纵向变化、类型等方面分析滨海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措施,基于滨海土壤盐渍化的复杂情况,建议因地制宜,从整平土地、合理规划灌排水渠道、建立生态防护林和防护带、打造农业复合生态工程、合理使用化学改良剂等措施入手,对盐渍化土壤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东、南沿岸海(咸)水入侵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区是世界上具代表性的海水入侵区域之一,该地区有海水、埋藏卤水(古海水)两种不同的入侵类型。为揭示该地区地下咸-淡水过渡带复杂的水化学变化过程和地下淡水被侵染的机理,通过在典型地段咸-淡水过渡带的4条地下水观测剖面,进行了长期水化学监测分析。研究表明,现代海水、卤水在入侵过程中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有明显不同;地下水与含水岩层间的离子交换与离子吸附作用对咸水的地下入侵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深圳沿岸海水入侵灾害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2009年8月期间对深圳沿海岸18个海水入侵观测站位进行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选用矿化度、C l-、SO42-、rC l-∶rHCO3-、K+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区内海水入侵现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调查区域的海水入侵趋势和程度,评价结果与代表性指标氯度和矿化度浓度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总体上说目前深圳沿岸的多数地区海水入侵程度不大,但在局部地区入侵状况严重。  相似文献   

11.
内陆地区地下水咸化有别于海水入侵,以焦作市为例,利用不同水体的稳定同位素(如O18和H2)和水化学组成,判定地下水咸化来源。结果发现,焦作市深层地下水氯化物浓度升高与工业废水有关,工业废水借助断层破碎带对研究区深层地下水(D8)产生影响;焦作市浅层地下水氯化物浓度升高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水有关,混合水透过河床底部包气带进入浅层地下水对其产生影响。泉水、农业面源和大气降水不是研究区地下水氯化物污染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传统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单指标评价法指标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论文将熵权理论和集对分析模型相结合,以青岛市崂山区海水入侵实测点为例进行研究。基于咸、淡水中的重要特征成分的显著差异,选取了Cl-,M,SO42-,γCl-/γHCO3-,SAR五项化学特征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崂山区海水入侵主要分布于江家土寨东-浦里社区北入侵段,王哥庄-港西-港东入侵段、仰口湾入侵段、登瀛村-栲栳岛入侵段。该评价结果与单指标(Cl-)评价法反映的海水入侵现状具有一致性,比单指标评价法具有优势,可见基于熵权法的集对分析模型合理可靠,评价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莱州湾南岸潍坊地区咸-卤水入侵的发展,入侵过程中地下水中宏量组分和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和植物生态逆向演化等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海水入侵引起的地下水咸化是沿海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物理化学梯度变化,严重影响了原生态环境. 为研究海水入侵影响下含水层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揭示海水入侵对原位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影响,采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含水层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进行表征和比较,并探讨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属于47个原核微生物门类,其中最丰富的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次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而古菌的群落结构以奇古菌(Thaum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为主,且Thaumarchaeota和Euryarchaeota在高浓度咸水中丰富度更高. 不同盐度梯度下微生物群落之间共有的OTUs占比为59%,在一些高浓度咸水样品中存在大量的脱硫弧菌属和甲烷球菌厌氧微生物. 虽然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并不完全与盐度梯度一致,但在溶解性总固体(TDS)浓度大于1 g/L的含盐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 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TDS和总氮(TN)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分布最显著的环境因子.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海水侵蚀下的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环境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兴城地区野外调查与测试结果,选取了Cl−、TDS、SO42−、A和SAR 五项地下水化学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熵权属性识别法对兴城市海水入侵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42%的采样点为轻度入侵,4%的采样点为严重入侵;轻度入侵区主要分布于黑泥坑−中兴−庙后头村一带、狐狸套−王家河子村一带以及烟台河、东沙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复电阻率特性及其与海水入侵所造成的电特性差异,指导海滨场地的污染探测,设计了黏土和砂土两种土壤,在水饱和情况下通入不同浓度的渗滤液,测量复电阻率的幅值和相位响应;在砂土中通入与渗滤液电阻率相同的模拟海水,对比海水入侵与渗滤液污染所造成的相位差异.结果表明:受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复电阻率变化明显,0.1 Hz下被2%渗滤液(渗滤液体积占溶液总体积比例为2%)污染的土壤中,与背景值相比,黏土的幅值和相位分别降低了78%和70%,砂土的幅值和相位分别降低了66%和33%,且渗滤液浓度越高,幅值和相位的值就越小;而对于电阻率背景值较低的土壤(如海水入侵场地或地下水-海水交错带区域),通入渗滤液后,其复电阻率参数没有明显变化.对比海水入侵与渗滤液污染,受渗滤液污染较轻的土壤的相位略高于海水入侵污染土壤,而当渗滤液浓度较高时,二者几乎没有区别.研究显示,正常条件下,复电阻率法对渗滤液污染的反映灵敏,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其参数变化主要与孔隙水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和双电层极化有关;而在天然低电阻率背景条件下,渗滤液污染引起的电阻率变化很小,但相位变化较为明显,这种相位的变化有可能被识别出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浅层地下水特征因子(Cl-、SO42-、TDS、γClγHCO3、SAR)作为参评因子,将内梅罗指数法应用于东营市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中。其评价结果显示,70个调查点位中高达83%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了海水入侵,其中严重入侵占比为56%。空间插值分析表明:东营市超过90%的国土面积处于严重入侵等级,海水入侵程度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由陆向海方向逐级增强,域内4个地下水漏斗中心区已有3个受到海水入侵影响。通过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比以及与东营市海水入侵现状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只要筛选合适的地下水特征因子,内梅罗指数法可以用于海水入侵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