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垃圾渗滤液水质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垃圾渗滤液已被公认为是高风险高污染废水,对地下水与地表水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性。由于渗滤液具有高污染、水质水量差异大、难控等特点,使得其有效处理十分棘手。近年来国内外对渗滤液的研究十分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渗滤液相关研究中水质特性相关部分,从渗滤液的一般特性,溶解性有机质及危险物质等方面对渗滤液水质进行阐述,有助于深入了解渗滤液水质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渗滤液的有效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试验,模拟填埋期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水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新鲜垃圾的定期填入使渗滤波水质产生明显波动,其主要水质指标(COD、NH3-N等)不存在如非填埋期渗滤液水质指标持续下降的变化规律,表明即使对于回灌型准好氧填埋场,当其已填埋垃圾规模较小时,其处理渗滤液的能力和抵御新填入垃圾干扰的能力均是十分有限的。本研究有助于填埋期垃圾渗滤液的合理回灌。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周边80km范围内的8个行政村为调查对象,对区域内这些村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状况、产量、水质进行研究,并探讨臭氧氧化联合活性炭吸附处理该渗滤液的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渗滤液呈收集点、填埋场或焚烧厂周围的多点污染现象;生活垃圾分散处理的农村,垃圾渗滤液呈排放于农田或河流的面源污染现象;在研究区域内,每村垃圾渗滤液的产量为0.07~0.60 t/d;农村垃圾渗滤液的色度、COD、BOD_5、NH_3-N分别为160~1 735倍、611.24~25 396.25 mg/L、124.13~5 241.44 mg/L、26.341~1 751.950 mg/L,BOD_5/TP、NH_3-N/TP比值在221~449和36~174之间,其水质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和氮素的复合污染,且碳氮磷比例严重失调。臭氧氧化探究表明,在25℃、臭氧投量1.30g/h、初始p H为8的条件下,反应50min后,出水p H近中性,出水色度、COD、BOD_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39%、90.43%和84.78%。再经活性炭填料吸附后,NH_3-N、TP去除率达72.00%、88.79%。即上述6个指标均达到GB16889-2008中水污染物的特别排放限值,故采用臭氧氧化联合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农村垃圾渗滤液具有绿色、高效和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属于高浓度氨氮废水,其水量、水质特性变化大,成分复杂,因此较难处理。反渗透分离技术能有效截留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态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采用三级反渗透处理垃圾渗滤液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能够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DB16889-2008)要求,并把渗滤液浓缩液回灌于填埋场。  相似文献   

5.
卢铭  李建明  陈志  梁希  彭辉 《四川环境》2005,24(6):40-44,49
由于垃圾渗滤液具有复杂的水质特征,所以垃圾渗滤液的臭氧处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基于臭氧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臭氧处理单元的发展和先进的臭氧化反应系统。总结了垃圾渗滤液臭氧处理的优缺点,预测了这一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环保产业》2014,(4):70-71
正由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的垃圾渗滤液生化物化综合处理技术,适用于垃圾填埋场、焚烧厂渗滤液处理。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针对垃圾渗滤液水质情况,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经收集的垃圾渗滤液先采用混凝沉淀、氨吹脱(氨浓度高的填埋场渗滤液)等方式,去除其中大量污染物及高浓度的氨,同时调节水质的pH值等参数使其符合后续生化处理。预处理后的渗滤液经厌氧、好氧生物处理,进一步去除COD、BOD、SS、氨氮  相似文献   

7.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及其处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垃圾的降解和稳定机理分析了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处理对策进行了探讨。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前期产生的渗滤液可全部回灌,后期再根据实际情况排放处理部分过量的渗滤液。在对渗滤液水量和水质全面直观认识后,再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和设计,并宜采用物化法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安岳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采用两级DTRO系统作为渗滤液处理的主工艺,从工艺设计、运行参数、处理效果、工程投资及运行成本等方面对该工程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线监测结果表明,出水COD_(Cr)浓度低于17mg/L,NH_3-N浓度低于6mg/L,特征出水水质指标稳定且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3对渗滤液排放标准的要求,且工程总投资(694.12万元)和运行成本(41.82元/t)较低,经济性好。该工程可为类似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的优化和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杨红薇  刘丹  徐创军 《四川环境》2007,26(3):110-113
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措施的可行性论证是此类项目环评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现有渗滤液水质指标不能充分反映渗滤液的特点,渗滤液达标处理工艺尚不完善,以及渗滤液的最终去向问题等,使得渗滤液处理措施可行性的论证较为困难。本文就切身的体会,依托已完成的几个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渗滤液处理措施可行性论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浅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利用矿化垃圾床在准好氧工况下处理不同埋龄垃圾渗滤液,对渗滤液水质如COD、BOD、氨氮和总氮等几项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了矿化垃圾床对两种渗滤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矿化垃圾床对老龄和年轻垃圾渗滤液的COD处理率分别达70.21%和88.09%,但两者出水的B/C值均0.04。同时,在对三维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的分析中得出,年轻垃圾渗滤液的出水中几乎不含小分子色氨酸类有机物。并且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两体系内的小分子类有机物占比均有所提高,表明了准好氧矿化垃圾床优先降解渗滤液中的大分子有机物,使得小分子有机物占比提高。因此,准好氧矿化垃圾床可应用于不同填埋龄垃圾渗滤液的前处理中,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厂中的除臭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冯明谦 《四川环境》2002,21(2):44-46
本文分析了垃圾堆肥厂臭气的来源,臭气的成份,介绍了脱臭技术及其设计参数,提出了在垃圾堆肥厂的设计建设中应重视臭气污染,除臭设施应同步建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有机农业迅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10多年中,有机农业成为美国农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美国转向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越来越多,主要目的是:降低农业投入成本,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捕捉高值产品市场,以及在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提高农场收入。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依靠栽培方法和生物方法来控制害虫,在作物生产中禁止使用各种人工合成化学品,在家畜生产中禁止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有机农业体系带来的潜在好处包括:改良土壤肥力,提高生产率,减少能源消费,降低杀虫剂使用量等。美国有机产品的零售额1990年仅为10亿美元,1996年为33亿美元,2000年为78亿美元,2001年达到90亿~9…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保产业》2010,(7):64-64
<正>王洪春,1984年创办了宜兴鹏鹞阳光环保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是新加坡上市公司亚洲环保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下属有江苏鹏鹞环境工程承包有限公司、江苏鹏鹞环境工程设计院、江苏鹏鹞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控股子公司。拥有甲级环境工程设计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和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可以提供从咨询、设计、制造加  相似文献   

14.
15.
美国与欧盟的农业环保计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和欧盟实施的农业环保计划总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以奖励或补贴为基础的自愿性计划,二是以税收和规定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定计划,三是以遵守环保规定为条件享受政府补贴的交叉遵守计划。  相似文献   

16.
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无刺构骨的秋季光合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剌构骨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规律为双峰曲线形式,有“午睡”现象,最高峰值于11:00左右出现,次高峰出现在14:00,日最大净光合速率为8.33μmol/m2·s,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呈负相关.无刺枸骨光补偿点为12.146μmol/m2·s,光饱和点为1499μmoL/m2·s.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地区吴茱萸属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调查鉴定,重庆地区吴茱萸属药用植物有9种(含种下等级),首次发现吴茱萸红花品系。重点介绍了它们的生境分布、药材商品与生产经营现状等,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为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ABSTRACT: On May 19, 1993, a jury in the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Western District of New York found Southview Farm and Richard H. Popp guilty of violating the Clean Water Act on five occasions. The violations were the result of storm water runoff from a site used for disposal of dairy cattle manure from an unpermitted 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 The presiding District Court judge later dismissed the jury verdict, and subsequently a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Second Circuit reversed the dismissal. The Court of Appeals concluded that the discharges were not exempt as agricultural storm water discharges, and that the manure spreaders involved were point sources. Because the use of animal manures in crop production activities will result, unavoidably, in the discharge of some pollutants to adjacent surface waters, a rational and universally applicable basis is needed to determine when such discharges are point versus nonpoint source. Current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 do not delineate clearly such a boundary. To address this lack of specificity, I propose that application rates be based on recommended crop nutrient need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