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测铜生物毒性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水体中的铜作为典型污染物,单细胞淡水藻斜生栅藻作为实验生物,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了铜的生物毒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黄河水体中阳离子(K+、Na+、Mg2+)浓度与铜的半抑制浓度(EC50)成负相关,而水体中的DOC、碱度和阴离子浓度与铜的EC50成正相关;影响铜的生物毒性的主要因子是DOC、pH值、碱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2.
有时我们看到一些海湾、湖泊、坑塘以及河流等水体水草丛生,并时常有水藻团团浮泛水面,致使水色斑杂,形成所谓“藻华”,但与水生植物繁茂的景象恰恰相反,水生动物却异常稀少,并时常发生死鱼漂浮的现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由于营养物质,特别是磷和氮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水体,而又无相应的适当措施,从而引起水体生态系统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水质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造成的,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水体“富营养化”或“过营养化”。这一事实本身正好说明了:事物总是一分  相似文献   

3.
天然水体中铝浓度的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括了天然水体中铝的形态分类和地球化学行为,综述了天然水体中Al^3+和有机铝的浓度的预测方法,提出了由矿物浓度积,无机铝和有机铝经验关系式,有机铝模型辅以配体浓度和热力学常数预测天然水体中各形态铝的浓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天然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生态系统已失去平衡。作为水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微生物,对于水体自净和修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其动态变化、以及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开展水环境生物修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文章主要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天然水体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以及天然水体中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DGGE和TRFLP技术由于具有操作方便、可同时处理大量样品、系统性和有效性强等优点,因而被较多地应用于天然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温度、光照、DO、pH、氮、磷、有机物等,对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各因素的影响效果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应用三维粒子轨迹跟踪模型模拟香溪河水藻增殖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改变库区的水动力条件,会对库区及支流的水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应用三维非结构海洋动力学模型ELcirc,以及考虑营养物质浓度、水温、水下光照强度和流速等因素影响水藻增殖的粒子轨迹跟踪模型模拟三峡库区支流香溪河的水流及水藻颗粒的输移.同时,采用室内弯道水槽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验证后的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模拟弯道水流运动特性和弯道水流中的物质输移现象.采用验证后的模型研究了2007年9—10月三峡水库蓄水期香溪库湾的水流及藻类颗粒物质输移,结果表明,长江干流水体倒灌入香溪库湾产生回流,藻类颗粒向上游运动,考虑水藻生长过程的三维粒子轨迹跟踪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水藻颗粒的垂向分布及水藻生长的水华过程.  相似文献   

6.
衣食住行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肪再加上碱制成的。肥皂使用后随水排出,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所以相对来说,肥皂在生产和使用上,对环境的影响是轻微的。与肥皂相比,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合成洗涤剂的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和废气,它的使用,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盐能刺激水藻的过分增长,水藻的过分生长又造成氧耗竭,以致水域里的鱼虾因为无力与水藻争氧而死亡。被磷污染的江河湖海中,都会形成“死亡带”。另外,水藻在死亡时会因其自身有机物质使水生态系统负荷过重,造…  相似文献   

7.
一、天然河流紊流扩散方程式简化解析解 一个水体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在此系统之内有很多物质源,每一个源都有一定浓度,但所有的浓度之和都不会影响到水的密度,即ρ=常数.该水体的浓度随坐标和时间而变化,C=C_1(x,y,z,t)。对于天然河流来讲,紊流扩散基本方程式是由著名的弗克分子扩散定理推广而得出。  相似文献   

8.
金盆水库沉积物铁锰释放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分层型水库周期性厌氧问题,金盆水库利用人工强制混合充氧技术补充底部水体溶解氧,抑制沉积物中还原性污染物的释放.但受水库地形地貌的影响,人工强制混合充氧效率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曝气系统运行结束后部分较深区域上覆水体溶解氧迅速耗竭,导致污染物的再次释放.为探究铁锰在该条件下的释放规律及扩散强度,选取主库区代表性采样点,对沉积物间隙水及上覆水溶解态铁锰浓度分布进行测定,并计算沉积物-水界面处溶解态铁锰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人工强制混合充氧结束后地势较低区域底部水体迅速进入厌氧状态,导致大量溶解态锰释放进入上覆水体,浓度最高达0.42mg·L~(-1);而地势较高区域底部水体短暂进入缺氧状态,之后溶解氧浓度迅速回升,因此底部溶解态锰浓度升高幅度较小,浓度最高为0.17mg·L~(-1).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铁锰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由于铁锰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异,溶解态锰相较于铁在厌氧条件下更容易释放进入上覆水体,且不断在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体中积聚,而溶解态铁的释放不仅受溶解氧的抑制,还受锰氧化物等其他氧化剂的抑制.由扩散通量计算可知,人工强制混合充氧结束后溶解态锰的扩散通量有降低趋势.由质量平衡计算可知,溶解态锰在厌氧层中的积聚不仅与扩散通量有关,还与沉降通量、厌氧层厚度有关,因此厌氧层中铁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当前在河流湖泊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趋势发展愈烈,滋生的水藻验证了营养化现象加剧的问题。水体出现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氮磷含量较高,因此在进行脱氮除磷这个问题上进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的研发,是当前注重的话题。本文围绕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以及氮磷处理方法进行思索,希望能够对症下药、找准病因,将水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0.
<正> 天然水体是由水相、固相和生物相组成的复杂体系。重金属在这些相中,具有不同赋存状态及不同化学特征。它们一旦进入天然水体,马上就置身于一个被水体中各种物质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这些物质包括溶解在水中的各种离子、络离子和分子,悬浮在水体中的有机与无机颗粒物,水体沉积物,以及水生生物。由于这些物质对重金属都具有一定的亲合力,而亲合力的大小决定了它  相似文献   

11.
用水库、人工湖泊作饮用水源会遇到不少环境污染问题,使水质受到威胁,水处理变得困难。其中最麻烦的是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过多而造成的富营养化。在大多数湖泊中藻类的生长,也即富营养化的程度取决于进入水体中磷的量。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的研究,湖水中的总磷浓度与透光层的叶绿素a浓度有显著的相关统计关系,因此必须控制磷进入水体。湖泊、水库底部的底泥也是重要的营养物来源,它可以连续向水中释放营养物使藻类大量繁殖。富营养化在浅水湖泊尤为严重,水库、人工湖泊一般来说不会太深(<20米),所以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从蓝藻水华中分离出的天然单环多肽毒素。由于能损害肝脏诱发肝癌,MCs进入水体后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文章介绍了MCs的结构性质特点,综述了MCs在沉积物/水体系中的吸附行为,比较了沉积物中各组分对MCs的吸附能力和作用机理,讨论了各种人工吸附剂吸附去除水体中MCs的主要机制,实际效果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类型的人工材料在饮用水处理工艺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上讨论将为环境水体中MCs的有效去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氯化物--硝酸银--聚乙烯醇-吐温体系测试条件的研究,建立了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天然水体中氯化物的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氯离子浓度为0-8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加标回收率为94.3-105.3%。应用于水体中氯化物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水体二维弥散系数计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于天然水体的二维扩散规律的研究中,最为困难的是二维弥散系数的计算。这主要是由于各种计算方法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的不同使得所产生的误差在10~100倍以上。为使计算结果尽量接近真实,在此以江上示踪实测值为依据,对各种求算方法进行理论研讨,误差验证,寻找最佳计算方法,并求定黑龙江水体二维弥散系数,使之直接应用于天然水体的污染带计算和水质模拟。  相似文献   

15.
湖泊水体中硫酸盐增高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高原3个硫酸盐浓度差异的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硫的形态分布、扩散通量和碎屑有机硫通量等估算,揭示了湖泊水体硫酸盐增加以后的环境效应和自然反馈机制.研究认为:水体向沉积物内部扩散和界面硫酸盐还原作用是高硫酸盐浓度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作用,随硫酸盐浓度的增加,它在水体清除硫酸盐作用的贡献逐渐增大,而低硫酸盐含量湖泊水体生物同化吸收作用是水体硫酸盐的主要清除机制,它在硫酸盐浓度不同的水体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蠡湖水体氮、磷时空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蠡湖是一个典型处于从浊水藻型向清水草型转换过渡时期的浅水湖泊.根据2012~2013年周年的现场调查资料和历史监测资料,分析了水体氮、磷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水体氮、磷形态的时空差异及其相应的控制对策.结果表明,蠡湖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中氮、磷浓度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各采样点总氮(TN)浓度在0.74~4.93mg/L之间,平均值为1.35mg/L;总磷(TP)浓度在0.03~0.31mg/L之间,平均值为0.073mg/L.空间上,TN和TP浓度自东向西依次递减,呈现东蠡湖高于西蠡湖,沿岸区高于湖心区的趋势;季节上,TN、TP浓度呈现夏季、秋季较高,而冬季、春季低的特点;水体中氮主要以溶解态为主,DTN占TN的比例在35%~99%之间,平均为77.98%;而磷主要是以颗粒态的形态占优势,颗粒态磷占TP的比例在11%~90%之间,平均值为59%.多元统计表明,TN与DTN和总悬浮物(TSS)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与TSS的相关性系数较小,而TP与DTP和TSS都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降低水体中氮磷浓度,可以从减少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湖泊水体的氮磷或者降低沉积物再悬浮、抑制底泥氮磷释放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水中苯胺类化合物主要是由制药、染料等工业废水引入的。它具有毒性和特殊的颜色、气味,影响水体的感官性状。它在水中稳定,在自净过程中不易被破坏。我国水质标准规定,地面水中苯胺类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毫克/升,渔业水不超过0.4毫克/升。目前,测定水体中苯胺的方法,见之于报道的,有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北方人工湿地技术应用实例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人工湿地是实现北方天然径流匮乏地区废水排放标准与水体环境功能目标有效衔接的污水处理技术,同时系统分析了北方地区冬季人工湿地运行不稳定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低温运行效果优化建议,为在北方天然径流匮乏地区应用人工湿地技术保障河流水质达标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方婧  沈冰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6):2143-2151
研究了淡水湖泊水体中氧化多壁纳米碳管(Oxidized-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o-MWCNTs)对纳米氧化锌(ZnO nanoparticles,nZnO)颗粒团聚与沉降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天然胶体及o-MWCNTs的浓度对nZnO颗粒团聚粒径、团聚速率及沉降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nZnO在天然水体中会发生明显沉降,相比去除天然胶体的天然水而言,天然胶体的存在显著减少了nZnO的沉降.这主要归因于nZnO-天然胶体颗粒间的作用能垒高于nZnO-nZnO颗粒间的作用能垒,使得天然胶体的存在降低了nZnO-nZnO之间的颗粒碰撞效率,从而促进nZnO悬浮.o-MWCNTs对nZnO在天然水体中沉降行为的影响与天然胶体密切相关.相比于nZnO的单独沉降,在不过膜天然水中(含天然胶体),低浓度o-MWCNTs的存在增加了颗粒间的团聚速率,从而促进nZnO的沉降,而高浓度o-MWCNTs降低了颗粒间的团聚速率和团聚体粒径,从而降低了nZnO的沉降.而在过膜天然水中(不含天然胶体),o-MWCNTs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颗粒间的团聚粒径和团聚速率,从而降低了nZnO的沉降,且o-MWCNTs的浓度越高,对nZnO悬浮稳定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黑臭水体中致嗅挥发性物质是造成水体产生异味的主要原因。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黑臭水体中的挥发性组分进行连续监测,同时利用气味活性值(OAV)识别了其中的主要致嗅组分,并讨论了其在不同河道和不同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黑臭水体中检出频率和浓度最高的16种组分中,包括5种醛类、5种氯代烃、5种苯酚类物质及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二硫醚、壬醛、辛醛、柠檬醛及苯酚的OAV1,是研究选取河道中的主要致嗅组分。其中,辛醛与壬醛天然存在于自然水体中;二甲基二硫醚主要来源于黑臭水体中厌氧微生物代谢;而苯酚与柠檬醛可能是由于外源污染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