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 cri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s and urban planning in Turke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engezer B  Koç E 《Disasters》2005,29(2):171-194
The land use plans and polici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at live with the threat of earthquakes are gaining importance in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the long‐term threat to people and prop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these plans and policies seem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vulnerabili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the earthquak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urkey since 1992,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urbanisation and planning policies. It is based on extensive surveys carried out on location immediately after the earthquakes in Erzincan and Kocaeli‐Gölcük in 1992 and 1999,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takes into account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height of building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land use planning can serve as a very useful instrument for mitigating the extent of disaster damage if it is part of an appropriate planning system. In the case of Turkey, the planning system needs to be reorganised for this purpose.  相似文献   

2.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Prestige oil spill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the perception of physical health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in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The sample comprised 926 residents from the section of the Spanish coast affected by the oil spill. The data was collected slightly more than one year after the accident. Scales referring to clinical symptoms (SCL‐36)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F‐36) were administer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degrees of exposure or residing in areas closest to the spill show lower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in comparison to those with lower levels of exposure or living in areas farther away from the spill.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women and fishermen tend to suffer more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types of disaster.  相似文献   

3.
震后灾害链生机制及其对汶川地震城镇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级大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导致次生山地灾害极度发育,影响到震后灾害的活动特征及其相应的减灾对策。震后松散固体物质急剧增加、流域微地貌变化明显(沟道堵塞严重)、水文变化利于侵蚀和洪峰,使得灾害群发链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8月中旬灾区各地因强降雨而大规模爆发泥石流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掩埋重建城镇,给地震重灾区造成巨大损失。从以汶川县映秀镇为例,在阐述灾害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震后灾害链的形成条件、成灾过程以及对城镇重建居民点的危害特点,进而提出灾害防治措施,为灾后城镇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中国地震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地震工作三大体系的要求和建设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震灾害系统工程的设想,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和论证。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系统工程可以涵盖地震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系统化、法制化及高科技等特点,对我国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极值分布理论对1970~1999年间台湾和华东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性研究,得出其地震相应震级的复发周期[T(M)]、理论发震次数(η)和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阈值(PO)。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发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的结果对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综合判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北川县城汶川地震震害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笔者在汶川大地震极震区北川县城现场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后北川县城的震害特征,论述了北川县城地震后建筑物、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并对造成各类震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在总结震害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应加强研究的相关课题,旨在为今后的工程抗震设防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桂香  郭志涛  李江华 《灾害学》2009,24(4):134-137
在对汶川8.0级地震后绵阳市粮食基础设施破坏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恢复与发展并重、粮食基础设施节点与网络并行、推进行业整合和信息化的建设思路,规划了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的维修保障和重建发展项目,并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杨秀生  刘涌梅 《灾害学》2006,21(1):98-102
信息杜会里人们意识形态具有网络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两面性,这给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际遇。本文分析了信息杜会基本特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积极和制约因素,在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机制与政策。  相似文献   

10.
汶川8级大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11度重灾区主体沿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呈北东方向展布。龙门山断裂带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其运动方式为逆冲兼右旋水平错动。由于所处的特殊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灾害非常严重,致使此次地震的震害更具毁灭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陕西泾阳4.8级地震前后重力变化与断裂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泾阳Ms4.8级地震前后陕西关中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和有关断裂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波速比高值区很可能存在地下深部地幔物质的入侵,由此引发地震和重力场的显著下降;②用震源机制解和GPS所作的运动矢量图可以较好地解释泾阳地震前后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及有关断裂活动——其变化是北西向剪切应力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根据四川省什邡市5幢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的现场检测记录,以案例形式比较了房屋不同的结构形式、墙体布局、层间刚度比、构造柱设置、悬挑阳台、变形缝和选址等概念设计因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结构发生各种损坏的原因,并对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天文因素与中国大陆大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分析了20世纪发生于中国大陆的7.0级以上大地震与天文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中国大陆71%的大地震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的阶段,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这一位置时将会是中国地震的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亦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的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大地震多,20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地震占72%.经互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大震活动滞后于太阳黑子相对数峰年约6年,滞后于地球自转最快年约12年.文中最后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的变化,以及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预测中国大陆下一个大地震活动幕可能开始于2006年,并有可能延续至2015年.在此期间内,中国大陆将会有多个M≥7.0的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日月引潮力的变化与台湾地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分析了中国台湾省自1900年以来,Ms≥7.0的地震发生时刻前后的日月引潮变化,研究了日月引潮力的变化率与这些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月引潮力的变化与这些地震的发生时有密切的关系,其对台湾省大地震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京台旧地电场地震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京台旧地电场地的十余年电阻率资料 ,讨论了电阻率变化与这一期间江苏发生的中强地震间的可能关系 ,分析了震前电阻率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同时 ,对该台新、旧地电场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其结果也可供其他地电台参考  相似文献   

16.
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多发生在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前后.分析表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17.
对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应急流动观测获取的强余震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记录的滤波及零漂处理,5.2级、4.7级、4.6级三次强余震的PGA、PGV、PGD及PSV、PSD以及对应的谱烈度(St)与相对持时(Td)等的计算及其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强余震近场记录的滤波处理对高频成份影响较大,对低频部分影...  相似文献   

18.
徐玖平  卓安妮 《灾害学》2011,(4):127-133
对汶川大地震国外非政府组织NGO的援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针对国外NGO—国内NGO—当地政府综合集成模式进行了分析。统筹优选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外部、集成内部、统筹环境、优选效益最大化模式,构建了国外NGO与当地政府综合集成模式框架。通过互反馈结构说明灾后重建工程是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网络结构;并提出运行模式与实践框架;运用统筹优选的方法,分析了国外NGO、国内NGO、当地政府的关系及统筹优选图。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静力位错理论对地震发生过程中的应力场状态进行分析;利用震时被灵敏仪器记录到的高分辨率应变(形变)阶的量值及其空间分布来反演地震断层的参数。将大地形变仪器的观测数据进行统一标度的归化,对前兆观测物理量进行归化处理分析,并进行震例验算。为正确把握地震时震源周边岩石中的应力过程及对在岩石中设置的形变类仪器的影响情况,特选择在布有各类高灵敏形变观测仪器的徐州综合形变地震台大型坑道中,使用化学致裂试验模拟震源的致裂点周围不同构造和距离位置上的岩石应力状态,分析应变的衰减规律,研究岩石中的不同构造方向上与距离因素有关的能量释放情况,建立相应的关系式。编制了震源参数反演、前兆场物理量归化处理等计算软件。通过震时形变资料反演地震断层参数,在为探索地震预报新途径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北川县暴雨泥石流的发育与汶川地震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永波  唐川 《灾害学》2011,(4):73-75,81
2008年9月24日,在汶川8.0级地震主要震区北川县境内爆发了区域性的泥石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灾情。为探明震区内暴雨泥石流发育与地震的响应特征,以北川县为例,在对该区域内震后暴雨泥石流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境内72条暴雨泥石流沟的发育特征与断裂带相对位置及不同地震烈度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境内的暴雨泥石流数量具有典型的"上下盘效应",主要集中分布在断裂带(北川—映秀)的上盘;同时,泥石流的发育密度与地震烈度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烈度效应"关系,主要表现为泥石流发育的密度随地震烈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对解释地震对泥石流发育及分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为震区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及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