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磷质量浓度对穗花狐尾藻和轮叶黑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02、0.1、0.2、0.4、0.8 mg·L-1)磷对穗花狐尾藻和轮叶黑藻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磷质量浓度为0.2 mg·L-1时,是轮叶黑藻适宜生长的磷质量浓度,表现为分枝数、株高和根长均显著增加且达到最大,而穗花狐尾藻的适宜生长磷质量浓度为0.4 mg·L-1.两种沉水植物株高和根长增加量在磷质量浓度小于0.2 mg·L-1时,表现为轮叶黑藻大于穗花狐尾藻;当磷质量浓度大于0.4mg·L-1时,表现为穗花狐尾藻大于轮叶黑藻.实验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比轮叶黑藻更能耐受高质量浓度的磷,并且两种沉水植物适宜生长的磷质量浓度都高于目前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的磷质量浓度,也远高于湖泊富营养化的磷质量浓度标准(0.02 mg·L-1).因此,单纯的磷质量浓度并不是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退化消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探究ABR-MBR耦合工艺在无污泥回流及在ABR各隔室接种高浓度(25g·L-1,以MLSS计)活性污泥条件下启动反硝化除磷性能的可行性以及反硝化除磷隔室内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通过逐步提升硝化液回流比(R)由0%至200%成功启动反硝化除磷性能.稳定运行过程中,系统对COD、 PO3-4-P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28%、 54.45%和61.93%.在ABR进水容积负荷(以COD计,下同)为0.8 kg·(m3·d)-1、R为150%、 ABR和MBR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9h和3.3 h时,VFA平均产量为80.58mg·L-1、回流硝化液的ρ(NO-2-N)/ρ(NO-3-N)平均为1.68,PO3-4-P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94%和62.95%,实现短程硝化和反硝化除磷耦合.批次实验证明反...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沉水植被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当营养盐有所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时,丝状绿藻——刚毛藻会大量生长,从而影响生态修复效果.为了研究光照强度和磷浓度对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生长的影响,本实验用含有不同磷浓度(0.005,0.02,0.1,0.6mg/L)的BBM培养基,在不同光照强度[10,30,50μmol/(m2·s)]下培养寡枝刚毛藻16d.结果发现,在光照强度为10μmol/(m2·s),初始P浓度0.1mg/L以上时,刚毛藻鲜重增加(约0.05g),其余处理条件下,刚毛藻鲜重均减少,其中光强为50μmol/(m2·s),初始磷浓度为0.005mg/L时,刚毛藻鲜重减少量最大(约0.49g).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值的变化表现为光强越大,Fv/Fm的值越低.在光强为10μmol/(m2·s)时,Fv/Fm值在0.75左右.光强为50μmol/(m2·s)时,Fv/Fm值仅为0.3.在相同光强下,不同磷浓度对Fv/Fm值变化无显著影响.相对于磷浓度对刚毛藻生长的影响,光强对刚毛藻的生长影响更大,且高光强不利于刚毛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生态沟渠对氮、磷污染物的拦截效应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18  
张树楠  肖润林  刘锋  吴金水 《环境科学》2015,36(12):4516-4522
将原农业排水沟渠改建成生态沟,以水生美人蕉、黑三棱、灯心草、铜钱草和绿狐尾藻等为试验植物,通过沟渠水样氮、磷去除的时空变化,各植物区泥沙和植物氮、磷含量的对比,探讨了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阻控效应.结果表明,生态沟渠出水氮、磷浓度分别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和Ⅱ类,整条生态沟渠对水体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3%、69.7%.整条生态沟渠2010年和2011年拦截泥沙总量的平均值为40 400 kg,含泥沙氮52.4 kg,泥沙磷21.4 kg;其中各植物段拦截泥沙氮、磷量为水生美人蕉铜钱草黑三棱绿狐尾藻灯心草.生态沟渠植物每年累积带走的氮、磷量分别为7.9 kg和1.4 kg;5种植物氮、磷吸收量最高的是水生美人蕉和绿狐尾藻,二者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值也远高于其他3种植物.因此,生态沟渠对氮、磷污染物有较好的拦截效应,5种植物中氮、磷吸收效果最好的是水生美人蕉和绿狐尾藻.  相似文献   

5.
外源磷对镉胁迫下水稻生长及镉累积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通过水稻(黄华占)水培试验,在不同镉(Cd)浓度胁迫条件下,施加10.0~45.0 mg·L-1外源磷(NaH2PO4),研究磷(P)对水稻植株Cd累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外源P浓度增加,水稻各部位生物量及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浓度均逐渐升高;(2)施加外源P使水稻的茎、叶、谷壳和糙米中Cd含量逐渐增加,水培溶液中Cd浓度为0.1 mg·L-1和0.2 mg·L-1胁迫下,糙米Cd含量分别增加了2.8%~22.8%和40.9%~61.8%;(3)施加外源P使水稻植株Cd累积量增加,水培溶液中Cd浓度为0.1 mg·L-1和0.2 mg·L-1胁迫下,Cd累积量范围分别从395.1μg·株-1和639.6μg·株-1增加到542.6μg·株-1和1082.0μg·株-1;(4)水稻根系P/Cd质量比随外源P施加量...  相似文献   

6.
陈国梁  林清 《环境科技》2009,22(1):9-12,16
为探求不同种类的沉水植物对水中Cu,Pb,Cd,Zn吸收积累的差异.对生长在广西刁江流域中的几种常见的沉水植物:菹草、黑藻、狐尾藻、苦草、黄丝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样点与不同时期里.Cu.Pb,Cd,Zn元素在同一沉水植物中吸收变化比较大,Zn元素含量在被测元素中变化最大,最高值和最低值差约581倍.这说明沉水植物受环境影响比较大,能较好的反应出周围环境的变化;但不同的沉水植物对周围环境反应能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菹草、黑藻、狐尾藻、苦草、黄丝草对Cu,Cd,Zn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顺序依次为:菹草>黑藻>狐尾藻>苦草>黄丝草;而黄丝草对Pb吸收累积能力在所有被检测沉水植物中富集能力是最强的.因此,我们在利用沉水植物来指示或修复水体环境时,必须依据不同的元素来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7.
叶金梅  赵莉  罗旭  彭亮  雷腊梅 《环境科学》2020,41(9):4088-4094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蓝藻种类,近年来广泛扩张到温带地区水体,耐受低磷环境和多生态型的存在被认为是该藻能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了解不同藻株对磷波动的生理响应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以广东省镇海水库分离的4株拟柱孢藻(N1、 N8、 N9和N10)为材料,观测它们的生长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在不同无机磷(Pi)浓度(HP=7.13 mg·L-1、 MP=0.64 mg·L-1、 LP=0.03 mg·L-1)和磷形态[磷酸氢二钾(K2HPO4)、焦磷酸钾(K4P2O7)、三聚磷酸钾(K5P3O10)、 D-葡萄糖-6-磷酸(D-G-6-P)、三磷酸腺苷(ATP)、环磷酸腺苷(cAMP)]的变化.结果表明, 4株拟柱孢藻的生长对Pi浓度变化的响应基本一致,即它们的生物量都随Pi...  相似文献   

8.
5种沉水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比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选取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等5种乡土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沉水植物试验前后的含水率差异较小,变化范围为89.8%~92.0%,但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变化范围(干重计)为1.52~12.92 g·m-2,其中净增生物量最高的轮叶黑藻是最低的微齿眼子菜的8.5倍.不同沉水植物试验前后植株氮、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6.54~34.44 g·kg~(-1)和2.54~4.01g·kg~(-1),其中金鱼藻的植株氮、磷含量相对偏高.不同沉水植物处理的水质TN、TP去除率范围分别为63.8%~83.1%和49.2%~70.8%,均显著高于CK处理的39.9%和36.9%,去除率大小顺序均为: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穗状狐尾藻微齿眼子菜CK.不同沉水植物处理的水质TN、TP去除率与净增生物量存在较高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4(P0.01)和0.996(P0.01).不同沉水植物氮、磷直接吸收贡献率范围分别为1.5%~13.3%和2.2%~13.2%,扣除水体自身自净能力后沉水植物的增效作用贡献率范围分别为22.5%~29.9%和10.1%~20.6%,表明水质净化氮、磷去除过程中沉水植物的增效作用要大于直接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太湖典型草(包括沉水植物及挺水植物湖区)、藻型湖区水-气界面N2O排放通量、水柱溶存浓度、泥-水界面通量以及3个湖区的水柱及沉积物理化性质进行了原位观测及实验室分析研究,并针对影响N2O生成与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室内的微环境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气界面N2O释放通量及泥-水界面N2O释放通量为藻型湖区 > 沉水植物湖区 > 挺水植物湖区((123.10±11.43)μg/(m2·h),(79.19±4.90)μg/(m2·h),(53.45±4.22)μg/(m2·h)和(29.60±0.20)μmol/(m2·h),(10.89±1.66)μmol/(m2·h),(3.83±0.30)μmol/(m2·h));水体溶存N2O浓度均为藻型湖区 > 挺水植物湖区 > 沉水植物湖区((0.0247±0.0003)μmol/L,(0.0236±0.0003)μmol/L,(0.0219±0.0001)μmol/L);室内微环境实验结果表明:冬季升高温度能够显著地提高N2O的生成潜力,高盐度对3种生态类型湖区沉积物N2O的生成速率总体表现出抑制作用,藻型湖区及挺水植物湖区沉积物N2O释放潜力在添加Cl-组明显高于控制组,氮盐度过高会抑制沉积物N2O产生,而沉水植物湖区沉积物N2O产生受到抑制;随添加NH+4-N和NO-3-N等营养盐浓度升高,藻型湖区及沉水植物湖区沉积物中N2O生成速率增加,挺水植物湖区N2O生成速率降低,而乙酸盐作为微生物活动的碳源和能源对N2O生成表现出抑制作用.冬季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N2O排放存在显著差异,冬季草/藻型湖区N2O生成主要受冬季低温的限制,另外也受水柱无机氮形态及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3种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磷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室内模拟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浮水植物菱角(Trapa bispinosa Roxb)、挺水植物荷花(Lotus flower)在5.7 g·L~(-1)初始生物量密度下的腐解过程,并探究该过程中磷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规律.结果发现,3种植物腐解速率在第2 d上升至最大值(分别为1.075、1.455、1.16 g·d~(-1))后出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规律,并且在整个腐解周期内种间差异性显著(p0.01),造成整个腐解周期内狐尾藻、菱角、荷花3种植物平均磷释放速率分别为0.456、0.670、0.537 mg·g~(-1),且以无机磷酸盐为主;水中释放的磷在底泥吸附及其自身沉降等作用下,明显向底泥迁移转化,水中磷含量下降,最终在试验结束时恢复至初始水平(0.5 mg·L~(-1));该研究可为湖泊水生植被系统的修复或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水除磷技术研究——化学强化一级除磷与生物除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使用化学强化一级除磷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指出了化学絮凝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消耗人类有限资源及环境污染大等缺点,认为该种除磷方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物除磷技术因操作方便及二次污染小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介绍生物除磷技术的微生物学、除磷效率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本课题组取得的部分结果,认为科研工作者应重视该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在实际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南四湖表层底泥磷的化学形态及其释放规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对南四湖8组表层底泥样品中的总磷及6组样品磷的化学形态进行了测试,同时,进行了不同的温度、pH及扰动条件下底泥磷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表层底泥中总磷含量较高,0.801~1.483mg/g,其中,南阳湖和独山湖河流入湖口附近总磷含量高;磷主要以铁结合态磷Fe-P存在,含量0.745~1.332mg/g,占总磷TP的89.81%~95.48%,铝结合态磷Al-P含量为0.3781~1.0046μg/g,占TP的0.042%~0.088%,碎屑态磷Ca-P含量为6.6439~72.1862μg/g,占TP的0.582%~4.868%,闭蓄态磷Oc-P含量为0.6914~3.2624μg/g,占TP的0.042%~0.332%,交换态磷Ex-P,含量为4.7541~19.3843μg/g,占TP的0.321%~1.049%。有机磷Or-P含量在0.5869~9.2546μg/g,只占TP含量的0.057%~0.811%。南四湖表层底泥中无机磷占绝对优势,说明南四湖底泥主要以无机相沉积,因此底泥中的磷极易释放进入水相。磷释放与多种因素有关,释放实验表明,温度的升高和扰动作用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酸性条件下底泥磷的释放量要大于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13.
污泥中磷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应用SMT法(The Standards, 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d)对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阶段污泥中磷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污泥中生物有效磷的可利用性和迁移性.结果表明,污泥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IP)的形态存在,占总磷(TP)的61%以上;有机磷(OP)含量较低,仅为15%-35%;而在无机磷中,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是主要的赋存形态,占IP的60%以上.这表明污泥中的磷具有较高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 TP与NAIP O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607, p<0.01),表明在不具备磷形态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TP的测定来预测污泥中磷的潜在生物有效性.污泥的理化性质和磷形态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和pH是污泥理化性质中的重要指标,对污泥中磷的潜在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污泥中磷的释放与回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我国磷资源和城市污泥的现状,针对城市污泥中的营养元素,分析了城市污泥中磷回收的必要性;探讨了城市污泥中磷由固相释放至液相的微生物消化法、热处理法和药剂溶出法等;综述了回收液相中磷的磷酸铵镁、磷酸镁钾、磷酸钠钾镁结晶法和磷酸钙盐沉淀法的原理和研究现状;展望了城市污泥中磷释放与回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除磷颗粒诱导的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工艺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李冬  刘博  王文琪  张杰 《环境科学》2020,41(2):867-875
以低C/N比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接种成熟除磷颗粒污泥,通过联合调控好氧时间及曝气强度成功将其诱导成具有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功能的颗粒污泥,并分析了此过程中系统脱氮除磷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好氧段曝气强度为5L·(h·L)-1,在较短曝气时间下(140 min)可实现AOB的富集,但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难以提高;降低曝气强度为3. 5L·(h·L)-1,延长曝气时间(200 min),好氧段氮损增加.根据pH及DO曲线进一步优化曝气时长抑制NO2-向NO3-转化,优化后系统出水TP <0. 5 mg·L-1和TN <15 mg·L-1,可实现氮磷的同步去除.在系统功能由单纯的除磷向同步脱氮除磷转化的过程中,释磷量下降,PAOs在内碳源储存过程中的贡献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主体地位(60%).批次实验表明,颗粒中可利用NO2-为电子受体的DPAOs占绝大部分达52....  相似文献   

16.
磷与湖泊富营养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磷的存在形式、来源,磷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提出当前控制富磷污染存在问题,并对除磷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蔡顺智  李大鹏  唐鑫煜  李浩冉  朱伟  黄勇 《环境科学》2017,38(11):4607-4614
研究了3种扰动方式对外源磷在上覆水、间隙水、底泥中的数量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内源磷形态间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相比,物理扰动能促进上覆水中磷向底泥迁移,并高于生物扰动和组合扰动的促进作用,并且,三者均高于对照实验.这可归因于溶解氧的渗入.物理扰动能降低间隙水中DIP的平均含量,相比对照实验降低了12.13%(第6 d和第10 d平均值),但降低程度不如生物扰动(38.63%)和组合扰动(50.79%).3种扰动均能促进Fe/Al-P和Ca-P的形成,其中,物理扰动下Fe/Al-P和Ca-P平均形成量最大,物理扰动下AAP含量一直在减小,暗示物理扰动明显促进了AAP向闭蓄态的Fe/Al-P或者Ca-P转化.  相似文献   

18.
反硝化除磷污泥的缺氧吸磷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反硝化除磷过程中污泥的缺氧吸磷性能,利用厌氧/缺氧强化驯化得到的反硝化除磷污泥,通过间歇性试验考察不同电子受体类型、不同污泥浓度(MLSS)对吸磷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缺氧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DPB)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能够彻底吸磷,其吸磷速率约为好氧吸磷的59%;若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浓度较低时(10.6 mg/L)的吸磷速率与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相当,但较高的亚硝酸盐浓度(22.6 mg/L)会抑制反硝化除磷过程;适当提高污泥浓度能加快缺氧吸磷速度,而过高的污泥浓度会降低污泥对氮、磷的比去除速率,故应将MLSS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废水除磷技术及进展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介绍了磷污染的危害,指出磷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全面阐述废水除磷的技术,分析了各种工艺的特点,指出了生物除磷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诱导结晶磷回收技术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导结晶技术是近年发展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采用自设计的诱导结晶反应器,反应器形式与Phosnix相似,但结构相对简单,无Phosnix反应器的内外同心筒结构,并增加了过渡区。研究了HRT、[PO43-]、[Ca2+]/[PO43-]对诱导结晶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的影响规律,并以实验室双泥系统厌氧上清液为原水,考察了结晶反应器长期运行效果。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增加HRT、[PO43-]或[Ca2+]/[PO43-]均可提高磷酸盐去除率,但超过一定数值后,再继续增加对提高磷酸盐去除效果的贡献很小,[PO43-]或[Ca2+]/[PO43-]过高还会导致均相结晶出现,使磷酸盐去除率下降;研究给出了一定条件下的最佳HRT、[PO43-]或[Ca2+]/[PO43-];运行效果试验表明,诱导结晶反应器在进水平均磷酸盐浓度仅为23.6 mg/L的情况下,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仍可达到55.2%,该技术在处理低浓度含磷水方面较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