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新的时代使命下,以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提升资源价值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双重意义。按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裕”的递进逻辑,识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厘清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困境与现存差距。研究发现:当前以乡土特色资源为导向的传统乡村旅游地和以高标准服务为导向的现代旅游地,都在适应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积极挖掘优势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资源的开发主体多元合作、开发方式渐趋成熟。乡村旅游在助力减贫、促进社会公平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突出贡献,充分契合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然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共同富裕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域与不同群体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率、水平、能力存在多重差距,以至于在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上不广泛不深入不彻底。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面向,构建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协同开发、可持续开发”的创新路径,以推动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和评价永兴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种类,探索永兴县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实践证明,永兴县生态旅游重点是打造便江画廊生态旅游区、板梁一悦来乡村旅游区和中国银都旅游区等品牌产品,积极推广“千年银都和一江丹霞”的旅游形象,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优化旅游产品和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在永兴县的发展,有利于把永兴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意义的省级精品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3.
对德兴市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业城市探索转型之路的大背景下,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铜都”德兴市发展旅游产业的转型时机、资源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德国鲁尔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展循环型旅游业进行比较与借鉴,就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模式、机制和内在驱动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德兴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再生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构建区域循环型旅游产业链。为德兴市在当前条件下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对沈阳市旅游景区环境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依托生态旅游示范项目构建沈阳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的思路,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奠定沈阳区域生态旅游的整体形象和特征。目的在于优化沈阳生态旅游资源,改善现有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布局,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并以此为龙头实现沈阳市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沈阳构建成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功能先进、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5.
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桂林,现在已被国务院列为我国三大风景游览城市之一,也是国务院规定的四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这说明桂林在我国的旅游事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国家为发展旅游业对桂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桂林,从她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独具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为例研究了温泉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论文严格按照旅游系统的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出行系统和旅游客源地系统三大子系统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旅游目的地系统包括温泉资源禀赋和区域环境两个方面;根据可能的客源市场位置范围,以各温泉点为中心,以限定的半径圈内计算任意点出行到温泉的平均时间作为旅游出行系统的指标;由于受温泉资源游客容量和旅游吸引度的局限性,绝大数客源市场被限定在4 h 出行区域,区域内的县级城镇作为温泉客源市场。采用AHP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到湖南省温泉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的综合值,并把湖南90 个温泉资源开发适宜性划分为高适宜性、较适宜性及不适宜性三种类型。文中最后针对各类型温泉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是在8000个旅游资源实体数据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形成了一个三级分区体系并得到一张中国旅游资源分区图。第一级区,有八个资源区。第二级区,有41个资源区。在每个二级区内有或多或少的三级区,然而,每个三级区必须是根据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和交通条件得出的五类三级区中的某一类。分区程序采用从低级区向高级区归并的方式。本结果对管理旅游资源和发展中国旅游业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等困境。因此,推进其转型发展是新时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本文以19个资源衰退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其旅游转型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驱动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是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的单变量必要条件;(2)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存在经济发展驱动型、环境—文化驱动型、环境—能源—文化驱动型及环境—经济—文化驱动型4种类型;(3)阻碍旅游转型发展的因素类型共有环境—经济抑制型、环境—经济—文化抑制型、文化禀赋抑制型及经济—文化抑制型4种。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资源型城市的学术研究,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城市旅游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网络文本分析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和感受,运用数据挖掘的手段得到游客感知目的地形象的属性与特征,已成为旅游形象研究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携程旅行网(www.ctrip.com)上发表的韶山游记作为样本,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内容挖掘软件得到游客感知的韶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属性特征,运用内容分析法,建立分析类目。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建立的四个分析类目进行分析,探索游客对韶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并就游客对韶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进行归纳和分析,由此,得出互联网传播的游客对韶山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南京六合地质公园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合地质公园是具有融科学性、观赏性、独特性、典型性于一体的地质遗迹。它是新近系火山群集区,具有世界罕见多样性石柱林群;它是华夏一绝雨花石产出及其文化的浓集区;它发育具区域对比意义的含雨花石剖面群。园区内有历史名山一灵岩山,休闲度假的金牛湖,在我国采治史占首页,然而资源枯竭可开发矿山旅游条件的治山铁矿。六合地质公园属于省会城市内的地质公园,区位优势优越,将成为南京市新型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广阔,具备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条件与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线型旅游体验空间:风景道的体验性逻理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验视角下,风景道不仅只是旅游系统中的旅游过境地或旅游通道,旅游者逐渐将体验特色风景道作为出游动机,同时也折射出旅游产业要素在沿线空间范围上的流向扩散。在将“在路上”这一旅游体验作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动机,使传统意义上仅以交通功能承载旅游流的风景道转向为旅游者体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并将其整体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衍生形态,不仅可以串联各自区隔的旅游空间,还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有效支撑,同时也符合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对风景道作为新型线性体验空间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阐述这种旅游目的地衍生形态的理论解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其特点特征进行总结。以安徽南部京台高速铜黄段为例,探讨打造该区域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提出线型旅游体验空间构建内容,并总结发展内涵上的差异性。线型旅游体验空间的提出,在理论上深化拓展了现有关于风景道的旅游研究,为现实中旅游目的地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陆林  虞虎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177-188
湖泊旅游理论研究滞后于发展实践,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不足,概念体系尚有待完善,研究框架尚未形成。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分析对比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内容,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湖泊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湖泊旅游感知、湖泊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市场、湖泊旅游地演化、湖泊旅游影响是国内外湖泊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但研究时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均未出现较明显的理论性和阶段性特征。从中国湖泊旅游发展及研究现状看,未来应加强新发展要素在湖泊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研究、湖泊旅游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流域尺度条件下湖泊旅游地管理研究,同时注重借鉴、吸收国际湖泊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苏州沙家浜红色旅游风景区为案例地,以数字田野调查为基础,剖析了红色旅游地资源的网络空间生产中“人—地”关系转变为“人—网—地”关系的过程,探索了红色旅游地资源的网络空间的多维生产模式特征。结论指出:(1)红色旅游资源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时空界限,单向的红色价值观传递转变为主客价值共创,体现了红色精神民主化生产过程;(2)红色网络流动性空间需面对红色教育、娱乐和审美等价值的多元性,空间多维主体以“遥在场”的方式产生了新的主客网络地缘争夺,即网络话语权的争夺;(3)传统游客转变为红色资源网络空间的消费者、参与者与生产者,去中心化特征明显,红色网络空间通过超文本表征和非计划互动得以建构,要求红色目的地官方在网络供给侧掌握更高水平的治理能力;(4)红色旅游官方主体尝试使用流行元素融入网络实践,但也展示出泛娱乐化的趋向,需在红色网络空间的多维精神建构中合理整合多元价值,促进集体情感的深度内化。  相似文献   

14.
旅游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旅游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表明:2009年桂林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367.823m2,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旅游交通高达268.461m2,占72.99%;6种生物生产性土地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化石能源地,为270.65m2,占73.58%。通过桂林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承载力的对比,发现桂林市旅游业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84.326m2。为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倡导节能出行方式,发展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相关国际组织和研究人员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依据定义内容确定生态旅游注重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给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生态平衡原理,确保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按照区域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对旅游地开发强度和频度进行管理;开发逆境生态旅游,促进生态建设.介绍了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对生物、水资源、大气环境、地质地貌的保护,促进绿化面积增长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及垃圾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认识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的重要研究手段。论文以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地为例,通过构建旅游联系强度模型,建立旅游地空间网络,并运用TOP网络空间分析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揭示旅游地网络空间结构与组织的复杂性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地网络具有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由中心城镇、乡村社区和特色园区共同构成的空间集聚单元,并体现出“邻近连接”与“择优连接”的双重特性;2)旅游地网络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性;3)每个节点的前三名和前五名旅游联系强度网络(Top3和Top5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较大的集聚系数,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4)旅游地网络是典型的异配型网络,度-度呈负相关,而网络节点的集聚系数与其度值之间存在近似的倒数关系,因此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17.
漠河县北极镇总体规划旅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漠河县北极镇总体规划范围为26.31 km2,规划为北极洲、北极新村、北极村、农业观光区、十里长湖公务接待区、龙岛和圣诞村7个部分,规划的总体目标为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把北极镇建设成为具有找北寻源、养生度假、冰雪体验、会议科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地,成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核心景区,根据北极镇的性质、规模及建设内容,分析预测了漠河县北极镇的旅游环境容量,确保在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8.
Touris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in their sele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 major factor that has been gaining importance in their choice set is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ir preferred destination. Tourism planners need to recognize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ir destination and its various offerings necessitates th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related issues. This paper undertakes th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to explore the link between implementing cleaner technologies, a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studies indicates that cleaner technologies are playing a role in enh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Caribbean tourism industr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re is a Caribbean tourism cluster focused on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ly sound tourism product.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典型冰雪旅游地开发模式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促进了冰雪旅游地的蓬勃发展。基于冰雪旅游地系统理论,构建了冰雪旅游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及加权Topsis法,对崇礼、亚布力、神农架、西岭雪山四个中国典型冰雪旅游地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崇礼冰雪旅游发展水平最高,亚布力次之,神农架及西岭雪山仍有待提升。基于此,提炼出四种典型冰雪旅游地开发模式,包括资源主导内驱模式、市场主导外驱模式、资源市场双核共驱模式以及资源市场政策综合齐驱模式。同时,从冰雪旅游地系统视角,提出了中国冰雪旅游地开发优化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冰雪旅游开发相关理论,为中国冰雪旅游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市域旅游综合吸引力指数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论文以中国338个市域作为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测算其旅游吸引力指数。以南京市为例,通过GIS空间可视化并分别划分出5个等级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结果发现南京不同等级旅游目的地呈距离衰减规律,但同时出现区位跨越现象;南京旅游客源地总体上亦呈现距离衰减规律,但也出现远距离客源地等级甚至比近距离客源地等级要高的现象。笔者把吸引指数模型逆思维推演测算出了中国城市总吸引指数排名,并以可达性为基础,根据旅游目的地城市总吸引指数和旅游规模排名位序是否一致划分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程度现状10种类型,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比较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