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近年来,随着惠安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及其中下游产业也将发展起来,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环境污染隐患,威胁环境安全,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建设成为我县环境监测站现代化建设方面十分迫切的工作任务。只有应急能力得到加强,才能在污染事故发生后,及时响应,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减少损失和危害。 相似文献
6.
7.
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直是环保工作的重点。近年来,虽然我国总量减排等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总量大幅削减,但是突发性环境污染致健康损害等事件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环境风险加大,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就笔者参加过的具体的环境与健康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已经查明,许多疾病皆因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所致。环境污染还可能是更多疾病的潜在病因。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规划署等权威机构于1998年5月1日联合出版的新报告中指出,在世界最贫困的地区,主要是因为与环境有关的疾病,每5个儿童就有一个活不到50岁。也就是说全球每年有1100万儿童死亡,主要是死于痢疾、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疟疾,所有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人类健康已经取得很大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在加工、制造和工厂废物处理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损害问题,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普通周边居民和职业工人的健康.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环境健康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提出了针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环境污染及其人群健康损害的环境健康管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的目标、内容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物质文化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而环境污染带来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破坏以及公众健康危害,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未来的15年内,我国人口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和各类矛盾也将越来越突出.无论是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问题将长期存在,成为威胁社会安定团结、阻碍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努力解决发展、环境、健康之间的突出矛盾,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定量评估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危害的经济损失,是环境科学研究的课题。本文风险评价和环境经济学角度,提出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危害经济损失的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综合多学科、多领域,从生物物理、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天津市景观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因素24个指标。评估了水生态健康程度。寻求人为压力与天津城市河流水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联系,识别河流受损原因.验证河流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对有效保障水生态安全、科学治水、综合利用水资源等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环境损害评估:构建中国制度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公私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公众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必须依据各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和主要环境问题,逐步构建符合国情的环境损害评估法律、技术和资金保障体系.我国在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损害评估、林业资源破坏损失估价、污染场地修复管理等方面已有一些基础,但整体上环境损害评估管理职能散落在不同政府部门,存在环境公益损害赔偿几乎尚未涉及,环境私益损害认定和赔偿严重不足等缺陷.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环保法庭和政府部门、考察现有相关评估机构和人员座谈、开展实际案例评估、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分析我国当前环境污染损害形势,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机制,梳理现有相关环境损害评估机构,探索环境损害评估资金来源.针对我国环境损害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当前已有的管理与技术体系,建立规范统一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对于推进中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恢复的实践工作,探索切实可行的环境损害定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隧道结构健康是判断隧道安全的重要指标,因而对隧道结构健康监测和评估是隧道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针对隧道多为长距离、大范围的恶劣环境以及围岩-结构自身复杂性,使得传统的方式无法满足隧道实时、快速、连续的监测要求的情形,构建了由采集层、传输层、基础层和应用层完整的4层框架组成的隧道结构健康监测信息化系统,并采用光纤光栅技术进行数据采集;通过隧道结构健康监测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验证了实时、在线、连续隧道参数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实现了隧道安全信息化监测预警功能,同时基于应变和裂缝位移连续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为后续隧道系统安全评定、控制措施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