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产业是经济由粗放转化为集约过程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转轨经济中的我国在这方面刚刚提到议事日程,该课题虽然很新但很重要。发达国家在该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并不是单纯求得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克服传统模式下生态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探索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聚集等多种模式,在产业链延伸、工业园模块化设计中将产业生态化做实做好。  相似文献   

2.
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过程。本文分析了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特征、科学内涵以及二者在我国社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阐述了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二者的辩证发展关系及宏观定义。  相似文献   

3.
走"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才祥 《环境保护》2000,(12):22-24
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强县之路,浙江省安吉县选择了“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之路。本文以宏观形势分析为起点,阐述了安吉的现实环境基础和奋斗目标,明确了“生态立县”必须强化产业支持的四个方面,为我国发展中地区的发展构想了一条求实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循环产业集群实现和谐生态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绍洪  冯静  李莉 《环境保护》2007,(22):55-57
本文提出了和谐生态经济的概念,并从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视角提出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该模式能实现产业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可作为和谐生态经济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保护担负着守护和建设"绿水青山"的历史重任。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对推动绿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环保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标准倒逼工业结构升级,总量减排为经济增长腾出环境承载空间,绿色消费拉动经济绿色增长,环保产业为经济绿色增长注入新活力等。当前,受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等影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不确定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面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尚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必须加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持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以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事实依据。通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外部环境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从生态教育、生态产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支撑体系等方面讨论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园区是国家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主战场,也是促进经济全面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概述了自2000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开展园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情况,并重点阐述了由生态环境部主导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实践经验。围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对推动园区生态文明示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联合,构建覆盖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服务业园区的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体系,制定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行动方案和管理办法、建设标准和成效评价导则等宏观政策性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产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县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吴县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吴县市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具体指标及生态产业建设框架。重点探讨了适应吴县经济发展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生产、生态旅游及露采矿区生态恢复建设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自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就不断探索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工业化的有力带动下,西部的经济发展很快。但西部地区工业化现存发展模式严重依赖能源、资源,由于对生态资源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本文通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西部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寻保障我国西部能源供应、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试图探索实现我国西部节能规划目标的节能服务产业。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节能服务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探寻节能服务模式在我国西部发展受阻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实现西部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融  陈颖 《环境保护》2003,(7):52-56
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我国少数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然而骄人的业绩背后却隐藏着较大的生态隐忧。本文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产业生产与消费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及其分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采取的主要生态经济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意味着适应气候变化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本研究基于对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上存在的资金支持、工程实施机制、产业机构等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就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建议:一是建立稳定的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渠道;二是提高适应与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调整;三是提高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政策的主流化程度和针对性;四是提高生态功能保护区居民的自适应和主动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我国矿山生态修复需要拓展外延,与绿色采矿、资源循环利用等结合起来;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大力培育生态修复产业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以保证矿山生态修复的可持续;需要树立矿山生态修复的更高目标,与矿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后矿山时代需要等结合起来;应增强矿山生态修复的使命感,将之与新农村建设、矿山景观建设、生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等协同起来。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将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开辟新的空间,生态环境保护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文章对我国环保产业现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政策驱动下,环保产业将迎来资本模式、发展业态、动力渠道等十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西部生态支柱产业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产业为支柱,这是基于当前西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四大背景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而生态经济是制度约束的经济,因此必须构建其制度机制,以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西部生态支柱产业的制度构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主体构建,解决生态产业的投入机制问题;客体构建,形成生态经济良性运行的产品控制、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环体构建,构建有利于生态产业运行的外部环境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一套有效的政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分析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探寻了再生资源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内在联系,剖析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典型特征,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再生资源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平泉县是河北省东北部的一个山区农业县,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年来,该到积极将生态示范区工作引向深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生态县创建工作,并在一些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了循环境经济试点工作,力促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平泉县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在全省也有借鉴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有机和绿色食品定义,综述了国际、国内和黑龙江省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指出黑龙江省应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省为契机,成功地建成一批与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有关的生态经济项目.  相似文献   

18.
尹琦  朴赫夫  刘秉钺 《环境科学》2003,24(3):140-144
定义了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并依此设计了我国纸业生态产业链.提出"生态化结构与利益性诱因相结合"的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建立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的5个必要条件,即模仿生态闭路系统,增大可更新资源存量,向资源生产率要效益,开发社会性长期需要和系统创新活动.认为纸业生态产业链是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的典型范例,是解决造纸工业3大制约性难题,使我国纸业由黑色产业变为绿色产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俊帆  王成超 《环境》2023,(1):78-8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论述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应对生态环境质量与产业持续兴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中国方案。从定位、原则、方向、内容和方式五个方面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佛山市形成了“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筑牢生态屏障”等实践路径。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海西区优越的生态环境质量、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强烈的发展愿景,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强烈的生态影响,通过规划期区域生态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分析,进行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海西区生态状况总体较好,但是空间差异显著.区域生态状况的Ⅰ级、Ⅱ级分区主要分布于武夷山区和中部大山带,重点产业近远期发展生态风险以“无风险”和“轻风险”为主,对海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状况的Ⅲ级、Ⅳ级分区集中于沿海地带,规划期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多属“重风险”等级.不同土地产出率、发展方案下,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及其空间分布呈显著差异由于各地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强烈愿景,地方愿景规划方案下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相对较强;但是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有助于海西区减轻、规避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敖江流域、闽东诸河等地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相对较轻,可以适当增加重点产业及相关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