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确定电除尘器气流分布的最佳结构形式,促使进入电除尘器的气流分布均匀,本文阐述了三种气流分布板不同的结构形式,并利用其在电除尘器模拟实验台上多次实验的结果,得出了一种最佳结构形式的气流分布板。  相似文献   

2.
电收尘器入口处的气流分布均匀与否,直接影响收尘器的收尘效率。为了得到均匀分布的气流,在电收尘器入口处安装了气流分布板或导向板,导向板与分布板相比具有压力损失较小的优点。本文以弯管—直管—喇叭管—导向板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以弯管入口处气流的边界条件来预测导向板的最佳分布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原地将1套300 MW机组配备的双列双室3电场侧部挠臂锤振打式电除尘器(ESP),改造为双列双室4电场顶部电磁锤振打式ESP时,先将其竖井式进气烟箱的前半部改为结构紧凑的下部进气烟箱,以便在各室增加1个电场。受场地制约,第1、第2层气流均布板设置在壳体之内,导致两板的间距、第2层板与第1电场的间距均小于800 mm。加之取消壳体的进口下端板,因而显著地影响第1电场内的气流分布均匀性。在模型上适当调整导流板和气流均布板的结构之后,第1电场内的气流分布均匀性、粉尘浓度分布均匀性都获得了改善,且ESP内的气体流动形式已成为有利于收尘的上斜式流动。  相似文献   

4.
根据静电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利用CFD软件,对圆柱形电-袋除尘装置中的气流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尘装置的内外圆收尘板间的气流速度呈梯度分布,有利于粉尘颗粒在内外圆收尘板上的沉降,但电场区后端处的气流分布不均匀,不利于过滤收尘。过滤风速与滤袋长度呈正相关,影响滤袋寿命。滤袋下方的集灰区存在漩涡,气流对集灰斗箱体产生了严重的冲刷,导致二次扬尘。  相似文献   

5.
利用计算机流场模拟的方法探讨增加气流分布板对湿式电除尘器气流分布的影响;利用实际流场测试与计算机模拟对比的方法,探索了选用的k-ε湍流模型应用于湿式电除尘器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试验实测与计算机模拟具有一致性,设计的气流分布板具有良好的气流分布性,可为工程应用提供精确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6.
电除尘器喇叭口气流分布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N-S方程建立电除尘器工作时喇叭口空腔内气体分布的简化模型,将求解的速度结果转化为标准偏差值.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除尘器运作时喇叭口断面的气流分布状态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安置双层分布板的电除尘器模型,在不同喇叭口长度(0.26 m、0.24 m)与不同分布板间距(0.1 m、0.11 m)条件下,简化模型与CFD数值计算结果吻合.研究表明,气流分布简化模型为除尘器的设计提供了简易、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脱硫塔气流均布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湿法脱硫塔内部流场不均匀等问题,提出一种用于气流均布的倒“V”字形气流均布板,运用CFX软件分别对装有孔隙率为40%、50%和60%的气流均布板的脱硫塔在引入2层喷淋的情况下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并与无气流均布板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未加气流均布板时,脱硫塔内烟气分布不均匀,横截面的烟气速度标准方差最高达到2.024;加装倒“V”字形气流均布板后,脱硫塔内烟气流场改善效果明显,横截面速度标准方差可减小到约1.1.综合分析脱硫塔内流场、温度场和压力场,发现安装孔隙率约50%的气流均布板时效果较为理想.研究表明,脱硫塔内加装倒“V”字形气流均布板可提高脱硫效率,应用在氨法脱硫系统中可有效减少氨逃逸.  相似文献   

8.
针对袋式除尘器喷吹气流不均匀性的问题,利用CFD数值模拟建立含有不同结构参数的喷吹管气流分布模型,通过正交试验方法,选取了喷吹管管径D,喷嘴孔径d,喷嘴个数N,喷嘴间距L及喷嘴长度H为主要因素,选取L25(56)正交表得到25组方案,用方差分析法找到了影响喷吹气流不均匀性的主要因素,并采用流量修正和重复迭代的方法对喷嘴孔径进行优化设计,获得较好的气流量分布,为喷吹管设计提供了参考;对修正后的喷吹管,得到不同入口流量下的喷吹管气流不均匀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按照1∶1的比例建立计算区域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某型袋式除尘器箱体内部的气流分布状况进行数值模拟。比较除尘器设计参数改进前后计算所得的速度云图可知,通过增加入口风速和添加导流板的措施可使箱体内气流分布趋于均匀。实验的模拟结果可为袋式除尘器的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武钢8~#平炉初步设汁考虑采用120米~2电收尘器。为了给收尘器的气流分布装置及电场内部有关构造的设计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气流分布模拟试验。试验目的是,在收尘器进口管及本体内安设必要的气流分布装置和隔流装置,以便尽可能做到:①电场进口横断面上气流速度相对均匀;②净化的烟气  相似文献   

11.
掘进巷道风流温度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紊流状态下的守恒原理 ,导出了描述掘进巷道风流紊流流动和温度分布的微分方程。通过对矿内风流流动及热力过程的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 ,系统地开展矿内风流流场和风流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及其耦合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并利用PHOENICS程序进行数值模拟 ,初步得出了矿井掘进巷道风流温度与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掘进巷道风流温度随风速提高呈负幂函数规律降低 ,随入风流温度升高而线性升高。  相似文献   

12.
综采工作面粉尘运移和粉尘浓度三维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分析了综采工作面流场及粉尘分布的特点 ,视工作面含尘风流为气 粒两相流 ,建立了描述综采工作面风流中粉尘运动和浓度分布的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有限容积法求解 ,编制了模拟计算综采工作面三维空间内风速和粉尘浓度分布的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卧式滤筒除尘器内部气流的不均匀性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卧式滤筒除尘器内部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参考目前市面上常见卧式除尘器,设计有、无挡板的2种卧式滤筒除尘器模型,通过分析2种模型下过滤过程的速度分布和滤筒流量分配情况得出:在无挡板模型下存在射流冲刷、气流分布不均等问题,而在进风口加设挡板能解决气流冲刷问题,滤筒流量分配得到明显改善;在相同滤室高度下分别对挡板角度为150°,160°,165°,170°,175°,180°对比发现,挡板角度在165°~170°时其内部气流组织能达到均匀标准。  相似文献   

14.
压入式局部通风工作面风流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笔者应用三维k -ε紊流模型描述压入式局部通风工作面风流的流动过程 ,并采用控制容积法导出了描述流体流动方程的离散化方程式 ;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求得了三维k -ε紊流模型的数值解。采用SIMPLE(压力耦合方程式的半阴解法 )算法解算流场 ;TDMA(三对角线算法 )和Gauss Seidel法结合通过线顺法求解离散方程。利用弱松弛法防止非线性方程组迭代求解过程中的发散现象 ,获得了掘进工作面空间的速度分布 ;并将模拟解算结果与在具有实际尺寸的拱形巷道模型中测得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数值计算结果与模型实验测定结果非常一致 ,验证了笔者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接触式瞬时速度测量方法的局限性,采用非接触测量技术粒子图像测速仪(PIV)获得了突扩巷道流场纵向截面风流分布特征。实验表明:瞬态风流分布“瞬息万变”,而时均流场中,突扩前平直巷道时均速度流线基本呈平滑直线,突扩后上下隅角有大涡存在,但呈现不对称分布,并且涡流区内风流方向极不稳定,且风速值相对于主流风速很低,约在-0.6~0.6 m/s之间波动,表明在煤矿井下测风时可以有条件地忽略涡流区;受突扩大涡湍流脉动影响,风流在距离突扩界面150 mm处开始呈现上扬趋势,突扩断面纵对称轴上风速分布峰值拐点发生了震荡性偏移;当下隅角回流区结束后,风速分布峰值拐点渐渐下移并逐渐呈现对称趋势,回流区内断面风速整体呈现出“Ω”型分布形式。为井下更为复杂的风流湍流流动研究提供了实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障碍物场中预混燃烧火焰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k-ε湍流模型和拉切滑(SCASM)预混燃烧模型,对障碍物场中预混燃烧火焰进行了三维空间数值模拟。通过对控制方程添加不同的源项以反映障碍物对流场的影响,采用交错网格控制容积法将计算区域进行离散,用SIMPLE算法求解离散控制方程。模拟结果表明,障碍物的存在改变了燃烧流场的结构,成为加速燃烧甚至诱导爆炸过程的不稳定因素。该研究结果对有效预测障碍物场中火焰走势及其流场的分布情况,加强人们对火焰传播规律的认识,对预防工业灾害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巷道围岩温度分布及调热圈半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分析了巷道壁面水分蒸发情况下通风时间、岩石的热物理性质、巷道几何尺寸、巷道风流与围岩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壁面湿度系数与风流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围岩温度分布及调热圈半径的影响。随着通风时间的延长 ,围岩冷却范围逐渐向围岩内部推移 ,推移速度逐渐降低 ;巷道壁面水分蒸发和风流相对湿度对靠近壁面处围岩温度分布影响很大 ,但对深部围岩温度分布的影响逐渐变小 ,所以对调热圈半径的影响很小 ;岩石导温系数对调热圈半径及其内部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巷道壁面风流与围岩的换热系数和巷道的几何尺寸对巷道围岩的冷却范围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煤与瓦斯突出后煤粉-瓦斯两相流传播规律,利用自主搭建的煤与瓦斯突出管网实验系统,研究突出后冲击气流压力衰减规律、煤粉运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初始压力为0.4 MPa时共突出煤粉3.12 kg,管道内煤粉质量呈正态分布,管道前部煤粉分布较少,占突出煤粉质量33.7%,多为小粒径煤粉;管道中部煤粉分布最多,占突出煤粉质量61%,粒径分布范围广;后部煤粉分布质量最小,仅占突出煤粉质量的5.3%,但多为大颗粒粒径煤粉。煤粉在管道内测点处依次为分层流、均匀流、大颗粒流3种流态,每种流动形态所对应的运移速度与煤粉打击压力均呈现逐渐衰减的规律。突出后冲击气流压力沿管道呈现衰减趋势,冲击气流对管道内所造成的压力扰动可持续 4 s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三通管不同开口状态下爆炸参数变化规律,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管内爆炸湍流动能大小、形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开口状态下三通管道内湍流动能峰值最大值均出现在垂直岔管内,垂直管道开口情况下管道内的最大湍动能峰值增大29.86%,水平管道开口情况下该数值降低10.12%,而两端均开口情况下,增大178.45%;管内与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