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模拟涨潮的复杂海岸类型岸线自动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海岸线提取方法往往仅针对某种类型的海岸有效,对于多种类型混合海岸区域,则需要对图像分类裁剪、分别提取岸线、拼接图像才能提取出完整的海岸线,该过程不仅实现较为复杂,而且将不同类型海岸严格划分开的难度也很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海岸类型区域提取海岸线新方法——模拟海水涨潮过程的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首先采用波段差决策树分类分析方法(spectral difference decision tree,SDDT)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根据地物类型差异将各区域类别标记为"可涨潮区域"与"不可涨潮区域"两类;其次,通过计算每个斑块区域的面积,将面积小于某一预设阈值的区域块定义为噪声区域,去除所有噪声区域;然后,再通过最大矩形填充算法(maximum rectangle filling algorithm,MRFA)模拟海水涨潮逐步填充"可涨潮区域"并提取海岸线。本文方法提取的海岸线较为连续,不受地物分类结果图中的少量误分类斑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采用节理玫瑰花图和赤平投影法,通过对三峡库区某区域岩质顺层边坡的大量节理裂隙的统计和主要结构面组合切割关系的分析,选取12个坡体组合计算点及其坡体组合类型,并利用ArcGIS软件依据岩层倾向一致性原则进行识别与处理,从而确定了每个坡体组合计算点所能影响的区域范围,最终得到研究区域范围内岩质顺层边坡坡体组合类型的空间分布,可为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主应力法对半球形封头的拉深成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将板料划分为 4个区域 :法兰区、凹模圆角区、悬空锥形区和球形区 ,对每个区域的应力分布进行了理论推导与探讨 ,以期对该类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加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利用主应力法对半球形封头的拉深成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将板料划分为四个区域 :法兰区、凹模圆角区、悬空锥形区和球形区 ,对每个区域的应力分布进行了理论推导与探讨 ,以期对该类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加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数值逼近法在丹东市大气降尘量计算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把被定义区域的污染密度看成一张超曲面,再把该超曲面划分为形状相同相互连结的小单元,如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顶点上设一个监测点,测该点的污染密度,以此来推导任一三角形的污染密度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污染密度公式。把它应用到大气降尘上,就可求出大气降尘量。为大气降尘量和其他污染密度的计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露天煤矿排土场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阜新新邱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对附近于家沟地区的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确定污染区域,对研究区内的17眼水井分别采样,进行了水质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每个监测点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确定出地下水环境质量等级,并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概念更清楚,计算更方便,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适合于金属体积成形有限元分析的六面体网格的自动生成方法——子区域法.这种方法首先将形状较复杂的几何实体分割成形状相对简单的六面体子区域,然后分别在每个子区域内生成六面体单元.根据这种方法的特点.提出了得到有效网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子区域网格约束和子区域间网格相容性约束.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不足。最后,以岷江上游1982到2002年为例应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能值足迹<区域能值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与区域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平缓下降趋势,而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不规则变动。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考虑到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但它不能完全代替生态足迹方法,将其结合应用将得到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区域水质测点数的优化问题,在文献[3]推证的最优布点方法—分功能区策略布点法的基础上,用数理统计学的抽样技术对每个功能水体的最优测点数的分配进行研究。利用所得到的理论模式和历史数据进行计算,从而确定了厦门地区水质监测的最优测点数。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是一种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依据对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将消费量折算成可量化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再将计算得出的生物性土地面积和区域的生态实际供给能力进行有效比较,从而得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利用这一新方法对浙江省2007年生态足迹状况进行计算,并通过跨年度统计,揭示了浙江省18a的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统计范围内浙江省的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1.
SWAT模型水文过程参数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林炳青  陈莹  陈兴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988-1999
探讨SWAT模型的敏感参数和参数值的区域差异,有助于减少水文过程模拟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在不同区域的应用水平。论文在收集SWAT模型的国内应用文献基础上,依据干燥指数将流域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模型的敏感参数和参数值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WAT模型的敏感参数和参数值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对于地表水文过程,径流曲线系数(CN2)和土壤可利用水量(SOL_AWC)在各个区域都比较敏感,土壤蒸发补偿系数(ESCO)在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较为敏感;由于均受土壤质地的影响,湿润区CN2 值高于半湿润区,SOL_AWC则正好相反;受气温和植被覆盖的影响,湿润区和干旱区的ESCO取值高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地下水参数在湿润区和干旱区较为敏感。降雪融雪参数仅在干旱区融雪对径流贡献大的流域才比较敏感。由于气候、土壤、植被条件的区域异质性,导致了流域水文过程参数的区域差异。结果还表明,由于水文过程还受到局部气象条件、下垫面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以及模型尚未揭示的其它因子的影响,模型参数在相同区域的不同流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原嫄  周洁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3186-3202
在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及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背景下,寻找保证经济增长的低碳减排途径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2005—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建立SAR模型,并按八大经济区分别构建PECM模型,研究中国省域尺度下产业结构多维度特征及演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省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时滞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全国视角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对碳排放呈抑制作用,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呈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3)八大经济区视角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总体上能够抑制碳排放,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则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特征,具有两面性,发达地区呈现抑制效应,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当前处于“倒U型”曲线右侧的区域多为发达地区。因此,由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依然属于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的固有阶段性特征,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在总体上能够拉动碳排放峰值前移,促使碳排放早日达峰。欠发达地区不应以增大三产份额为目标,盲目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这将很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是既能够适应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惯性,同时又能促进减排或排放降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环太湖河流水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卢少勇  焦伟  王强  甘树  任德友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1):1220-1225
针对太湖流域所划分的5个污染控制区,对各区共29条主要环太湖河流水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北部重污染控制区内河流污染最为严重,并呈现出北部重污染控制区>湖西重污染控制区>浙西污染控制区>东部污染控制区的趋势. 对比10年来历史数据表明,环太湖河流水质呈好转趋势,但现状仍不容乐观. 入湖河流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而削减氮入河量是太湖入湖河流治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为了量化2005至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之间碳排放差异性及其变化趋势,本文运用Theil指数KAYA分解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人均碳排放差异逐年减小,能源强度是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均GDP是人均碳排放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划分方法的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且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是造成全国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对"十一五"能源强度目标分解,"十二五"碳强度目标分解已考虑省市区差异,但其基本上根据人均GDP差异进行分组,且很大程度沿用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划分。因此,建议在对各省区市分配减排指标时,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同时兼顾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内部排放差异将目标分解方案精细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环境质量区划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分区管理的重大需求,基于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与地球化学值及有机物等污染物信息的数据挖掘、空间叠置与验证分析,阐述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空间格局;通过全国尺度土壤环境质量形成机制分析,构建了以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区划指标体系,提出了土壤环境质量区划方案,将我国划分为4个一级区,22个二级区,57个三级区,为我国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制定与区域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脆弱生态区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由于脆弱生态区的脆弱性不仅表现为其内部结构的不稳定,而且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干扰反应的敏感上,脆弱生态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稳定性都是其脆弱性固有属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脆弱生态区的评价也就应该包括脆弱生态区的现状评价、趋势评价和稳定性评价等。论文在对脆弱生态区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以模糊评价理论对脆弱生态区的现状、以灰色预测和趋势函数法对脆弱生态区的发展趋势、以非线性理论对脆弱生态区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Climate change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 risk of desertification, which is already affecting large areas of the world. Many countries are making investm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The long term effectiveness of these strategies necessarily require a socioeconomic return for its sustainability. The main goal of our paper is to asse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vestments and the socio-economy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he area of study is located in north-central Chile. The northern regions are mostly composed by arid land,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arginal area for agriculture. The area formed by the southern regions is optimal for the agricultural activit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dustrialized agriculture with and increased use of technology. The indicators we have used for our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the Investments provided by the Chilean Agriculture Livestock and Forestry (ALF) promotion agencies, the AL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the Population Employed in AL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stments and the socioeconomy varies among the regions analyzed. Investment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P?≤?0.05) with the ALF GDP and the labor in ALF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but do not seem to be directly related to labor in ALF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P?≥?0.05). Therefore, 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nvestments are significantly relevant for the agricultural activity in the arid northern regions, while in the southern regions they have no direct impact on the labor in ALF.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及其范围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确定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影响,以干燥度指数及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范围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缩小,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扩大. 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缩小并被干旱区所代替,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东、南部方向扩展,湿润区东北部和西部被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所代替. 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负相关性,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正相关性.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除A1情景外,其他气候情景下半干旱区分布范围均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增加而减少,其他气候区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 随着气候变化,我国荒漠化范围将增加,干旱胁迫总体上减弱.   相似文献   

19.
杨仲山  魏晓雪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1):4384-4392
将“一带一路1”国内重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一带”和“一路”角度分析重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遵循测算、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路径,考虑水体和大气污染两方面的三种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重点地区2005-2015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以Malmquist指数分解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通过Tobit模型对10种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5年,“一带一路”重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未见进步.以经济带划分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差异,“一路”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一带一路”重点地区总体次之,“一带”地区最低,分别稳定在0.96,0.82和0.76的水平;大部分重点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大于1,显示生产效率进步,可能存在“回弹效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能源价格可以促进重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研究开发、政府干预、生产要素比没有带来正面影响,工业污染显示显著负影响.最终.  相似文献   

20.
基于ESDA的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的利用效率的指标,论文在对1995-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水足迹计算的基础上(因资料所限,未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15 a来各地区水足迹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演变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平衡;②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中国各地区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即水足迹强度高的地区相互邻接,强度低的地区相互邻接;③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空间正相关模式(LL集聚和HH集聚)所占比例很大,且在研究年份内逐渐增加,反映出水足迹强度的LL集聚和HH集聚变得越来越显著。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向周边扩散的趋势;HH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