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兰的两个科研单位于1983年在北海进行了油的自然消散和化学诱导消散现场实验。其目的是要收集气象及水动力环境对油消散过程影响的第一手资料,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1.在油膜上喷洒消油剂并不能加速消散; 2.在实验室获得的迅速消散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 3.消油剂的失效显然是洒布的消油剂与油层之间没有很好混合的结果。由于消油剂液滴通过油层落了下去或是由于在消油剂进入油层前被水冲走,致使大部分消油剂进入了水相。  相似文献   

2.
<正> 在过去的几年里,计算机化的色谱-质谱已被认为是在原油对比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它能够检测出原油或生油岩有机质中的微量生物标志物。在原油对比中,最广泛使用的生物标志物是甾烷和藿烷型的三萜烷等。本报告是用计算机化的色谱-质谱研究澳大利亚几个不同盆地所获得的一系列原油的结果,尤其是关于这些原油中的二环倍半萜类、二萜类以及甾烷和三萜烷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各种类型的原油及成品油的分类的研究是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的。 首先,我们以无荧光环已烷为溶剂配制了浓度分别为1/1万,1/2万和1/10万的标准油溶液。 我们用日立650—6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测空,在激发波长340nm,对发射波长300—500nm进行扫描。 检查了约七十种原油,发现它们按荧光光谱的峰值比440/385可分为六类(3—8类)。对深色成品油(重紫油,船用紫油和用过的润滑油)来说,可用它们的谱图和440/385峰值比来鉴定其类似性。但对淡色成品油(汽油,灯油,轻油和新的润滑油)则必须用特殊操作进行分析。 本法可以当做一种鉴定手段应用于鉴别排放到海洋中的原油和成品油的种类和类似性。  相似文献   

4.
溢油事故发生后,漂浮油会与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油-悬浮颗粒物聚合体(oil-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ggregates,OSAs),进而分散在水中或沉降到水底。实验室通过批量振荡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天然沙土对阿曼原油沉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振荡频率一定时,沙土能够显著促进阿曼原油在水中的沉潜,其中大部分以半潜油的形式悬浮在水中,少部分与沙土相互作用形成了油-悬浮颗粒物聚合体。随着振荡时间的增加,阿曼原油的沉潜率迅速增大,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当沙土的浓度在100~400 mg/L范围内增加时,阿曼原油的最大沉潜率和沉潜速率提高,沉潜过程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5.
引言在阿尔-沙里斯坦尼(AL-Shahristani)和阿尔-埃提阿(AL-Atyia)(1972)最近的报导中,对伊拉克北部油田中油的垂向运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且指出原油是由中-上白垩纪贮油层向上覆第三纪贮油层进行垂向运移的。它进一步表明伊拉克北部的埃英-扎拉油田中的原油甚至在目前还在通过断裂进行垂向运移。通过研究原油中钒和镍含量的变化可追踪原油的运移途径。钒和镍在原油形成的历史中很早就进入原油中,并且通常是与卟啉和其它高分子重量的化合物有联系。当原油经过多孔岩石运移的时候,一些高分子重量的化合物比轻的非-极性馏分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6.
含油污水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的紫外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快速测定经Al2O3吸附色谱柱分离后的含油污水中胶质?沥青质含量的方法,并且用国内外分析原油及渣油时所通用的四组分分析方法做对比实验,二者相对误差一般小于±5%?实验表明不同油田含油污水中胶质?沥青质含量不同,在污水处理剂的研制及筛选中,应考虑油的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孢粉学的纵深发展,孢粉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孢粉地球化学和原油孢粉学就是近些年来孢粉学中兴起的领域,它们的发展为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地丰富了孢粉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生物通风堆肥法修复原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考察了生物通风堆肥方法修复吉林油田原油污染土壤的效果,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去除的途径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向原油污染的土壤中添加生物有机肥接种、采用生物通风堆肥法进行修复,效果较好.当原油污染土壤的含油量为7.00×104mg·kg-1时.经过40d处理,原油的去除率达45%以上,最大生物降解速率常数达到了0.0333 d-1,半衰期仅为20.82d.生物降解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途径,挥发去除的油低于土壤初始含油量的0.1%.在油污土:生物有机肥(干重)以8:2、7:3和5:5三个不同比例混合的实验中,以7:3比例混合时污染物的去除最彻底,完全生物降解率占总去除率的比例约为17%.原油组分含量的变化证实了原油生物降解的发生.原油的生物降解去除率与生物降解产生的CO2存在线性关系.污染物生物降解的速率和程度与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测定砷含量的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大气颗粒物中的痕量砷的敏感性测定。测定、考察了北方城市大气中砷浓度及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光光度法显色稳定,灵敏度高。将此方法获得的结果与原子吸收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两者高度吻合。进行了柴油机动车尾气中砷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其尾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砷。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重分布过程及影响因素,建立3种不同组合的非均质土层物理模型(编号分别为L-a、L-b、L-c)进行原油泄漏后重分布过程的室内模拟,分别代表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浅层泄漏)、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内部泄漏)和土层界面(浅层泄漏)存在条件.待原油重力渗透稳定后分别进行升降水位和降水的模拟试验,由PET聚酯膜绘制、CCD相机拍摄和基于CMYK的灰度分析等图像采集和分析法获得平面运移分布图、纵剖面灰度变化图,采用风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获得采样点含水率和含油率对比图,分析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水位波动下,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大面积粉质亚黏土弱透水层可有效截获原油,使原油在其左右及上侧大量聚集;3组试验中原油的重分布过程以垂向运移为主,但在粗-细界面和细-粗界面会因油水驱替和毛细压力导致其部分横向运移.②模拟降水时,受到淋滤和水位波动的综合效应,原油油聚区不能在短时间内随水位线移动,体现其滞后性;在模拟降水结束后油聚区大量分布于水位线位置和细-粗界面处;降水对土壤中的原油具一定稀释作用.③L-a和L-c组表层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分别为800、538 cm2)较大,采样点含油率极差(分别为6.23%、6.80%)较大;而L-b组内部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235 cm2)较小,采样点含油率极差(2.99%)较小.研究显示,地下水位波动及降水对非均质土层中原油的周期性聚集和释放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及岩性界面存在土层中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为对原油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直接向原油中加入营养物刺激的方法,获得原油降解菌体系。提取不同培养时间条件下降解菌体系的总DNA,并以之为模板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在原油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不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表现出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微生物群落也会发生改变。回收了DGGE图谱中的18个条带,测序结果经过Blast比对表明其中10个条带代表的细菌是不可培养的,显示了DGGE技术的优越性。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降解过程中的原油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原油烃类组分会随着降解菌多样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降解菌体系表现出了其对烷烃类物质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油类监测分析方法中,普遍采用的是红外分光光度法,但是,根据我国在1987年签订的《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四氯化碳被确定为全球禁止使用的试剂,至2014年我国必须全部停用,而四氯化碳正是红外分光光度法监测油类物质的萃取溶剂。所以寻找新的路径来监测油类物质是必须的。实验组通过大量实验对色谱法与红外法分析油类物质进行了比较,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色谱法检测油烟理论上可行,但是实际工作中有难度。  相似文献   

13.
中石油东部炼油企业设备腐蚀与控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原油炼化过程中对设备与管道造成的腐蚀破坏作用,分析了主要腐蚀性介质单质硫、硫化氢、环烷酸及HCl+H_2S+H_2O体系的来源、形成机制、腐蚀机理,介绍了中石油东部七个石化企业所加工原油的含硫、含盐和含酸情况,依据炼油流程分别对比阐述了这些企业的原油脱盐脱水、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和其他流程中主要设备和管道的腐蚀与控制现状,并提出了中石油炼化企业和相关的研究机构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板桥油田原油集输系统,是由油井、管道、输油泵和计量站、接转站等组成的一个油气生产、分离储运的综合系统。在板桥油田中后期生产中,原油含水量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实现原油集输系统的节能降耗,是提高板桥油田整体经济效益的当务之急。本文浅析了在现有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下,通过输油泵减级、变频输油、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常温输送、优化简化、管线通球等方法,实现板桥油田原油集输系统节能降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随着新型的电子仪器和光学仪器的诞生以及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石油有机地球化学领域中的分离分析技术有了新的跃进,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沉积物和原油中有机化合物成分与结构的知识。借助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等领域中有机物质的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甾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监测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表现出必要价值,因而常被采用。相比来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极谱法及原子荧光法都有着彼此的弊病及优势,监测时应能结合实情选取最合适的监测途径。对于此,解析了环境监测必备的分光光度法调研进展;在这种基础上,探析了实践范围内的环境监测运用。  相似文献   

17.
<正> 3.火焰分光光度法从原理上讲,这个方法是发射光谱法的简化应用。所能测定的元素的数量有限,一般而言,仅限于其原子能够被火焰热能所激发的那些元素,而且还主要决定于所用火焰的温度。对于发射光谱法,假如要获得重现的结果,实验条件必须严格地标准化。通常被许多分析家忽视的一点是,当被测定的物质与标准中存在的物质不同时,会造成相当大的误差。因此,在大多数的岩石分析实验室中,采用相对低温的火焰分光光度法来测定Na和K,偶尔用来测定Li,以便仅仅激发少数几个元素,藉此来消除光源中的许多干扰。对于地球科学家来说,碱金属的准确测定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气田的开发,原油(气)的储存设施也在不断的扩建、更新。如何对原油储罐进行防腐保温,延长储罐的使用寿命、减少油气损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通过对太空特种涂料的应用于原油储罐的实验性应用,系统地阐述了太空特种涂料的成份、性能原理以及效果分析,对于今后原油储罐的防腐保温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原油所具有的特性,对短期风化前后的大庆和科威特原油中的正构烷烃(n-C10~n-C24,姥鲛烷Pr及植烷Ph)、多环芳烃(PAHs)、石油卟啉以及镍钒比(Ni/V)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大庆和科威特原油中的n-C17/Pr、n-C18/Ph虽然不同,但Pr/Ph基本上无差异,只用诊断比例鉴别有局限性;荧光分析显示油品中大分子的PAHs几乎不受风化的影响,具有稳定特征;两种原油的石油卟啉种类不同,体现出原油产地不同的特征;大庆原油是Ni高V低,而科威特原油是V高Ni低,大庆原油的Ni/V远高于科威特原油。建议把这些特征参数统合在一起构成鉴别原油的化学指纹,以改善现有的油指纹研究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更全面地反应原油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海洋沉积物的复杂地理化学过程与海洋环境污染的关系,必须研究其在沉积物中各种不同化学形态的分含量及它们之间的分配关系,以便评价沉积物的污染状况。我们参照了Tessien的逐级分离提取方法来研究镉的各种形态,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但因其检出限为100μg/kg,所以在他所报导的两个沉积物样品中镉的各种形态的测定结果都在检测限以下,未能获得准确的结果:国内也有用原了吸收分光光度法、发射光谱法和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但是,用前两法测定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