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寿喜 《环境》2003,(12):25-25
尽管寒冷的冬天已经来临,但因为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吃得好,穿得暖,共同的感觉就是“冬天并不可怕”。然而我的邻居赵大妈却最害怕过冬天。前不久的一个上午,我在楼道里遇上她老人家,我见她畏寒的样子,就劝道:“您老年纪大了,应该多穿点衣服啊。”赵大妈年近七十,也是个爽快人: “嗨,哪是穿衣服的事啊。我这人就是这样,一到冬  相似文献   

2.
<正>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小课题研究中,我主要从创设生活、故事、问题、合作等情境的过程中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一、创设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在《聚焦校园意外伤害》的小课题探究中,课题  相似文献   

3.
清河日志     
单力 《环境》2005,(1):38-39
那人一大早站在岸边,看着我在船上忙碌。干我们这活,忙乎整天都没人说句话,好不容易遇上个不嫌脏乱差的,我就陪他耗上了。他扔给我一支烟,我邀他上了船。他不避脏乱,于是我们聊了起来。来人聊到了“博”。我说我不懂什么是“博”。那人吡牙裂嘴双手急切地比划了半天。我说那不是日记嘛,这么费劲?那人笑了,说没错那就是“BLOG”。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5.
《环境》2007,(3):16-41
10年之于漫长的历史是短暂的,像是被扯断的珍珠项链的一颗小珠子。10年之于中国环保发展史,则更似一节被截断的珍珠项链——假如我们也将中国环保发展史看成是一长串项链的话。  相似文献   

6.
联起手来,建设好共同的家园(英)保罗·弗雷来赫对于大多数环保工作者来说,当评述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时候,他们常倾向于激烈的批评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希望在以下这篇文章里,我避免了这类错误做法。在中国生活,使我收获很多。由于长久以来我一直对环保问题极为...  相似文献   

7.
夜色玄武湖     
湖,是一座城市的眼睛。有了湖的城市,往往会多几分清秀,多几分灵气,多几分妩媚,也多一些深沉的文化底蕴。西湖之于杭州,大明湖之于济南,瘦西湖之于扬州,翠湖之于昆明,莫愁湖、玄武湖之于南京,可以说莫不如此。是湖,让这些城市变得清新起来,活泼起来,也愈加迷人起来;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孕育着生命,创造了人类,千百年来,多少人在苦苦追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渴求着“天人合一”,就像你曾说过蓝天是面镜子,当深情地抬望时照得你的心灵如此纯洁;我曾说过绿树是个伙伴,当在绿树的环抱下尽情玩耍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曾说过土地是他的根,当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足迹时也永远系住了他的心。你、我、他,都曾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都曾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时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希望!  相似文献   

9.
如果按照英伦才子阿兰·德渡顿的说法,一幢理想的现代中国建筑的品质可以比之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令人倾慕的中国人的品质,我估计在普罗大众中间很难找寻到一种所谓“幸福的建筑”的看法。中国大地上正在上映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于建筑、住房和房价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稀土之殇     
江镕 《环境》2012,(3):10-13
从价值上而言,稀土之于中国,犹如石油之干中东、铁矿石之于澳大利亚.但就在中东和澳大利亚牢牢把握石油和铁矿石的定价杈、享受暴利之时,一国独大的中国稀土却没能得到从"垄断"地位中带来的高额利润.如今,当中国重构稀土价值时,却面临被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起诉至WTO的风险.加之,国内稀土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中国稀土时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当我写这篇文字时,书房里放的音乐是美国 音乐家丹·吉布森的《独自一人》。这部组曲的主题分别是草原、海滩、山岭等等,每个曲子都将幽远的乐调与大自然的风声、鸟声、海浪、泉水相融合,真是静坐冥想的好伴侣。但此刻,听着这天籁般的旋律,我的心在动,笔在动,脑海里想的却是另一个人——珍·古道尔,要理解这位二十几岁就深入非洲原始森林,为观察黑猩猩度过38年野外生活的英国动物学家,我似乎一定要借助音乐。只有如此,我才能体会到为什么一个人在险象重重的原始森林中从不感到孤寂,因为她与四周的一草一木皆可沟通,更何况有…  相似文献   

12.
感谢绿色     
21世纪,绿色就是生存。这话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哪一个大学教授或哪一个博士、专家说的,这话是住在我对门已经退休三年,每天一大早起床就忙着浇花种草的老大爷说的。赵大爷是一个很平常的百姓,然而从他的口中,我却得知了这样一个信息:人类对绿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饥似渴。排除那些华丽的人为地制造出来的部分,绿色之美,的确是一个经由强烈的对比之后才得出来的结论。特别是当现代人不得不生活在水泥与水泥的建筑当中,不得不终日与冷冰冰、灰溜溜的各式各样的机器打交道之后,绿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生命的象征。可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13.
导言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到生活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没有生活过。 ——Henry David Thoreau[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沙漠植树记     
对于沙漠,我并不陌生.我出生在一个四面被沙漠包围的地方——甘肃民勤县.或许是身在此处的缘故,23岁以前,我对身边的沙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和看法.当我离开沙漠许多年后,外面的环境让我对自己生活过的那片沙漠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一群白鸟因为海水的污染而尸横沙滩,当海域附近的人们因吸食被污染的海水患上各种疾病,当沿海的污染迫使人们不得不迁徙的时候,谁来为她们的健康和受害买单? 这不是一个远离生活的话题,这一切已经悄然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来之于耕地,耕地是人类的生命线。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生活的地球,我们所面临的耕地资源危机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全世界耕地有多少?我们生活的地球,陆地面积占29%,海洋占71%。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其中草地和耕地占1/4,沙漠占1/3,其余为冰川、冻土及沼泽。──地球能养活多少人?据计算,地球上的耕地能养活80亿人。而人口急剧增长,使世界人均耕地急剧减少。在1650年世界只有5亿人口,1850年达到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亿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7年达到58亿…  相似文献   

17.
感之于心,发乎于情。作文教学要凸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学生的真切体验,彰显学生的个性认识,挖掘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走个性化发展的习作之路,让习作成为学生宣泄情感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核电之窗     
张志刚 《环境》2010,(7):54-55
我是一滴油,当我被机器从地壳的深处源源抽取出,并经过化工厂一系列工序后,我成了油罐中的一员,被运往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不同功效,给干家万户带去光明和热量。  相似文献   

19.
绿色生活有点贵,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人.美国《纽约时报》里就有一个跟我一样困惑的人.这位生活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李沃德·奥特是位建筑师,且是一个充满环保意识的建筑师.但今年8月,当他因为家里漏水而需要更换屋顶的时候,现年58岁的他还是不得不违背自己的“环保良心”,像孩子一样耍赖地选择了不够环保的沥青.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亦是如此。作文素材是行文写作的必须要素。素材之于作文,恰如稻米之于巧妇、阳光水土之于植物、笔墨纸砚之于书画……有则巧妇可蒸煮香喷喷米饭、植物可开花结果、书画可一挥而就……可是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却冥思苦想,抓耳挠腮,不知所措。那么素材在何处,素材如何使用,平时我们又如何搜集梳理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呢?一、如何选材?从作文选材角度来看,作文选用的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