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要发展农业,就得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从原始捕猎阶段,经过农牧业阶段发展到现代,人为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如果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周围海洋,加之高山的阻隔,湿润的西风气流难以到达。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几乎被高山完全封闭,气候条件更为干旱,年降雨量有的地方仅数毫米,植被极为稀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此,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干旱区域各种自然资源,防止生态破坏和污染,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中有更大意义。本文试就新疆干旱环境自然保护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及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请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3.
农业结构最优方案的论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最优方案的论证方法戚耀南(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市550001)根据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制定农业生产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农业结构最优方案的论...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工作随着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程度的加强,以及所引起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的加剧,而被政府和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及公众所重视。为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目前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保护工作开展的情况,国家技术经济,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现行的政策,研究、探讨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方面所创造全部优秀成果的科学总结。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的几个基本观点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自然环境的思想是他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也指出环  相似文献   

6.
西南三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区内自然环境极为复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的组合优势远胜于干旱的西北内陆。合理开发这一地区对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剑光 《四川环境》1993,12(1):41-45
本文用一种综合、定量的方法,评价了四川盆地农业自然环境的现状质量,得到了较之传统的定性描述更为科学、直观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农业自然环境质量只属中等水平,而不是通常所言“农业自然条件优越”;130个县中只有15个的质量属良好,它们呈岛状分布;自然潜力质量与生态质量往往不匹配,因为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往往造成生态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高原的环境状况,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乃至对全球气候都有影响,因此,保护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青海高原自然条件的特点是地势高寒、气候干旱,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柴达木盆地年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严酷。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很脆弱的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青海当前主要存在…  相似文献   

9.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既满足现代化对建设各种自然资源的需要,又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就成为经济、环境学界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自然资源的地位与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构成劳动对象,进入社会生产过程的那一部分物质要素。自然资源是实现经济翻两番的重要物质基础。工农业年总产值要翻两番,不仅不能离开自然资源,而且迫切需要把可供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庞大的生态系统,生命依赖于自然系统功能的持续发挥,以确保能量和营养的供给。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双方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重大的生态恶果。只有利用生态道德来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所谓自然资源就是指自然环境中构成劳动对象,进入社会生产过程的那一部分物质要素,换句话说,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哪一些物质要素可以成为自然资源呢?这取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持续农业的法律内涵、农业自然资源的普遍特征及中国资源立法现状分析,建议制定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法规,以确保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乔、灌、草,农、果、药,牧、禽、鱼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区域,组成空间的多层次结构,时间的有序配置,更充分地利用光、热、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从而,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效率循环,有效地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四川的农、林业历史悠久,立体农业、立体林业、立体养殖以及种养结合等,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模式。同时,复杂的自然条件,多样的自然资源,充裕的劳力资源,也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中人类可以用于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物质,它是人类生存、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自然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自然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但要能直接为人类利用,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就并不是俯拾即是,举手可得的。只有那些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开发紧密联系,能直接被转化为社会财富的部分,才为人们所重视、所利用。这既与自然资源的性质、种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系统分析法讨论了怀化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观念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等,提出了可行的对策,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从自然、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除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发展中国的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6.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苏联在制定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主导思想是: (1)随着资源的大量开发,必然引起环境质量下降,为减少污染,迫切需要制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规划。为此,首先需要弄清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现状,研究资源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的适时比例、各部分的生产结构以及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效益;其次,必须改革规划方法和体制。 (2)规划还在于,解决重大的环境保护任务,在资源开发中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开发山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立体农业,振兴农村经济,使山区农民尽快地富起来,我们考察了云阳县蓑草生产,现简介于后。一、自然概况云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全县土地面积3648.94km~2,县境西南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东部,东北为大巴山余脉,全县处于典型的深丘向山区的过渡地带,其地貌特点: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坡陡土薄,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海拔由110m上升到1810m。气候温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在无土栽培和无土农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今天,植物的生长仍然离不开土地。土地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是有发展历史的自然体,人们通过生产活动可以提高其生产力,但却不能创造比原来面积更多的土地,所以土地是一种不能再生,特别需要予以保护和更新的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充分合理,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顺利解决粮食紧缺等重大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人类能否正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能否协调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资源、环境和生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关键词,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但目前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上仍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给自然资源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带来了潜在不利影响,明晰其各自概念边界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三者内涵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关注视角、问题和需求的差异,并根据各自特征属性尝试构建了三者关系及判别图解模型。主要结论为:(1)国内外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关注视角、问题和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其关注视角分别为数量、质量和平衡状态,关注问题分别为枯竭、退化和破坏,而关注需求分别为节约、保护和恢复;(2)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可通过是否自然、是否有价值和是否生物相关三个属性进行判别,自然资源的本质为有价值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生物相关的自然资源即是生态环境;(3)对自然资源管理提出了拓展调查研究内容、采用"资源环境"表述和对生态治理工程进行以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负面影响评价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立自然保护区系的目的,是为了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良性循环协同发展。我国古代保护自然,达到了“中国可得而食也”和“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低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跨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道路;提出了广泛保护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