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设国际大都市要求有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广州市与国际大都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本分析了影响广州市大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控制广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近年来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后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反映控制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文章在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沈阳市2002-2009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沈阳市在工业高速发展、经济迅猛增长和社会繁荣进步对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压力的条件下,经过对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力度的加大等一系列措施,大气环境质量已得到历史性改善;首要污染物为PM10,污染物指数排序为PM10>NO2>SO2,SO2污染也不容忽视,NO2污染控制仍需加强;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中以稳步提高为特征,以相应的环境管理力度加大和环保资金总体增加为保证;文章揭示的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好转为东北老工业区域中其他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东莞市2007-2011年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为依据,分析产生污染源的内外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天津市2004-2013年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为依据,分析当前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并就主要污染物、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连云港市2011年-2015年间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为研究对象,就当前全市大气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并就导致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对策提出具体建议,旨在为城市发展的同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探寻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物元分析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根据物元分析基本理论 ,给出了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物元分析法。实例分析表明 ,其结果与灰关联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污染损失率法和变权识别模型的评价结果相一致。物元分析法是一种解决不相容问题的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湖南省环境公报(2005-2010年)》公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对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变化,重点是对其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酸雨以及污染指数进行详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分析,以(GB 3095-1996(2000修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2004年-2013年青岛市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0年来青岛市大气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气质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在各污染物因子中,PM10是对大气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其次是SO2.最后分析了影响青岛市大气环境质量的自然及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省14市2003-2012年10年期间主城区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为依据,分析当前该省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即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和生活污染。要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是要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解决好汽车尾气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省苏南地区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因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2009年及2005~2009五年来变化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污染控制对策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显双  伍丽梅 《环境工程》2016,34(3):97-101
利用重庆市17个大气自动站实时发布的数据,对PM_(2.5)与PM_(10)污染特征、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PM_(2.5)和PM_(10)的年均值分别为70,106μg/m3,均超过国家Ⅱ级标准。月均值、季均值变化明显,总体均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分布。2013年PM_(2.5)占PM_(10)的比例较大,均值为65.8%,PM_(2.5)和PM_(10)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4,在0.01的置信水平上(双侧)显著相关。PM_(2.5)、PM_(10)的浓度与气温、大气压极显著相关;PM_(2.5)、PM_(10)的浓度与降雨量、日照时数(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西安市大气污染程度,对2015年西安市主要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PM_(2.5)、PM_(10)、O_3)的空气质量指数进行了逐日变化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SO_2、NO_2、CO、PM_(2.5)、PM_(10)空气质量指数春冬季高于夏秋季,而O_3空气质量指数则是春冬季低于夏秋季。11月和12月份污染较为严重。在4个季度中,PM_(2.5)和PM_(10)与气态污染物SO_2、CO、NO_2均呈正相关,说明PM_(2.5)、PM_(10)与这3种气态污染物具有同源性。SO_2与CO、NO_2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三者均受化石燃料燃烧及机动车尾气影响。O_3与CO、SO_2相关性不大,与NO_2在二季度呈现正相关。SO_2、NO_2、PM_(2.5)、CO、PM_(10)多聚集在高新西区、莲湖区、碑林区、经开区、雁塔区、长安区,O_3多聚集在阎良区、未央区和灞桥区。  相似文献   

13.
“组合火焰型”焦炉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组合火焰型"焦炉对大气环境的实际影响,通过实测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对其排放规律及达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有组织排放浓度特征规律为,筛焦处>备煤处>焦炉烟囱>装煤处>推焦处;SO2、NOx有组织排放浓度特征规律为,焦炉烟囱>推焦处>装煤处;BaP有组织排放浓度特征规律为,装煤处>推焦处>焦炉烟囱;装煤处、推焦处以BaP污染为主,焦炉顶以NOx污染为主。受装煤、出焦的双重影响,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由塔南向塔北浓度逐渐降低,BaP、BSM在装煤塔两侧浓度水平相当。在生产负荷大于90%的情况下,所测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能达标且优于传统型焦炉,在BaP、BSM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背景下,北京的城市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并建立了对应低碳政策。运用了指标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法,对碳排放影响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认为,能源消费是北京城市碳排放的主导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将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天然气和新能源消费比例,降低电力和油品的消费总量应是北京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年1月—2015年12月殷村港水体中叶绿素a(Chl-a)及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和水温等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了叶绿素a浓度与水质指标、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确定了影响因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建立了叶绿素a浓度和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叶绿素a浓度的预测,多元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都较高,均在0.8以上。多元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叶绿素a的浓度和走向趋势,对蓝藻水华的爆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干流宜宾、宜昌、汉口、大通和上海(石洞口)5个断面2004—2016年NH_3-N和TP浓度监测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探究长江干流氮、磷浓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年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江干流上游的NH_3-N浓度低于中下游,可达到GB 3838—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TP浓度在全河段浓度均较高,达到Ⅲ类水质标准;NH_3-N浓度在此期间具有显著下降趋势,而TP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上游NH_3-N浓度并不随流量变化,TP浓度与流量的年内分布呈正相关,中下游的NH_3-N和TP浓度与流量的年内分布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钱粮  杨炜俊  蔡铭 《环境工程》2016,34(11):131-135
在广州市内选取了100条道路及18栋噪声敏感建筑物,于2015年11月进行昼夜噪声监测实验,综合分析了2015年广州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分析结果显示:道路昼夜等效声级分别为70.83,70.10 d B,噪声敏感建筑物昼夜等效声级分别为63.47,61.09 d B。昼间快速路、主干路及各类噪声敏感建筑物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较严重,夜间仅12.5%的次干路周边等效声级在标准限值以内。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和了解银川平原主要湖泊湿地的水质环境状况,对宁夏沙湖、鸣翠湖、星海湖、阅海湖、鹤泉湖等湿地开展了水质现状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湖泊湿地都受到污染,沙湖、星海湖和鸣翠湖的水质受到轻度污染,水质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类为IV类,鹤泉湖和阅海湖的水质受到中度污染,水之类别为V类。该研究为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宁夏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主成分分析选取土壤肥力变异因子。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5.21%,分别命名为:有机质因子、酸碱度因子、质地因子。将各样品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根据方程的回归系数大小可以评价各肥力变异因子对土壤微量元素累积和迁移的作用大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及68个主要城市的水资源状况、供水用水状况、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状况及再生水利用潜力。2020年,黄河流域68个主要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为18.1亿m3,预计未来年利用量仍有22.0亿~25.9亿m3的增长空间。黄河流域不同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黄河上游11个城市的再生水利用率在25%以下;中下游20个城市的再生水利用率在30%以下,低于国家规划目标。对于黄河上游兰州、包头等城市,中下游榆林、太原、济源和泰安等城市,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今后需进一步拓展再生水利用途径,特别是提高工业利用水平,加强再生水配置利用规划、再生水利用分类统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