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运用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耕地人口密度和人口经济密度4种密度指标以及它们的组合状况,从人口生态和人口经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市人口压力的地区差异。这种分析对协调各地市人口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一系列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始逐步显现。海洋资源退化、海洋环境恶化、海洋权益形势严峻、海洋管理体制问题、海洋科技问题以及海洋产业布局等六大类因素的长期存在将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4.
采用PVAR模型,应用31个省份1985—201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双向动态作用关系的时空特征.分别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面板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变量间的协整性,基于PVAR模型研究了包含工业性和生活性污染、废水和废气污染的12项污染物排放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动态冲击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仅经济增长是污染物排放变化的重要原因,污染物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反向作用也非常显著,并且这种双向作用关系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相对较为弱化.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大,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反馈和约束的贡献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补偿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中国区域发展水平、生态资源本底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性,致使生态补偿实践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生态补偿的补偿类型、利益主体(谁补偿、补给谁)、补偿形式、补偿标准(补多少)及补偿方式与渠道等是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核心。中国生态补偿实践格局存在省域差异,在补偿类型上,涉及综合型、森林生态补偿、湿地生态补偿、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等各个方面,且省级差异较大;在补偿形式上,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施的生态补偿和省域政府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是中国各省域生态补偿利益关系的两种主要形式;在补偿标准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广东等省的补偿水平相对较高,而新疆、西藏、甘肃、贵州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较低;在补偿方式与渠道上,财政转移支付在各省普遍采用,赔偿金、资源价值费、资源税在各省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在补偿利益主体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的生态补偿利益格局在全国各省均有,“企业-农户、企业-地方政府”作为补充。之所以在不同省域之间会存在生态补偿的差异性,这与国家的政策方针导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资源禀赋及地域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众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中国生态补偿的省域差异,既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客观性,同时需要从政策、管理、公众参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加以管控与协调。 相似文献
6.
根据IPCC方法计算得到1995-2012年中国各省市碳排放数据,表明从1995年开始,我国各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基尼系数、Theil系数、对数离差均值的计算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在各省市自治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随着时间逐渐增大.为了进一步分析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碳排放强度的回归方程,并采用夏普里值分解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整体上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最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作用逐渐加强.其次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贡献值分别为18.91%和26.76%,对碳排放强度差异的贡献值随着时间逐渐减少,作用也逐渐弱化.最后是城市化水平(贡献值为-1.65%),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差异.进一步采用第三产业占比表示产业结构,石油占比表示能源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碳排放强度变为反向关系.即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高,在能源结构中油的比重大,煤炭比重小,碳排放强度相比于其他地区则低.由此可见,石油比重的区域差异是影响碳强度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提升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的石油以及低碳能源可以缩减区域间的碳排放差异.本文的研究对合理、公平的碳减排政策的制定,鼓励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参加碳减排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黑龙江省81个县(市、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在ArcView 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2009年黑龙江省县域人均GDP数据,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9年总体经济差异较大,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和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总体上黑龙江省2009年经济空间差异较大;全局Moran’s I指数为0.387 6,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I值分异图。 相似文献
8.
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土地整理工程手段建设基本农田,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高,但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论文根据自然地理区划和各地区的地貌特征,从分布特点、地类结构和利用水平等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各地区耕地资源建设和保护的方向与重点。东部季风区应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西北干旱区不宜大规模开发,要着重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土地退化;青藏高原区则应限制开垦。在土地整理与耕地资源建设中,因地制宜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量力而行和重在效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了引进FDI与中国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溢出和环境规制四个方面分析FDI对中国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文章指出,一方面,FDI通过拉动工业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另一方面,FDI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与污染治理技术将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投资母国政府、FDI企业、国内地方政府三个角度分析了FDI加剧中国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合理利用FDI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实施绿色GDP考核等环境规制措施,以减轻FDI对中国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叶志敏 《中国ISO14000认证》2014,(2):36-39
以某典型城市为例,调查印制电路板制造业的经济技术发展现状和污染防治水平,分析该行业的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电子信息业的配套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调整思路和淘汰退出机制建议,以期为类似的重污染行业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入手,系统分析了天津市1996—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废水排放量与人均工业产值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相对于1996年,2008年技术进步使废水排放水平万元产值减少了7.8t,但产业结构调整使废水排放水平万元产值最多只减少了0.33t.技术进步是天津市主要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明显改变天津市支柱行业,对废水排放水平降低的作用不如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5.
我国需水总量零增长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一个国家需水总量零增长问题,是其水资源长期供求预测的重要内容,也是水资源需求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与总需水量的关系,采用\"产业结构分析法\"探讨我国需水总量零增长可能出现的时期和需水总量的最大值。据此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GDP占三次产业总量的比重达到60%左右时,其总需水量可能达到零增长(或负增长)。我国到2026-2030年左右全国需水量可能进入零增长期,需求量最大值将达到6 300×108 m3左右。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重点城市产业与能源消费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和天津5大城市作为重点城市,分析其在1995~2005年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基本特征。重点分析了各城市工业行业结构及其能源效率特点,通过构建工业行业优势系数及综合优势度两个评价指标,对5大城市中的优势工业行业进行识别。主要结论:工业综合优势系数基本上与优势工业行业个数成正比;5大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较缓,工业内部仍存在重化工倾向,重工业比例均在55%以上(含55%),轻工业所占比例较小,且没有形成主导行业和优势行业;能源结构尚需要多元化发展,重工业能源效率亟需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识别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状况,对于推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及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入探究了2009—2018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逐年降低,且区域差异程度较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小幅上升,但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特征,并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向两侧梯度递减。(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别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及稳步上升的演变态势。两协调度均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呈现“多中心多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市两系统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显著性逐年减弱,其中高—高聚集类型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城市群,低—低聚集类型集中在黑龙江东部城市群。 相似文献
19.
基于碳排放量基本等式,采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建构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09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及产出四因素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产出及能源结构对拉动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的贡献率逐年增长,能源效率及产业结构对抑制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发挥作用,但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不强,且抑制因素作用无法抵消拉动因素引起的碳排放增长.基于此,研究为第三产业能源碳减排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于海关数据库及能源消费数据库,从“城市-行业”尺度入手,刻画分析了中国地级市二位数工业产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产业关联赋能工业碳减排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发现:(1)东部及中西部地区中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均有所下降,且两区域间的行业碳排放差异明显缩减.其中中西部地区同一行业类别的碳排放强度下降更加明显,工业碳减排措施成效显著.(2)提高城市内部行业的产业关联水平是降低工业碳排放的可选路径,产业关联每提高1个单位,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0.234%,且该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3)产业关联的工业碳减排效应在资本密集行业、中低端技术行业、西部及政府干预程度越强的城市更为显著.(4)技术创新质量与数字经济活力在产业关联的工业碳减排效应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产业关联通过提升技术创新的质量以及经济创新活力,推动工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研究结果揭开了“城市-行业”尺度产业关联促进工业行业碳减排的效用“黑箱”,可以为实现区域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协调统一提供新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