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再生造纸废水中分离出细菌14株,真菌5株,通过测定菌株的COD去除率,筛选出高效菌株,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或ITS rDNA序列分析,并比较了单个菌株与混合菌的COD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从再生造纸废水中筛选出高效菌株4株,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皮状丝孢酵母;混合菌COD去除能力优于单个菌株,COD去除率可达86.5%。  相似文献   

2.
低温硝基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从被硝基苯污染的某河流底泥中分离到能在低温下生长并能以硝基苯为唯一碳源的7株细菌,其中菌株NB1在温度从2.5~35 ℃范围内时都可以生长并矿化20 mg/L的硝基苯,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 ℃左右;当培养温度为5 ℃时,该菌株在pH为6~9范围内可以快速降解20 mg/L硝基苯,偏碱性的条件比酸性条件更适合其生长;不超过100 mg/L的硝基苯可以被该细菌完全降解.通过生理生化反应特性、菌体形态以及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确定NB1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不同温度条件,特别是低温下该菌株对硝基苯的快速降解特性为低温环境硝基苯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从啤酒废水处理系统SBR池中取得的水样,分离纯化得到菌株35株,分别以进站原水和水解酸化池出水作为污水培养基,进行COD降解试验,复筛后分别得到3株COD降解率高且降解效果稳定的细菌12#,15#,23#与15#,25#,31#。将高效菌株与SBR池的活性污泥混合,考察其对啤酒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23#与活性污泥交互作用时在原水污水培养基中摇床培养16h COD降解率达到75.13%;25#与活性污泥交互作用处理水解酸化池出水120h时降解率达到82.40%。对4株高效菌株15#,23#,25#,31#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相近细菌种群的DNA序列对比,得到高度同源性的细菌菌种。  相似文献   

4.
从首钢及武钢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筛选出10 株高效喹啉降解细菌,16S rRNA 鉴定表明它们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及丛毛单胞菌2个属.对这些高效降解菌进行了降解基因片断的PCR 扩增,发现所有假单胞菌属的喹啉降解菌均含有编码转化喹啉为2-羟基喹啉和2,8-二羟基喹啉的基因片断.16S rRNA 与降解基因系统发育树的对比分析,表明细菌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和水平基因转移现象.根据假单胞菌属的喹啉降解菌降解基因的特异性,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该菌在首钢活性污泥中的种群空间分布进行了检测.另外,对高效降解菌的质粒分布做了初步的探讨,发现喹啉降解基因可能主要编码在细菌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5.
宋蕾  王慧  姜健  高静思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07,28(8):1878-1881
从受氯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以1,2,4-三氯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命名为J5-1.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GenBank Accession No.EF107515)序列相似性分析,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硝基还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当1,2,4-三氯苯初始浓度为400 mg/L时,J5-1对其最大降解率接近90%;当1,2,4-三氯苯浓度初始为20 mg/L时,降解效果最好.J5-1对1,2,4-TCB的降解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从J5-1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到CC120的全长序列.  相似文献   

6.
2株海洋石油降解细菌的降解能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邵宗泽  许晔  马迎飞  郭庆 《环境科学》2004,25(5):133-137
为实施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从厦门储油码头油污水中分离得到了2株石油降解菌.它们能够在以柴油、萘或芘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并适应于海洋环境的温度、pH和盐度.它们对萘都有很强的降解能力,3d内降解率可达87.53%和84.01%;7 d内对芘降解率分别为8.35%、5.37%.经16S rDNA同源性分析表明2菌株之间及其与施氏假单胞菌的同源性皆为99%;Biolog生化鉴定也表明它们为不同的菌株.通过兼并PCR扩增,序列分析发现2种菌编码完全相同的萘双加氧酶基因,该基因与其它假单胞菌的萘双加氧酶大亚基有98%同源性.  相似文献   

7.
兼性厌氧苯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处理印染废水的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中分离、纯化并筛选出1株能以苯胺为唯一碳氮源进行代谢的兼性厌氧苯胺降解菌株AN29.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菌株AN29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其特性为: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7℃,降解苯胺合适的起始pH值为6.5~8.0,可以利用苯胺的最高浓度为4 000mg/L,合适起始浓度为500~2 000mg/L.  相似文献   

8.
恶臭假单胞菌对硝基苯污染河水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被硝基苯污染的某河流底泥中分离出的一株高效降解硝基苯的恶臭假单胞菌,对硝基苯污染河水的修复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河水中的微生物、营养液的投加、温度和硝基苯浓度等因素对降解菌生长和硝基苯的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投加细菌的实验,硝基苯浓度的降低小于5%;在5℃对河水灭菌和不灭菌的条件下,投加细菌均将20 mg/L的硝基苯在56 h内降解完全;25℃条件下营养液的投加使20 mg/L的硝基苯降解提前4 h,5℃则提前16 h;在25℃不添加任何营养液的情况下,投加的细菌利用河水中的营养物质以1.5 mg/L·h的平均降解速率将160 mg/L硝基苯完全降解,为污染河流生物修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毒素降解菌S3的分子鉴定及其降解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一株具有强降解微囊藻毒紊MC-LR能力的细菌S3进行了分子鉴定.测得该菌16S rDNA为1396bp,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DQ836314.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菌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validus的相似性达98%.微囊藻毒素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菌能在以微囊藻毒素为唯一碳、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微囊藻毒紊在72h内减少78.3%,菌株S3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最适生长pH值为7.0.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毒素-R R 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蓝藻爆发期的上海市淀山湖表层水体中筛选分离降解微囊藻毒素-RR(MC-RR)的细菌,研究其降解特性。根据分离菌株的细胞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降解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菌株降解MC-RR的能力。分离菌株DHU-38(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HM047515)属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微囊藻毒素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在以MC-RR为唯一碳源、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6 d内可将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的MC-RR降解为6.23 mg/L,降解效率达到69%。菌株DHU-38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最适生长pH值为7.0。酵母粉、蛋白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可以明显促进菌株对MC-RR的降解效率,尤其是加入100 mg/L酵母粉后,6 d降解率达到89.6%。  相似文献   

11.
实验从河北省唐山市柳赞镇冀东油田油井污水中筛选出8株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株(编号为T1-8),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这8个菌株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Bacillus safensi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pulmonis)、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纺锤芽孢杆菌(Bacillus fusiformis)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采用无机盐培养基,以华北任丘油田原油为唯一碳源,分别对上述8种菌株进行原油降解能力测试,通过为期7d的降解,其相对应的降解率分别为67.14%、43.13%、30.37%、24.74%、43.00%、37.94%、55.28%和14.51%,而且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冷杆菌对原油具有降解能力为首次报导。后续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影响降解率的单因素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pH为7、初始原油浓度为5g/L和菌液接种量1mL(约1.8×1010cfu/mL)时铜绿假单胞菌对原油的降解率达到其最大值67.14%。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离筛选石油降解菌,从陕北宝塔、吴起、靖边和延长4个县区采集石油污染土壤和未受石油污染土壤,测量土壤中石油、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及pH;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并对所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菌进行16S rDNA鉴定。陕北4个县区石油污染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0.57,6.63,4.34,8.91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21倍。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要菌门,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为丰度最高菌属。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分离得到8株石油降解菌,其中菌株OS33和菌株OS62-1在5 d内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80.51%和81.60%,经鉴定OS33为迪茨氏菌(Dietzia sp.),OS62-1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石油污染发生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筛选的8株石油降解菌中OS62-1石油降解率最高,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陕北地区石油降解菌菌种资源库。  相似文献   

13.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通过低温富集,筛选并鉴定得到7株低温石油降解细菌。基于菌株降解石油组分特性,构建6组低温石油降解菌群,利用5 L发酵罐,并通过尾气分析仪在线监测菌群石油降解过程中的CO2产生和O2消耗变化,评价菌群的石油降解能力。由Arthrobacter sp. JLH 001,Acinetobacter baumannii JLH 002,Pseudomonas fragi JLH 003和Arthrobacter sp. JLH 006组成的菌群降解石油效果最佳,48 h后CO2的产生值和O2的消耗值达到最高,在15 ℃时、72 h后能完全降解1%的石油,并且在25 ℃时降解速度显著增强。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可通过低温石油降解菌群的添加实现高效及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14.
耐盐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涛  谢文军  依艳丽  李小彬  王君  胡相明 《环境科学》2012,33(11):3949-3955
为得到高效耐盐石油烃降解菌,从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中分离出39株细菌,经液体培养初筛和土壤培养复筛实验,得到1株高效耐盐石油烃降解菌BM38.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通过液体培养实验,研究了BM38的耐盐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以及对不同烃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在含0.5%~6.0%NaCl液体培养基中BM38生长良好,属中度耐盐菌.在高盐环境下BM38具有较强的分解石油烃能力,其中在含1.0%NaCl液体培养基中,降解7 d后,原油降解率达到73.5%;在含盐量0.22%和0.61%土壤中添加BM38,降解40 d后,土壤总石油烃降解率达到40%以上.BM38能产生一种生物乳化剂,盐浓度对这种乳化剂的乳化能力影响较大,当NaCl浓度增加到1.0%,乳化值(EI24)开始迅速降低,但在NaCl浓度为2.0%时,EI24仍达到61.0%.BM38能够利用环己烷、甲苯、异辛烷、菲和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生长,其中对正构烷烃和芳烃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玉门油田污染荒漠土壤石油降解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石油污染荒漠土壤石油降解微生物多样性、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采用涂布平板法从石油污染荒漠土壤分离具有石油降解能力细菌,采用细菌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其多样性,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细菌降解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分离的37株细菌分别属于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分别占35.14%、32.43%、13.51%、13.51%、5.41%,归属于21个属的34个种类.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占总数的51.35%,其中有36株细菌能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稳定生长,对原油有明显的降解能力.在石油质量浓度为1 500 mg/L的基础培养基中,菌株YM43在培养7 d后对石油的降解率达55.47%,另有8株细菌的降解率不低于30.55%,11株细菌的降解率介于10.05%~28.37%,18株细菌的降解率不高于8.05%. PCR检测表明,有25株细菌含有烷烃单加氧酶基因,6株含芳烃双加氧酶基因,6株含联苯双加氧酶基因,4株含萘双加氧酶基因,3株含甲苯双加氧酶基因,2株含邻苯二酚双加氧酶基因.研究显示,石油污染荒漠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具有高度多样性,分离的菌株有较强的石油降解能力,其降解功能与所存在的降解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苯酚降解菌L5-1,经菌落形态观察和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5-1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的注册号为MN784421.将苯酚设置为唯一碳源,对其生长和苯酚降解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5-1在10%接种量、温度30~35℃、pH值7~8的条件下,均能高效降解培养基中苯酚(培养基体积为100mL,初始苯酚浓度为500mg/L,14h时降解率>93%).而在最优降解条件下(10%接种量,培养温度为35℃,pH值7.0,NaCl浓度为1%),初始苯酚浓度为500mg/L,菌株在14h内的苯酚降解率可达97.1%;而当初始苯酚浓度为1000mg/L,菌株也可在46h内达到97.71%的降解率.运用Haldance方程动力学模拟菌株在不同浓度苯酚下的生长过程,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355h-1,半饱合常数104.27mg/L,抑制常数为322.83mg/L,R2=0.997.菌株L5-1为目前已报道的Bacillus菌属中降解苯酚能力较强的菌株,为实际处理含酚废水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2株分别降解壬基酚和双酚A细菌的分离、鉴定和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上海天山污水处理厂氧化沟的活性污泥进行驯化,分离纯化并筛选得到2株能分别以壬基酚(NP)和双酚A(BPA)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降解菌株N1和B2.根据菌株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菌落和菌体形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N1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57),B2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A1-3).通过摇瓶试验并借助正交试验优化菌株降解条件,结果表明,N1降解NP的最佳条件:35 ℃,初始pH为 5.5,无机盐培养液中初始ρ(NP)为10  mg/L,降解24 h,去除率达79.64%;B2降解BPA的最优条件:30 ℃,初始pH为 7.0,无机盐培养液中初始ρ(BPA)为10  mg/L,降解24 h,去除率达78.68%.在该优化温度和初始pH条件下,分别在不同初始ρ(NP)和ρ(BPA)下对N1和B2降解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该降解过程在底物质量浓度为5~40  mg/L时符合Monod方程,N1和B2的动力学参数Ks和μm分别为4.32,8.36和0.177 8,0.111 9.   相似文献   

18.
从制药厂周边土壤分离获得一株哌嗪高效降解菌株PIPA-6,其能在以哌嗪为唯一能量来源的无机培养基中生长,30h对100mg/L的哌嗪降解率达100%.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菌株为嗜烟碱类节杆菌(Paenarthrobacter nicotinovorans).菌株PIPA-6具有广泛的温度(10~40℃)和pH(5~10)适应范围、优良的钠盐耐受性(50g/L)和极强的哌嗪抗性(300mg/L),其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5℃,pH,8.体系中额外添加有机碳能提高菌株的降解效率.降解效应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IPA-6能在50L模拟罐中稳定发挥降解作用,制药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哌嗪降解率在30d达98%.宏基因组测序证实该菌株能在水体中稳定定殖,改变了污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中所获菌株充实了哌嗪降解菌种资源库,实验结果为菌株的实际开发应用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降解芘的分枝杆菌M11的分离鉴定和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高效降解四环芳烃芘的放线菌M11,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属于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sp.).菌株M11能以菲、蒽、荧蒽和芘为唯一碳源生长,在含芘50、100和200 mg/L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6 d降解率分别达到76.9%、91.8%和79.23%.菌株M11对芘的降解具有较广泛的pH范围,在芘浓度100 mg/L,pH为5~9的液体条件下,均可生长.根据已报道的芘降解菌的双加氧酶同源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出编码双加氧酶大亚基和小亚基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与已知降解芘的分枝杆菌的双加氧酶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20.
1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和反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回流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16株有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并最终筛选得到1株好氧反硝化能力较强的菌株N6。菌株N6的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经16Sr 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反硝化特性实验表明:菌株反硝化的最佳温度是30℃、最适pH值为7、最佳C/N比为15∶1;碳源的种类对菌株的反硝化效果影响很大,菌株N6对丁二酸钠和乙酸钠等小分子碳源的利用相对高于对葡萄糖、蔗糖等大分子碳源的利用,菌株反硝化的最适碳源是丁二酸钠。在最佳降解条件下,菌株24 h对硝酸盐的降解率达98%,并且没有亚硝酸盐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