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报告了岷江水系河水及沉积物中8种稀土元素(La,Ce,Nd,Sm,Eu,Tb,Yb,Lu)及8种稀有元素(Rb,Cs,Sr,Ba,Sb,Th,Sc,U)的背景值及其特征,并对元素的排列顺序及元素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还列出了16种元素在原水同积物中的相关矩阵及相互间的相关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浙赣皖相邻地区燕山期大茅山、铜山、里山岭、黄山、伏岭等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石属钠长石和富钠更长石,黑云母呈它形填隙状,结晶晚于浅色矿物。岩石化学成分富SiO_2(73.92%-77.55%)、富碱(Na_2O+K_2O为7.81%~8. 67%),贫CaO(0.26%-0.92%)、MgO(0—0.45%);微量元素中富集Y、Nb、Zr等HFSE,贫过渡元素及Sr、Ba;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这些特点与区内及华南I型和S型花岗岩明显不同,而具有A_2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Cu^2+与水中的S^2-形成难溶的CuS,剩余Cu^2+的含量用T(4-MOP)PS4光度法测定,间接求得S^2-的含量。研究了沉淀和显色的最佳条件。在pH8.5左右,形成难溶的CuS,过量的铜在pH4.0用(T(4-MOP)PS4显色,然后用稀HCl酸化至pH2.3左右测定,以提高方法的选择性,并探讨了共存离子的干扰情况。  相似文献   

4.
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的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和分析了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的生物活性参数脱氢酶活性(DHA)、氧摄取速率(OUR)以及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结果表明,DHA、OUR分别与MLVSS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8(n=8)和0.9304(n=8)。因此,DHA将会成为剩余污泥好氧消化研究和运行控制中一种有效的活性参数,DHA还能被用于估计好氧消化中非降解性MLVSS浓度。  相似文献   

5.
固相萃取技术在水体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阐述了固相萃取技术(SPE)的原理,方法及特点,阐述了SPE和气相色谱(GC)在线与离线两种联用技术应用于水样中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并着重介绍了SPE-GC应用于分析水环境中痕量多氯有机化合物,包括多氯联苯化合物(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方法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丙烯酸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周平  钱易 《环境科学》1995,16(1):58-61
介绍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丙烯酸废水的中试研究。当进水COD为710—992mg/L时,平均去除容积负荷NV=4.0kgCOD/(m3·d),污泥负荷NS=1.6kgCOD/(kgVSS·d);进水COD为1277—2276mp/L时,NV=6.8kgCOD/(m3·d),Ns=2.8kgCOD/(kgVSS·d);氧利用率约17%。同时对流化床出水进行了后处理试验,提出了丙烯酸废水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云南寻定几种农作物籽粒中重金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四种农作物(玉米、小麦、水箱、蚕豆)籽粒中八种重金属元素(Cu、Zn、Pb、Cd、Cr、Ni、As、Hg)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农作物籽粒中重金属元素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呈正相关,籽粒中重金属的吸收系数大致为Cd〉Zn〉Cu〈Pb,玉米籽粒Cd〈Zn、Cu,可能由于元素间的交互作用,Cu、Zn、Pb、Cd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由于不同农作物和物的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差异,Cr,Ni、As、Hg在  相似文献   

8.
张晋华  王雷 《环境科学》1999,20(3):26-29
测定在室内培养情况下南京水稻土中挥发性含硫气体的释放。结果表明,该土壤中产生H2S、羟基硫(COS)和二甲基硫(MDS)气体,当土壤中加入胱氨酸后,检测到甲硫醇(CH3SH)、二硫化碳(CS2)、COS、H2S和MDS气体,除DMS之外,这些气体的释放量随胱氨酸添加量而增加。据此推测,水稻土中胱氨酸的分解可能是CH3SH、CS2、COS、H2S等4种气体产生释放的来源之一,在厌氧条件(充氮淹水)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12磷钼杂多酸(PMo12)修饰电极对苯酚及苯二酚类(对苯二酚、间苯二酚)的催化氧化作用,以及苯酚和苯酚类在涂敷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C18键合固定相上的分离方法,采用修饰电极色谱电化学法对其进行分离检测。对苯二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及苯酚的线性范围依次为4.0×10^11mo1/1-2.0×10^-8mo1/1,4.0×10^11mo1/1-2.0×10^-8mo1/1,8.0×1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密闭培养实验装置于室温(25℃左右)及pH为75条件下,对西湖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及转化为CO2和CH4的速率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湖湖水现有供氧水平(50—86mg(O2)/L)条件下,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的速率最为缓慢,培养期间(42天)平均只有072mg(C)/(kg·d).当湖水供氧水平进一步上升(86→120→160mg(O2)/L),CO2释放速率增加,最大值可达到87mg(C)/(kg·周);当湖水供氧水平下降(86→0mg(O2)/L),CH4释放速率加快,最大值可达到46mg(C)/(kg·周).  相似文献   

11.
关注特定地质地貌控制下河流交互带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有助于全面了解河流水环境特征及污染成因。以皂河与渭河交汇处为研究区,分别沿河流方向、垂向、横向设置采样点,研究了交互区地表水、地下水和沉积物中三氮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关系。结果表明:1)沿河流流向,皂河NO3--N的浓度低于渭河,两河交汇之后NO3--N浓度逐渐增大与渭河浓度水平一致,而地下水中其浓度逐渐减小。地表水和地下水中NO2--N和NH4+-N均有沿河流流向浓度逐渐减小的趋势。横向剖面上,NO3--N分布明显受河流地下水补给方式影响。2)从空间上看,NO3--N随着深度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而NH4+-N随着深度增大先降低然后又有增加趋势。3)水体中pH与NO3--N极显著正相关,DO与NH4+-N显著负相关。沉积物中TOC与NO2--N表现出显著负相关。三氮之间NO2--N与NH4+-N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水质现状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隶属度加权综合平均水质级别法和三参量评价指数法对长江嘉陵江重庆干流段的平均水质进行了现状评价,同时利用一维水质模型和二维水质数学模型对干流平均水质和城区段的岸边水质进行了模拟计算,提出了未来两江可能出现的水质问题以及防治污染需要重点控制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稀土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同步研究了稀土元素在长江干流中下游水体各要素中的含量分布及其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河水中以悬浮态为主,溶解态含量极微。溶解态在中下游各河段呈均匀分布,与不同地带的河流也基本一致。而悬浮态含量较高,变幅较大。各河段的悬浮物或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相近,悬浮物与沉积物中相应各稀土元素含量也基本一致。各河段悬浮物与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铕亏损型,各稀土元素赋存形态特征相似,均以结晶态为主,各形态所占比例的排序均为结晶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各稀土元素相对比较,中稀土元素Eu、Sm、Tb的结晶态较轻、重稀土的结晶态所占比例低、而其它态相反。  相似文献   

14.
河流水质系统灰色模型的识别、模拟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构造河流水质灰色模型,根据实测水质资料可以识别出河流水质灰色模型中的最优灰参数,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河流水质系统进行灰色模拟。灰色模拟考虑了实际河流水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不确知因素和偶然因素影响。本文概述了河流水质灰色模型的构造、河流水质灰色模型的研究意义、河流水质灰色模型的灰参数识别、河流水质系统的灰色模拟及其在四川沱江水质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技术对策,并以2012年度慈溪市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为实例,分析了生物膜技术、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微生物循环驯化技术、河道造流曝气技术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内河生态修复,慈溪市城市内河在水质指标、水体净化、景观生态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河流水质系统的灰色规划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于河流水质灰色模型,可以对河流水质系统进行灰色规划。灰色规划考虑了实际河流水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不确知因素和偶然因素影响,概述了河流水质系统的灰色规划模型的构造、河流水质系统灰色规划模型的求解及其在四川沱江水质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20种元素在长江武汉段水体中的含量水平,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底质粒经,物质组份,元素含量,水力条件,河床状况及悬浮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探讨,认为江段悬浮物及底质主要由上游水土流失形成,因而各元素量基本上是地球化学量。根据形态研究结果,提出了各元素潜在活性序列,指出如水体环境条件特别是 pH 变化可能严重影响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水土盐形成演化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黄河三角洲形成与演化规律基础上,研究了浅层地下水赋存分布与水质特征以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地下淡水、微咸水形成与演化规律。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携带泥沙填海造陆而成,据三角洲形成年代,将黄河三角洲划分为古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2)近年来,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口三角洲发育不可忽视的因素;(3)黄河三角洲咸水含水层广布,浅层地下淡水和微咸水主要赋存在黄河现代河床、古河道带和决口扇高地;(4)黄河三角洲地下淡水、微咸水的分布与形成演化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状况与三角洲形成的早晚、黄河河道的变迁、所处微地貌部位及现代河道与渠系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5)三角洲形成时间越晚,浅层淡水和微咸水分布面积越小,水量越贫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大量的环境现状调查,论述了包头市稀土湿法生产企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对接纳水体四道沙河、西河和黄河包头段水质的影响及变化趋势。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防治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黄洲河是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重要河流之一。为了解黄洲河水质特征,基于8个样点、7个监测指标、12个月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流水质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黄洲河TN超标较严重,TP潜在超标性强。遗产地核心区地表水未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缓冲区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丰水期水质最差,枯水期水质最优。丰水期主控因素为TP、NTU和NH3-N;平水期主控因素为CODMn、Chl-a和DO;枯水期主控因素为NH3-N。流域内主要污染形式为农业面源污染;上游和中游缓冲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散养畜禽排泄物排放污染造成了黄洲河泉眼(Y1)、支流交汇点(Y2)点重污染的现状,而且污染会随河流运移,进入自然遗产地核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