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活性炭吸附一氧化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颗粒状活性炭(GH-A)作吸附剂,通过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以一氧化碳CO与空气的混合物为分离测定对象,用气固色谱法测定被活性炭充分吸附前、后的混合气体中CO的含量,对比评价几种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对CO的吸附量显著提高的前处理方法分别是研磨筛分至32—38目、酸洗、添加改性剂So而水洗则降低了活性炭吸附CO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活性炭吸附法去除印染工业废水色度的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晨  黄庆 《四川环境》2006,25(4):29-34,58
通过试验初步研究活性炭直接吸附去除印染工业废水色度中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对色度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混凝沉淀法与活性炭吸附法结合、搅拌电解法与活性炭吸附法结合、脱色氧化法与活性炭吸附法结合等试验初步探讨了活性炭吸附与其它处理方法结合去除印染工业废水色度的可行性。同时,讨论了以上几种处理方法对水样中CODCr的去除、水样pH值变化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改性凹凸棒石处理含油工业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改性后的凹凸棒石颗粒吸附剂进行含油工业废水处理实验。取样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改性粘土颗粒吸附剂的吸附量远大于活性炭,且处理效果好。在废水含油浓度72mg/L时,吸附剂可处理废水1.18m3/kg,停留时间约8min。用加热法对吸附饱和后的凹凸棒石颗粒可进行5次再生使用,且对油的吸附效率没有明显下降。清水淋沥实验表明,制备的改性凹凸棒石颗粒有很好的持油性,油释放率仅为2.05%。  相似文献   

4.
生物吸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生物吸附法是目前处理含金属废水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低浓度废水的处理优势明显。生物吸附法处理废水亦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本文就生物吸附领域目前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了生物吸附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生物吸附机理以及固定化吸附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典型天然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芳  李明利  梁磊 《四川环境》2011,30(2):88-92
天然吸附剂由于其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对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但是原始的吸附剂在工程处理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耐酸碱性不高、吸附量不大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采用较多的典型吸附剂多为改性材料,改性后的吸附剂提高了对环境的耐受性和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对于去除和回收水体中重金属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对测定原理、测定方法的检出限、硅酸镁吸附剂的特性、作用进行分析,讨论了硅酸镁活性和含水量的关系,以及降低活性后的硅酸镁对总萃取液中含极性分子动植物油的吸附性能。硅酸镁活性与含水量有关,可控制含水量使其对动植物油具有最佳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7.
核桃壳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文章中采用草酸对核桃壳进行改性处理,增强核桃壳对含铬废水中Cr~(6+)的吸附效果。分别讨论时间、温度、pH、初始浓度以及吸附剂的投加量等因素对Cr~(6+)吸附效果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8.
有机物生物吸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吸附是有效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技术之一。本文从生物吸附的概念、生物吸附过程、吸附剂的制备及再生、生物吸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阐述了生物吸附有机物的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前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十分常见,并且难处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用价格低廉,易于获得的柑橘皮作为吸附剂吸附重金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柑橘皮作为生物吸附剂处理重金属离子的改性方法和p H值、温度、时间、固液比、共存离子等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新疆特色罗布麻茶的茶叶渣对水中锰、铁、锌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通过优化吸附效率的影响因素,制备的废茶渣吸附剂,在不同的加入量、吸附时间、反应温度及模拟废水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等条件下,分析其对水中金属离子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建立废茶渣作为吸附剂对工业废水中金属离子进行去除的方法。结果表明,吸附剂的使用量在30 g/500 mL、吸附温度20℃、吸附时间60 min,罗布麻茶渣对实际废水中锰、铁、锌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率在71.6%~81.6%。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试验条件下对废水中三种金属离子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作为废弃茶叶渣回收与制备的生物吸附剂产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造成多种不利影响,为缓解这些不利影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碳中和评估与预测预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基础,准确估算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是进行碳中和评估的关键,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减排和增汇政策。本文梳理了碳排放量和碳去除量的估算方法以及预测预估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以期为准确评估碳中和现状以及预测预估未来情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性和路径提供方法论参考。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用于支撑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面向消费侧碳排放的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碳排放计量方法三大类;前两类方法主要用于历史碳排放量的盘点,第三类方法可用于碳排放量的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去除量估算方法可以分为统计模型法、机理模型法和遥感模型法三大类;第一类方法应用最早但估算结果较粗糙,第二类方法模型应用最多但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类方法观测范围大但缺乏预测预估能力。近年来,模型分析法在碳中和评估和预测预估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交易是推动碳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为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与运营,生态环境部加快了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法治化的步伐。然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用碳排放额度来解释碳排放权,直接影响了学界对碳排放权的性质定位。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配额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中所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有必要确立“权额分立”的理念对碳排放权的性质进行重新检视。在“权额分立”理念下,剥离碳排放配额的碳排放权仅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权存在,碳排放配额则具有物权性质,两者互不影响。作为行政许可权的碳排放权不具有可交易性,因此,在规范文件中以“碳排放交易”取代“碳排放权交易”较为稳妥;另在碳排放权的概念界定中也应当与碳排放配额相区分。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本文介绍了碳普惠制的定义、内涵及其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区别,对国内外碳普惠制的探索、实践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碳普惠平台的分析研究,提出碳普惠平台建设的业务框架设计,对生活服务业场景接入碳普惠平台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当前我国碳普惠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国内碳普惠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与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治理”政策体系需在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上嵌入“降碳”政策目标,“降碳”和“减污”涉及的规范、资源和工具等制度性要素将在“协同增效”目标下重新协调整合。“减污降碳”在政策理念、政策工具、政策主体等层面均对传统污染防治政策系统存在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决策科学性不足、规制失灵、政策可持续性较差、政策僵化、市场主体投入不足等问题。故此,需加快完善“协同增效”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多元政策工具统筹协同、优化差异性政策的管理协同。  相似文献   

15.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性技术,也是我国达成二氧化碳零排放的保障性措施。本文简要介绍了CCUS主要环节的技术流程,概括了我国CCUS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技术水平、国家政策、示范项目情况等多个角度,总结了现阶段我国CCUS技术的整体研究与发展水平。并根据我国能源供给模式、工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分析并阐明了我国CCUS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现阶段CCUS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本文还从行业角度出发,将CCUS技术与油气、建筑、农业、化工多种重点行业结合,提出了具体可行、互促互利的CO2转化利用模式,为实现CCUS的商业化运行、保证CCUS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政企融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碳资产质押融资是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然而多方努力下,控排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积极性尚未被完全激发,致使碳资产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缓慢。本文拟考虑异质性减排政策,构建地方政府、控排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碳资产质押融资过程中各方主体的损益关系,并通过数值仿真探究相关参数对政企融协同创新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单一碳交易政策下强化推进碳减排政策有利于促进政企融协同创新。②复合碳减排政策对地方政府和控排企业双主体的策略选择影响较大,甚至致弱控排企业向质押策略演化。③地方政府可在单一碳交易政策下降低碳价管制成本和企业超排罚款;在复合碳减排政策下适当加征罚款,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力并正确引导企业的减排行为。  相似文献   

17.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accurate estimates of SOC decomposition are important for forest carbon modeling and ultimately for decision making relative to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mitig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 determined the major pools of SOC in four sites representing major forest types in China: temperate forests at Changbai Mountain (CBM) and Qilian Mountain (QLM),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at Yujiang (YJ) and Liping (LP) counties. A 90-day laboratory incubation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CO(2) evolution from forest soils from each site, and data from the incubation study were fitted to a three-pool first-order model that separated mineralizable soil organic carbon into active (C(a)), slow (C(s)) and resistant (C(r)) carbon poo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rate of SOC decomposition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was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temperature zone, (2) The C(a) pool comprised approximately 1-3% of SOC with an average mean residence time (MRT) of 219 days. The C(s) pool comprised approximately 25-65% with an average MRT of 78 yr. The C(r) pool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35-80% of SOC, (3) The YJ site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had the greatest C(a) pool and the lowest MRT, while the QLM in the temperature zone had the greatest MRT for both the C(a) and C(s) pools. The results suggest a higher capacity for long-term C sequestration as SOC in temperature forests than in sub-tropical forests.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碳中和的新形势下,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正式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立法提案,并计划于2023年起实施。本文在总结立法提案关键要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欧盟CBAM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研判可能对我国产生的潜在影响,并从国际国内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分析发现,欧盟采取"名义"碳市场的形式,初期将覆盖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等5个行业,只核算产品生产过程的直接排放,暂不考虑间接排放,2023—2025年是过渡期,2026年开始正式实施。欧盟CBAM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面临诸多挑战: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存在满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例外条款的可能性;违反国际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也不符合公约关于国际贸易歧视或变相限制的条款;对解决碳泄漏问题和保护本土竞争力的作用有限;产品隐含碳核算和碳价确定是技术难点问题。影响评估发现,欧盟CBAM将使我国受影响部门的对欧出口总额降低11%~13%,出口成本增加1亿~3.05亿美元,其中约四分之三的成本将由钢铁行业承担,对贸易隐含碳的下降作用有待进一步考量;此外,欧盟CBAM将会影响多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贸易、产业转型、技术提升等方面产生间接影响。我国应在国际层面坚定在气候治理多边框架下解决碳泄露问题,探索提出中国方案;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提升我国贸易优势;加强中欧对话协商,避免CBAM成为中欧"绿色贸易壁垒"。在国内层面稳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夯实碳排放核算基础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碳金融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冒晓立 《四川环境》2009,28(6):123-126,135
2007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对于全球碳金融市场——这个刚刚起步并稍显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的市场无疑是一个利空消息。本文总结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在金融危机来袭时的表现,着重分析了中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表现,探讨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危机中寻求生存并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鉴于碳排放具有负外部性,研究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性成本并探究最佳碳税,对于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无限期的多部门新古典增长模型,探究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性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最优的碳税政策进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当居民消费效用函数呈对数形式、大气损害与产量成正比、大气中的碳含量存在线性关系和储蓄率不变等假设条件成立时,碳排放的边际外部性成本与产出成正比,且比例只与贴现率、大气损害函数和大气中的碳消散结构有关。因此,在碳税政策的制定上,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分阶段动态优化调整碳税税率:在高贴现率时期提高碳税税率,分行业施行碳税政策和补贴政策,同时为了避免经济社会遭受到较大的冲击,起初征收碳税时税率不宜过高;考虑不同体量企业收入差距和负担能力,采用累进碳税征收机制;分地区实施差别税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