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地质环境脆弱 ,敏感性强 ,退化趋势显著 ,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生态地质环境灾害的多发区 ,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气候灾害频繁和地方病害严重等。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的形成机制包括地球内动力机制和外动力机制。内动力机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 ,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 ;外动力机制包括东亚季风和人类活动。内外部机制共同作用将潜在的自然环境脆弱性转化为现实的严重生态地质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显著,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生态地质环境灾害的多发区,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气候灾害频繁和地方病害严重等。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的形成机制包括地球内动力机制和外动力机制。内动力机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外动力机制包括东亚季风和人类活动。内外部机制共同作用将潜在的自然环境脆弱性转化为现实的严重生态地质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3.
以具有干热河谷生态交错带典型环境特征的云南省元谋县大哨林场为例,以当量因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法为基本评价方法,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确定各林种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以GIS技术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在海拔、坡度和坡向方面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栎类的单位面积森林ESV最高,为21 017.23元/...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化的发展思路 --绿色空间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传统城市绿化过程中存在的对城市绿化理解的不足,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绿化概念的拓展。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园林绿化忽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城乡交错带的绿化、城市自然保留地、特殊空间绿化、绿色廊道建设、郊野公园建设、废弃地的绿化等是城市绿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示范村尧勒甸子村为例,应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并结合GPS与野外测量,恢复了该村1949年后50a来的土地利用历史过程与格局,利用GIS分析其1950-199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人类活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结果发现:1985年以前耕地面积扩大,草地面积减小,沙地面积迅猛持续增加;1985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6.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示范村尧勒甸子村为例,应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并结合GPS与野外测量,恢复了该村1949年后50 a来的土地利用历史过程与格局,利用GIS分析其1950-199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人类活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结果发现1985年以前耕地面积扩大,草地面积减小,沙地面积迅猛持续增加;1985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7.
以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干草原为研究对象,根据四儿滩湿地植被特征,将其由湿地中心向外依次划分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通过2012年7—9月份的野外调查,利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其植被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3条样地带的植被群落稳定性交点坐标分别为(18.39,81.61)、(24.75,75.25)、(22.85,77.15),即湿生带植被群落稳定性最高(欧氏平方距离为5.1802),旱生带次之(欧氏平方距离为16.2677),可见水分对植被群落稳定性有着正相关作用;而由于交错带位于湿生带和旱生带之间,同时湿地面积不断缩减,因而交错带处于不断演替的阶段,其植被群落稳定性最低。(2)3条样带的植被种类数量表现为,交错带数量最多(23种),旱生带次之(21种),湿生带的种类最少(12种),主要与旱生带土壤含水量低,湿生带土壤盐碱化严重的现象密切相关,而交错带由于处于旱生带和湿生带之间,同时具备了土壤含水量适中,土壤盐碱化较弱的优点,故植被种类最多。整体上,四儿滩湿地植被群落趋于稳定,且植被种类较多。这与近年来盐池县实施的草场封育措施密切相关,大大降低了放牧对湿地植被的破坏,利于植被生长和恢复。此外,今年雨水较往年多,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覆盖率和多样性,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论郊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郊区环境组成、结构、生态环境特征等区域研究的基础上 ,以边缘效应的理论为出发点 ,深入分析了城乡交错带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认为郊区生态建设应以 (1)城市废弃物的再生地 ,(2 )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的消费地 ,(3)现代持续农业的先导区等为目标。最后分析了城乡交错面 (边缘界面 )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中环境应力的聚合放大效应 ,指出效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是防止城乡矛盾激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朝旭  叶磊  王衫允 《生态环境》2012,(7):1229-1234
为深入剖析水陆交错带N2O释放热区的机理,选择白洋淀一处典型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纵剖面(0~80cm)分层土壤样品的理化指标、反硝化速率(DNR)、N2O产生速率及N2O还原酶基因(NosZ)丰度和多样性的分析发现,在水陆交错带陆域纵剖面中,表层土壤(0~10cm)的反硝化速率(DNR)和N2O产生速率均最高,分别为65.8和9.41nmol·g^-1·h^-1(以N及dw计);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土壤的nosZ基因丰度最高(分别为1.00×10^10genecopies·g^-1dw和9.23×10^9genecopies·g^-1dw)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表层土壤的nosZ基因生物多样性高于底层;在系统发育树中,表层和底层土壤的nosZ基因序列并没有明显的界限。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典型水陆交错带陆域纵剖面中,nosZ基因丰度与N2O/N2O+N2)呈负相关关系(r=0.766,p〈0.05),表明在水陆交错带区域nosZ基因丰度是N2O转化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论郊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郊区环境组成、结构、生态环境特征等区域研究的基础上,以边缘 效应的理论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城乡交错带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认为效区生态建设应以(1)城市废弃物的再生地,(2)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的消费地,(3)现代持续农业的先导区等为目标,最后分析了城乡交错面(边缘界面)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中环境应力的聚合放大效应,指出效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是防止城乡矛盾激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景观梯度法分析张家港市城市景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遥感与GIS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梯度法分析了张家港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6年,张家港市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明显,城镇用地增长22.10%,农业用地则减少14.96%.在空间上,呈现出城市一城乡交错带一农业区的变化特征;在时间上,整体样带体现出斑块密度升高、...  相似文献   

12.
农牧交错带开垦年限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农牧交错带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开垦年限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按照邻近样地的取样原则,于2007年10月选择位于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太仆寺旗的天然草地和邻近的6个不同开垦年限的农田样地(垦殖年限为5、10、15、20、35、50 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中,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开垦年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均随农田开垦年限的延长而降低.草地土壤的养分含量最高.与天然草地相比,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36%、47%、43%、57%、68%、68%;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33%、55%、39%、65%、60%、40%.开垦年限对土壤物理性状也有明显影响,草地土壤的粘粒含量最高,砂粒含量最低;开垦年限越长的农田,土壤砂粒含量越高,粘粒含量越低;农田土壤的容重显著高于草地,随农田开垦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pH值显示降低趋势.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域天然草地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开垦年限越长越易导致土壤养分的缺乏和土壤的酸化和沙化,影响整个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玉米-苜蓿间作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玉香  周道玮 《生态环境》2003,12(4):467-468
研究地区位于东北农牧交错带东段。在农牧交错地区,粮食生产与饲草生产同等重要,因此将玉米与苜蓿间作,研究了这种间作的生态效应。发现玉米与苜蓿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改善,表现在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上升,体积质量下降.土壤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升高。因此玉米与苜蓿问作在农牧交错地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湖滨带功能主要包括:缓冲带功能、生物多样性及生境保护功能、护岸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湖滨带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的下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湖滨带管理的核心是湖滨带植被的正确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保护与湖滨带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其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植被缓冲带;(2)加强湖滨带规划和管理的政策研究;(3)加强湖滨带生态监测系统及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4)促进湖滨带管理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教育体系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生态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生态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分阶段实施、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的建设原则,构建了学校生态教育和社会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城乡生态教育不同侧重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障该体系顺利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水带退化,水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通过对滨水带生态景观功能分析,研究滨水带退化原因与机理,系统归纳了国内外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生境恢复、生物廊道恢复、景观格局美化和水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今后滨水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基于生态学、景观学、水力学、土力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定量分析、配置方法。最后指出,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需进一步分析我国水岸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细化滨水深槽-浅滩序列、量化滨水植被配置宽度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深化稳定化长效管理技术等,为我国退化滨水生态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以全面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整体性、主导性、综合性原则 ,运用叠置法 ,将黑河流域划分为 3个生态功能区、9个亚区 ,分析了各个功能区的生态特征及存在的生态问题。分区提出了生态保护措施 ,并探讨了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结合成都市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依据生态原理的基本思想,从城市河流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成都绿化的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社区示范建设;城乡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设计;成都郊县市生态农业、生态聚落的建设和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设计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整体性、主导性、综合性原则,运用叠置法,将黑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9个亚区,分析了各个功能区的生态特征及存在的生态问题.分区提出了生态保护措施,并探讨了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掖市生态功能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针对张掖市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在GIS支持下,对张掖市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明确了生态敏感性和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将张掖市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与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