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区域经济发展靠产业集群的支撑。在我国的压缩型工业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维持其可持续性的空间愈来愈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生态化趋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而产业集聚为产业生态化创造了条件。加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能够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以“3R”为原则.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产业集聚。在重、化工产业优先创建生态工业园.按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引入企业和集聚产业,构成资源循环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改造原有的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促使其向生态化层次升华.引导新的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型产业.推行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与生态园建设并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再生资源产业作为根本解决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历史悠久,已经初步建立起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系统和废弃物资无害化处置系统.呈现出产业集群发展雏形。针对目前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存在的产业链条短、产品加工度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必须通过再生资源产业价值链技术创新、链核延伸和链条辐射。实现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的动态升级。加速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形成。为其他地区和城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经验借鉴和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3.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产业集群调整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个维度对灾区资源承载力变迁进行分析与评估;就灾区产业集群现状,给出产业集群的内外聚集评价与分析;从网络设施、环境发展、集群计划、外部平台四个层面思考灾区产业集群调整战略,从过程和布局两大部分探讨灾区产业集群解决思路,从实施原则、集群涅黎、外包服务和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研究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实施框架,从工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工业园区化、企业 基地 农户农业产业集群化、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 地震纪念五个方位讨论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政策性集聚效应与非政策性集聚效应四个角度阐述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统筹兼顾,在此基础上构建灾区新型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等周边8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密集区。该区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发展传统,其历史轨迹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1949)为产业发展起步时期,第二阶段(1949~1994)为产业结构强化时期,第三阶段(1994~)为产业体系调整时期;与此相适应,区域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均呈现典型的集中特征,以2003年区域制造业的增加值为指标,武汉市的空间集中度为50.5%,前10类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为60.6%。据此,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以2001~2004年武汉城市圈9城市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制造业分行业的年均增加值和增长率为指标,计算和分析其区域产业发展潜力,结果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武汉城市圈应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路径,通过完善集群网络规划、强化区域空间关联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等政策措施,有效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当前利用生态理论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理论。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出发,认为旅游生态资源潜力、集群生态成长机制、集群生态外部环境等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选择集群生态资源潜力、集群生态结构、集群外部环境等指标。将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成熟、衰退——转型等四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最后提出开拓旅游产业集群生态营养源泉、构建旅游产业集群与其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机制、维护旅游产业集群内部生态平衡等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大尺度、多维度、多层次的特性构成了其宏观层面的复杂性,通过对系统内部结构信息的挖掘可以反映整个系统的功能特征或运行机理。作为测度复杂系统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复杂网络理论可以通过测度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性指标,进而刻画研究对象内部的结构特征,揭示系统内在层次结构与外在经济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区域产业经济系统来说,上游产业部门和下游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不仅反映了中间产品的流动趋势,而且包含了下游产业部门对于有限生产资源的竞争关系。因此,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对投入产出表所刻画的区域产业经济系统进行还原,并通过耦合方法和模糊聚类算法反映产业生态位的形成机理,对于产业集群研究来说是一种有效和可行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资源型产业行业和地区分割严重,产业链短,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劳动生产率较低,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集群化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试图探求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现阶段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因和发展模式,为推动集群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回顾,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结合国家战略,构建包含形成基础、形成诱因和形成路径三维度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模型假说;测算中国资源型产业集聚度,分析其集群规模和趋势,依据模型假说选取表征指标,基于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动因,验证形成机理模型并揭示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集聚程度在波动性上升。集群的形成基础为矿产资源储量,影响系数为0.555;形成诱因为产业平均规模,影响系数为0.672;形成路径主要依托国家资本,相关系数为0.137;提出"资源禀赋为基础—规模经济为诱因—政府培育为路径"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模式。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出资源型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创新能力的上升、集体效率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培养等尚未成为集群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出现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因此需要提升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市场化程度,推动集群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油气产业集群识别为完善区域油气产业发展规划和明确不同区域油气产业集群发育程度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油气产业集群识别包括产业集群地理边界确定和产业集群辨认,选择行政区划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作为油气产业集群识别的地理边界;基于企业数量区位熵、产业产值区位熵和就业区位熵提出复合区位熵概念CLQ,并据此将我国12个油气资源富集省区依油气产业集群发育程度辨认(识别)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新疆、黑龙江、辽宁、天津、山东、甘肃6省区,油气产业上、下游均不同程度地发育产业集群;第二梯队包括陕西、吉林、河北、四川、青海5省区,油气产业上、下游并非均发育产业集群;第三梯队为河南,油气产业上、下游均不发育产业集群;进一步计算12省区油气产业上、下游的CLQ差值,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这12个油气资源富集省区油气产业下游相对于上游发育不足,油气产业链出现"上游大,下游小"的畸形格局。  相似文献   

9.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辨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资源再生产业是解决资源危机、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区域产业集群特征凸显.因此,本文采用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对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在省域层面的集群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特征非常明显,2007年产业集中度CR_4达到71.15%,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已形成资源再生产业集群,2007年三省的区位商分别达到1.781、1.987、8.491;同时还发现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具集群雏形,为从产业集群角度探索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此外,在对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产业集群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时还发现:广东、浙江模式与湖南模式具有明显不同,前者是再生资源禀赋和地方需求主导模式.而后者则是交易成本、区位交通优势和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为主体.以资源产韭为核心的众多相互合作和竞争的企业或组织集聚在资源产地两形成的网络群体.资源型产业集群处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当中,本文在综合学者研究和广泛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模型,认为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府行为、金融环境、行业技术进步、相关产业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对外开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公众意识.本文采用DEMATEL方法对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专家进行的问卷调查,确定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之闻的直接影响关系,在计算出各因素在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外部环境因素模型中的综合影响关系的基础上,认为政府可以在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提高政府对资源型产业集群演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旅游产业既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国民经济收入。同时,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岛、烟台、济南等8市实现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泰安、日照等4市处于勉强协调或濒临失调阶段,德州、聊城等5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调现象。从这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对比来看,除青岛市已经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外,济南、烟台等13市属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型,泰安、日照、威海3市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型。在耦合协调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主要因素看,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2个指标对旅游发展水平影响最大,因此要促进国内旅游内涵式发展,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5个重要影响因素排序发现,这些地市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积极发展商品零售业。只有实现各地市"旅游促进经济,经济推动旅游"的协调发展模式,才能共同推动山东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是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GEM模型是当前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模型,本文以GEM模型为基础,考虑了林业产业近年来受到政策和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将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第四个因素对而对GEM模型做出拓展,构建GEMS模型,以适用于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S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赋值标准,并且在量化过程中提出了最终GEMS得分的评价标准。运用GEMS模型及指标体系可以对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衡量以及类似产业间的比较,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城镇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研究我国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认识,帮助政府部门从更高的层次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本文界定了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探讨了培育和提升小城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软件环境、创新能力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对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进行分析;针对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完善小城镇创新体系,增强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发展等建议;得出了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关键是要增强其竞争力,而要保持小城镇经济持续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小城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的结论,为促进我国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旅游产业集聚与集群是联系密切而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组概念,旅游产业集聚是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产业集聚不一定形成集群,影响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因素较多。选择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等指标,以相关数据为依据,探讨了中国旅游业的空间集聚问题,指出中国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分布与分散相结合的集聚特征。分析了中国旅游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认为我国旅游业集群化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剖析江西星火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案例,对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循环经济园区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园区内,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新的产业链得到延伸,逐步形成产业网,节省了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知识信息得到共享,交易费用减少,提高了企业综合效益。园区以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为目标、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全面合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经济发展主体.国家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落实到企业的行动中。新汶矿业集团适时提出了“煤炭产业集中化、非煤产业集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改变单一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围绕煤炭生产这一主导产业.积极延伸产业链.着力构建“煤、电、化(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的新型产业格局。着眼于煤炭相关产业的全面升级.大力发展“煤基多元化”产业集群;着眼于资豫型城市的转型.全力构筑“非煤集优化”产业链条;着眼于提升矿井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矿区煤炭资豫综合利用水平。以四大工业园区为依托.构建特色区域经济.探索出一条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以我国西部典型的社会经济后发展区域-贵州省为例,以区域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分别从战略定位、口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等方面,初步研究了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联系实际提出了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后发制人”的策略、措施和建议,认为创新制度和体制对后发展地区来说极其重要,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再造本地文化、形成品牌优势,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注重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臀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一体化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探讨区域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提出优化策略,对提升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显著;海洋产业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形成了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为中心的北部轴线,以台州和温州为中心的南部轴线,所组成的“三角两翼”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跨区域产业转移已成为中国区域政策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根据中国各区域碳排放的差异性,合理设计有差别的碳减排目标,促进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与协调发展,是当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工业部门市场份额指标来反映地区产业转移状况,并按产业转移情况和工业化水平把中国划分为净转入、净转出和其他中西部三类区域;然后运用改进的LMDI模型,从碳排放系数、碳排放强度、经济结构及经济规模四个方面对不同区域碳排放效应进行分解,明确了不同区域碳排放的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中国区域碳减排政策应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新的区域碳减排指标分配框架,即对净转入、净转出和其他中西部三类区域分别实行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强制减排、以降低能源强度为主的强制减排和发展减排的差异化目标,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中西部地区跨越式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强渗透性的特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深圳市创意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7%,已成为深圳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