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了广东沿海六个地点牡蛎样品的总石油烃浓度。牡蛎整体软组织总石油烃浓度范围为45.4—114.0μg·g~(-1)干重,平均浓度为37.0μg·L~(-1)。石油烃在牡蛎各类组织中的分布有内脏>鳃>外套膜>闭壳肌的趋势。牡蛎体内石油烃化合物可能主要来源于成品油类。与其它水域牡蛎样品比较,广东沿海牡蛎总石油烃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广东沿海9个地点牡蛎体中的总芳香烃含量,分析了芳香烃化合物的组成和来源。全部牡蛎样品均检出芳香烃,其总芳香烃的平均含量范围为0.61×10-6~12.2×10-6,与国外轻污染水域牡蛎的平均含量相近。在已鉴定出的14种芳香烃化合物中,有6种为“优先污染物”。强致癌物BaP和BaA的含量高于自然背景水平,但远低于安全限。广东沿海牡蛎体中芳香烃的主要来源是石油类。  相似文献   

3.
"南海贻贝观察":广东沿海牡蛎体中Zn含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重要养殖水域Zn含量水平变化趋势,1989~1997年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计划对广东12个地点牡蛎体的Zn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范围为50.4×10-6~768×10-6,总平均值为245×10-6,总体上属清洁~微污染水平.牡蛎体Zn含量的海域分布格局呈珠江口海区>粤东海区≥粤西海区.1989~1991年,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呈上升趋势,此后略微下降,1994~1997年间牡蛎体Zn含量虽有波动,但年际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石油污染对广东沿岸海域水产品食用安全的影响,探索建立了石油残留风险分级方法,用荧光法测定了2001~2010年广东沿岸海域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石油烃,推测了同期该海域鱼虾石油烃残留水平。结果表明,牡蛎体石油烃含量(按湿重计)为 < 0.2×10-6~36×10-6,不会产生石油气味。平均含量9.4×10-6在国内沿岸海域牡蛎体中属较低水平,但高于本海域1989~1992年6.7×10-6的平均含量。石油烃在99.3%的牡蛎样本中检出,在16.7%的样本中达到或略超过我国15×10-6的限量值。牡蛎体石油烃年均含量、超标率在2001~2006年均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之后略有上升,在珠江口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区牡蛎中上升更明显。推测该海域鱼虾石油烃含量大多低于15×10-6,较高者一般不超过30×10-6,超标或产生石油气味的风险极小。  相似文献   

5.
2003年4月和5月对广东沿海15个重要渔业养殖水域牡蛎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牡蛎体PSP毒性较低,检测结果均未检出。其结果远低于1991年水平,而与2002年一致;15个重要渔业水域牡蛎体PSP毒性低于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贝类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贝类上市安全限量。  相似文献   

6.
1989 ̄1993年对广东沿岸海域14个观察站的牡蛎Cd含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Cd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差异,牡蛎Cd含量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如实地反映了广东沿岸海域环境中Cd的地理分布状况;牡蛎Cd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高值出现在秋季,低值出现在春季,牡蛎Cd含量的季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牡蛎自身的生物条件;个别观察站牡蛎Cd含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但就整个广东沿海来说牡蛎Cd含量的年限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深圳湾牡蛎体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牡蛎体的石油烃含量从春季到初秋前呈上升趋势,夏末达到最高值,其后趋于下降,到冬季有所回升,达次高值后翌年春季下降到原来的含量水平。冬季节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深圳湾牡蛎体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主要与水体石油烃浓度和牡蛎本身生殖循环引起的总脂类量及体重的变化有关。此外,水温、盐度的变化亦有某些间接的影响。文章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沿海养殖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20份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8.8%,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分离得到6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基因,未检出tdh和trh基因;26种药敏分析发现,分离株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耐药率为83.3%,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妥因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介于1.67%~11.7%。所有菌株对头孢泊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12种抗生素敏感;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为3.33%,其中1株菌出现耐受7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结果表明,广东沿海养殖牡蛎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在不同地区及季节存在显著差异,分离株的致病风险较低并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惠州地区养殖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及耐药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沿海牡蛎体中PAHs的时空分布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4年对海南岛沿岸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中16种PAH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沿岸牡蛎体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范围为289~2426ng/g d.w.,平均值为856.7ng/g d.w..与国内外相比,海南岛牡蛎体PAH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海南岛牡蛎体PAHs含量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八所港>榆林港>马袅港>东寨港. 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八所港牡蛎体中PAHs含量有显著上升趋势(P0.05).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牡蛎主要以2~3环的低分子量PAHs为主(62.3%~92.5%).来源分析表明牡蛎体PAHs主要为石油源和油类燃烧源.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八所港牡蛎的PAHs致癌风险超过最大可接受致癌风险(10-5),但尚未达到严重的致癌风险(10-4),而其他站点牡蛎均处于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本研究建议居民对八所港牡蛎和海南其它牡蛎的日均消费量分别不超过56g和 67g.  相似文献   

10.
1986年9月—87年2月,对珠江口伶仃洋东岸沙井水域的育肥牡蛎软组识的石油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牡蛎软组织总烃浓度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变化规律可用指数方程C_t=C_oe~(-bt)来描述,据此计算了总石油烃化合物的生物学半保留期为43d;(2)牡蛎软组织总烃浓度变化受水体石油烃浓度的影响,它们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底质的石油烃浓度间不是正相关;(3)牡蛎软组织的总烃浓度与其脂类含量间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牡蛎样品的荧光光谱特征表明,分子量小、溶解度大的芳烃化合物比分子量大、溶解度小的优先被释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浓度范围为N.D.~3.65mg/kg,总体平均值为0.41mg/kg,从总体看其出现频数呈偏正态分布.牡蛎体内Pb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并有微弱的上升;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珠江口>粤西3粤东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粤东和粤西牡蛎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珠江口牡蛎体内Pb浓度从2006~2010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Pb的浓度未产生明显污染,对人体不具有非致癌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2002年3月至2003年7月对福州近海养殖牡蛎中的重金属(Hg,Pb,As,Cd)、石油烃、DDT、BHC、多氯联苯和微生物(粪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福州海区内的牡蛎中的Hg、DDT、BHC、多氯联苯、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符合国家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部分海区牡蛎体内Pb、石油烃的含量超标;牡蛎中的As、Cd、粪大肠菌群、副溶血性弧菌超标严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珠江口鱼类(蓝圆)、虾类(长毛对虾)、头足类(火枪乌贼)和贝类(近江牡蛎)样品的脂肪烃组分。组分特征参数表明,珠江口海洋生物体中的脂肪烃类主要来自石油源,少量来自海洋生源烃。生物体内的石油烃已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和代谢,反应出低浓度持续性石油污染的特点。在4种海洋生物中,近江牡蛎表现出较弱的降解和代谢石油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南海海域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年和2007年南海海域23个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甲子港、唐家湾、镇海湾、安埔港、防城港、八所港和榆林港等7个水域牡蛎体DSP毒性呈阳性结果,占调查水域的30.4%,其DSP值均为0.05MU/g.2006年牡蛎体DSP检出率为8.7%(n=23),2007年为21.7%(n=23).调查期间,牡蛎体DSP检出值0.05MU/g已达到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等6个国家食用贝类标准警戒限量水平,和超出了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贝类DSP不得检出标准,表明了近期南海海域某些养殖水域的牡蛎已经受到了DSP毒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石油污染对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厦门岛及附近海域的轮渡码头、杏林湾、同安湾、黄厝4个地点现场采集牡蛎样品,研究牡蛎全组织石油烃含量与其消化腺、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将僧蛎抗氧化酶作为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采自轮渡码头、杏林湾、同安湾、黄厝的牡蛎全组织石油烃含量分别为380.68、112.34、27.31、20.37μg/g;(2)牡蛎消化腺SOD、CAT活性均高于鳃;(3)牡蛎消化腺和鳃CAT、SOD活性均随石油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强,由相关系数来判断两者相关性显著,适合作为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石油污染对牡蛎超显微结构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石油污染对牡蛎生殖腺和肝胰腺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石油污染对牡蛎具有明显的慢性毒害作用,50 mg/L浓度组,实验10 d的牡蛎,其组织细胞受石油污染不明显;当实验时间为30 d时,出现明显的毒性效应,细胞核核膜肿胀,染色质聚集并边际化,细胞核崩解,细胞坏死,组织萎缩,线粒体的变化较其他细胞器对石油污染较敏感,受损坏的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市政污泥传统好氧发酵产品的肥效,该文以市政污泥为原料、稻壳为辅料,通过添加物料总质量15%的牡蛎壳粉(OS组)、添加2%的木醋液(WV组)及联合添加15%的牡蛎壳粉+2%的木醋液(OS-WV组),探究牡蛎壳粉联合木醋液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腐殖化进程及其产物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OS-WV组可优化堆体理化性质并提高氮磷养分,发酵结束时,OS-WV组发酵产物的TN、NH4+-N、NO3--N、TP、Olsen-P分别达到19.15、0.025、0.43、23.89、1.74 mg/g,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OS-WV组堆体的腐殖化程度更高,胡敏素(HU)向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转化的强度更大。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分析表明,联用牡蛎壳粉和木醋液可促使堆体中多糖类物质降解,增加芳构化程度,从而强化了腐殖化过程;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牡蛎壳粉和木醋液在促进生成高分子量和结构复杂的腐殖质(HS)组分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经过为期40 d的小白菜盆栽实验,验证了OS-WV组发酵产物的植物促生长效果最佳。15%...  相似文献   

18.
冯婷  王锋文  卢培利  刘莉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2):5578-5590
于2015年10月~2016年8月在重庆大学A区采集秋冬春夏4个季节PM2.5样品(n=77),分析生物标志物(n-alkanes、UCM、藿烷和甾烷)组分特征,探讨季节变化和对来源的指示.结果表明,重庆沙坪坝区PM2.5中Σn-alkanes (C11~C38)和UCM年均浓度分别为328.69ng/m3和2.52μg/m3,均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28n-alkanes PMF源解析识别出4个因子:化石燃料燃烧(23.45%)、化石燃料残留(29.1%)、生物质燃烧(21.35%)和高等植物蜡排放(26.1%).UCM与可分离烷烃组分比例(UR)为1.29~3.33.夏季UR最低,可能是受温度和光照的驱使,微生物和植物的生命活动旺盛所致.藿烷Ts/Tm、C30αβ/C31αβ(22R)和C31αβ(22S)/(22S+22R)的年均值分别为1.15,5.26和0.59,指示以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主的高成熟度石油烃输入.甾烷C29αββ/(ααα+αββ)和C29ααα(20S)/(20S+20R)的年均值分别为0.40和0.53,主要指示高成熟度化石燃料残余物输入.PSCF分析表明,Σn-alkanes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东南部和重庆西部及其相接壤附近区域,UCM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东南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北海代尼什(Danish)地区七个与底辟盐构造有关的近海海底油田填隙方解石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和次生流体包裹体中的原油,并将其与同一储层中的原油作了对比。所有油田流体包裹体中的石油都显示发生过生物降解作用(n-C_(17)/姥鲛烷比值和n-C_(18)/植烷比值降低,相对于甲基环己烷来说,n-C_7,2-甲基己烷和3-甲基己烷亏损)和水冲洗作用(苯缺乏和甲苯亏损)的证据。某些包裹体中的石油极其富含C_6和C_7环烷,这说明这些样品含有从上升的较热地层水中出溶的烃类。与包裹体中石油相比较,生产石油的生物降解作用较弱,但存在水冲洗作用,表明这两类石油都与大量地层水发生了相互作用。Dagmar油田和Skjold油田流体包裹体主矿物方解石中的碳同位素组成轻如-16.5‰PDB,Skjold油田方解石脉中或其近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轻如-39.6‰CDT,这说明石油的生物降解作用是方解石中某些碳的来源,而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则是黄铁矿中硫的来源。原油的微生物降解证据与现今储层温度(65—96℃)相一致,而与以前估算的方解石脉充填时的温度(95—130℃)不一致,该方解石脉的形成温度比已知的生物降解石油的温度高得多。  相似文献   

20.
石油降解菌对石油烃中不同组分的降解及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甘肃华庆油田油井附近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得到5种菌属的石油降解菌,以各菌剂对原油不同组分的降解率及其标志物演化参数为基础,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测定了7 d和15 d石油烃中正构烷烃、藿烷、芳香烃的降解率,用各种标志物反映各菌剂对原油中正构烷烃、藿烷、芳香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F2、A5、混合菌(H)对于高碳数段的正构烷烃降解率高达60%以上,混合菌剂对于正构烷烃的降解较均衡;正构烷烃在前后两个阶段的降解呈现出对低碳和高碳降解的互补规律,奇偶碳数优势(OEP)在15 d更明显;F2菌剂的w(∑C21-)/w(∑C22+)值说明对其高碳数降解优势最明显;各菌w(Pr)/w(Ph)比值均大于原油,说明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烷烃在不同菌剂的作用中发生了明显的降解.各菌剂作用能促使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手性碳R构型向更稳定的S构型转化,短期内已接近转化终点;A5对藿烷降解的w(Ts)/w(Tm)比值最大(0.966),转化最彻底;A5、D4和F2菌株后期作用原油时,藿烷系列的降解速率明显大于正构烷烃系列,表现出降解藿烷的优势;各菌剂对芳香烃具有强烈的去甲基化作用,A5和D4菌降解芳烃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