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氮素化肥的环境污染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氮肥的过量施用会引起一系列生态问题,植物摄取过多的氮会导致体内有硝酸盐的大量积累;土壤中多余的氮随径流输入河流、湖泊、海洋、致使地表水富营养化;部分经淋进入地下水,使其中硝酸盐富集,人类饮用或食用了富含硝酸盐的水及食品能够诱发疾病,硝酸盐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为防止氮的污染,必须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并对肥料施用与地表水,地下水养分富集及农产品硝酸盐含量相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污染防治技术》2010,23(2):68-68
氮肥的发明,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产量剧增。然而,大量使用氮肥,却造成了全球氮循环失去了控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藻类爆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疾病风险增加,甚至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但是为了保证全球粮食供给,人类不得不使用氮肥。如何寻找一条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又能消除氮的负面影响,亟待人们去解决。  相似文献   

3.
农田氮素淋溶损失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农田氮素损失是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由于大量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溶损失又是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因此,农田氮素损失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在农田氮素运移领域的研究成果,从降雨和灌溉、施肥状况、土壤性质、耕作方式、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田氮素淋溶损失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进施肥方式、优化氮肥管理、推广缓释氮肥以及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小氮素淋溶损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肥料生产也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氮肥。据统计,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加至少有百分之四十是依赖于化肥,全世界生产的氮肥,1950年为2×10~6吨,1960年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的“生态缓释尿素”是一种新型长效氮肥,是863计划资助项目。该产品是在现代化大型尿素装置生产过程中,加入对保护环境有益的尿酶抑制剂,按一定工艺生产的缓释尿素产品,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黄浦江上游蔬菜田渗漏水中氮素的变化动态和流失规律。结果表明,蔬菜田渗漏水中氮素以NO3^--N为主,NO3^--N作为氮素在土壤中流失的主要形态将成为施用氮肥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施用精制有机肥或粗猪粪代替部分化学氮肥有利于减少蔬菜田渗漏水中氮素的流失。  相似文献   

7.
脒基硫脲是一种氮肥增效剂,经大田试验可减少氮肥用量,使作物增产。并且有使用方便,无刺激味的优点,为农科部门所推荐。为此,我组就脒基硫脲对鱼类的急性毒性及抗窒息作用进行研究。现将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上海西郊麦期氮素淋溶定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上海西郊水旱轮作地中麦期的淋失研究表明,氮肥淋失的基本形态为硝酸盐氮,施肥后10d左右,形成硝酸盐氮淋溶的高峰期,在整个生育期间,随深度增加,硝酸盐氮浓度峰值向深层推移,但其渗漏深度为80cm左右。氮素的淋失主要发生在11月到次年3月的作物幼苗期,当追肥超过150kg/hm^2后,渗漏量增加很快。  相似文献   

9.
赵琦  曹林奎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7):538-542,549
农田氮素流失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发展和影响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世界各国致力于研究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素损失的方法与途径,但是仍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型能定量化地阐明氮素流失的规律与特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农田氮素流失方面的定量方法与模型构建等研究成果,同时提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氮肥对污染农田土壤中铅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铅污染农田土壤做盆栽试验,研究了氮肥品种和施用量对小白菜吸收铅及土壤中铅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施用不同形态氮肥对小白菜地上部及根系吸收铅有显著影响;适量的NH4NO3不会对小白菜地上部造成显著影响,增施Ca(NO3)2也不会造成小白菜地上部含铅量的继续增加;各施氮处理的土壤pH较不施氮处理的土壤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以(NH4)2SO4处理的土壤pH下降幅度最大,施用Ca(NO3)2的处理的土壤pH变化不显著;氮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土壤中各形态含铅量,其中对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无定形氧化锰结合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及有机结合态含铅量影响较大,但并未改变各形态铅的分布顺序;小白菜吸收的铅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交换态铅,但也可吸收部分碳酸盐结合态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及有机结合态铅,甚至可吸收部分残渣态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