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次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文明".古代中国成功地抓住了"第一次文明"的机遇,从而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数千年.近代中国由于错失了工业文明转折期的机遇,从而被排除于世界强国之林.当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生产大国,面临着资源严重短缺的压力,作为消费大国和污染大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从思想观念、制度安排和技术革新三个层面开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折,为中国摆脱资源环境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重大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发现,资源的利用方式是人类文明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原始文明(渔猎文明)的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是以采摘植物果实和猎杀动物为特征;农业文明的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是以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为特征;工业文明的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是以开采矿山、挖掘地下资源为特征。据专采分析,世界上一些主要矿藏可供开采的年限:铜为53年,铅21年,锌23年,锡41年,镍79年,钴67年,钨42年,石油55年。可以说,本世纪内,全球将基本无矿、无油可采。在资源短缺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今天,发展以资源再生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将使人类进入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能源基地中干旱、半干旱地区占75%,基地腹地沙漠、黄土占12.8%。不利的自然环境和基地的资源开发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造成基地大气、地表水、地下水严重污染;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使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形成区域降落漏斗,水源地水资源逐渐枯竭;因灌溉用水不合理造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破坏在发展、土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在扩展;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资源与环境统一,协调发展,是基地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浅谈森林生态平衡与人口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森林生态平衡现已遭到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影响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主要的一条是由人口剧增造成的。保护森林生态平衡就要控制人口数量,以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 (一)历史回顾 森林生态平衡是指森林中各种生物群落之内或之间在长期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其周围环境达到一个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历史上自从有了人类,这种平衡就逐渐地被破坏以至于失去了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燃起生态文明的火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已经走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所企盼的生态文明正向我们走来。文明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整体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生态文明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如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大大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与中国环境立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而克服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危机,是建立生态文明的主攻方向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修改完善我们的环境立法,从而规范预防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的发展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创造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平顶山这一典型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现,针长期以高耗资源和粗放经 特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其工业可持发展 途径,实现结构合理化及优化投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在环境质量和资源基础上都可以长期承受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整体论视角出发,从讨论文明的概念和表现入手,对"文明"和"社会"的定义进行了新界定。文明是指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方式以及居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文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或者说是认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历程和今后的走向,剖析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人群的组织方式)在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的不同样式,提出了当今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时代向新的环境文明时代转折的过渡阶段的论断。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演变和演替的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人类所处时代的特点,特别是要对当今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9.
探索中国乃至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规律,由此论证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观,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根据系统科学和生态文明理论,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从中国治国历程和人类文明史两个视域的多条轨线,梳理发展观的演进脉络和规律,并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从治国历程来看,我国发展观的演进符合系统论的观点,遵循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直至自然系统逐层拓展的逻辑顺序,经历了政治发展观、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发展观四个阶段。从人类文明史来看,通过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时期的发展观进行梳理,发现其包含多维度的演进规律。在认识观维度,经历了敬畏自然观、改造自然观、征服自然观、尊重自然观和"天人合一"观等演进过程。在共生观维度,经历了生态依赖观、产业拓展观、产业强利观、生态弱害观、绿色共生观等演进过程。在科学观维度,经历了天然和人工生物文明观、天然和人工化学文明观、天然和人工物理文明观、天然和人工超生物文明观等演进过程。在产业观维度,经历了采猎文明观、农耕文明观、粗放工业文明观(对应于简单线性经济模式)、集约工业文明观(对应于末端治理经济模式)、防病式和健康式后工业文明观(分别对应于循环经济和超循环经济模式)等演进过程。上述对中国和人类发展观演进规律的研究,得出了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生态文明发展观是当今和未来的新发展观。由此得到生态文明发展观的全面和深刻的内涵:从多层次系统构成的角度看,它包含生态政治文明观、生态经济文明观、生态社会文明观和生态环境文明观等内涵;从多维度观念构成的角度看,它包含"天人合一"的认识观、从浅绿到深绿的共生观、从天然到人工超生物文明的科学观、从防病式到健康式后工业文明的产业观等内涵。本研究从中国发展观的多层次系统拓展和人类发展观的多维度观念更递两方面的规律,探索了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内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社会经济系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和资源日益改善以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状况的耦合现状,需要分析工业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耗、固废及废气排放的耦合程度。本文基于低碳试点省市工业系统的化石能源、矿产资源消耗统计和CO2排放测算,确定各省市工业系统物质流输入输出指标,采用解耦权重图解法对主要指标的组成部分分别赋予权重,并结合指数时间序列分析各指标组成部分的解耦程度。结果表明,试点省市工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是以较高的碳排放为前提,并且碳排放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解耦贡献逐年升高,控制碳排放的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工业能源消耗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并适度引入清洁能源。因此应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升等方面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达到碳排放、固体废弃物减排等目标,实现中国工业经济的绿色增长,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需要建设性地降低碳的排放.文章通过介绍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指出武汉城市圈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得出建设"两型社会"会对降低碳的排放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并在体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资源富集山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和黔东南实地调研情况,分析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和山区资源开发的一些基本特征,指出了黔东南山区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认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黔东南这样欠发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理想选择。黔东南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资源富集、生态优质、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典型山区,具有原形的自然生态、原始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其生态价值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价值取向、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下的可持续生产、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消费的一种社会形态。提出了黔东南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政府绿色管理等具体发展模式,最后从宣传教育、科技创新、特色经济、生态产业链和低碳经济等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淮南市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淮南市是一所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上的复杂系统。是城市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整体结构不完善;人类进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和景观产生了干扰和破坏。从而造成其生态结构、功能的破坏以及量观的破碎化。本研究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构建了淮南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并给出了计算各评价指标值之闻均衡度的模型。量后结合RS、GIS技术实施该评价模型。对淮南市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现有相关研究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质变"边界、如何克服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的局限性、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尚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人类文明史和共生理论,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已知类型拓展成完整的模式谱系。由此揭示出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演化的本质属性:共生属性。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断,由共生关系谱系分别推演出人类文明的产业属性、科学属性和生态安全属性等。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演进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本色文明(即原始文明、采猎文明、天然生物文明),黄色文明(即农业文明、人工生物文明),黑色文明(即传统工业文明、天然化学文明),青色文明(即新工业文明,包含人工化学文明、天然和人工物理文明),绿色文明(即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包含防病式和健康式绿色产业文明,或天然和人工超生物文明)。其中,生态文明是从产业偏利共生向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演进的模式,它使生态安全达到稳定的健康状态,是一种比新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最后,将以上成果在产业-生态二维共生空间中进行集成,构建出完整的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椭圆演化模型。该模型深化和发展了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陈琨姚中杰(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100080)(本刊驻京记者)1清洁生产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众多物质文明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正在不断地对人类自身存在和继续发展构成威胁。人类不得不思索...  相似文献   

16.
从鲁北化工生态经营模式谈西部可持续工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缩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面向 2 1世纪的重大行动。在西部大开发中 ,如何摈弃传统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效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 ,实现跨越式发展 ,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 ,鲁北化工走过的历程有重要的启示。这种启示在于 :建立在渤海南岸千里盐碱滩上的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其外部的自然环境与西部具有很大的共性 ,但是 ,鲁北化工实施“环境报国 ,奉献人类”的绿色文明战略 ,用环保科技产业撑起了渤海湾畔的碧水蓝天 ,创建的科技创新与资源、环境、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营模式 ,解决了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转型的概念性框架和战略思路。现有城镇化模式,无论是城市承载的内容,还是城市自身的组织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跳出传统工业化思维框架,基于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城镇化,是解决城市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出路。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绿色城镇化",不只是"在现有城市里面建公园",更是类似"在(自然)公园里面建城市",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并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前提下,创造繁荣的城市经济,这意味着发展理念、城市承载的内容、城市的组织逻辑及其区域经济含义的深刻转变。基于生态文明重新塑造中国城镇化,应聚焦三大任务板块和两大战略抓手。三大任务板块是:对已有城市进行重塑;以绿色方式实现未来新增城镇人口的城镇化;对乡村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两大战略抓手是:一是占全国GDP、人口和土地面积比重分别超过90%、70%和30%的城市群的绿色转型;二是占全国人口约60%的县域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唐山市协调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创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市作为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 ,多年来一直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 ,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本文以此为例 ,探讨了依赖于资源优势的工业发展过程应如何协调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应作为一个持久努力的目标。目前应尽快通过技术转型和制度转型减少目前工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促使工业发展向生态工业转变。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一,人地关系协调研究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以具有中国缩影之称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与资源大省山东省为例,构建协调度、耦合度、响应度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并识别人地关系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呈逐步上升趋势,由0.410上升至0.819,资源环境水平呈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由0.736下降至0.537;2人类活动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协调度基本在0.959以上,属于高水平协调,由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变;3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具有对应性和连续性,始终表现出负效应特征,但胁迫效应幅度逐年缩小,回归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是胁迫效应逐年缩小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资源,生存空间与扶贫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资源和人类生存空间的讨论中,提出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概念以及人类生存空间的地理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并从资源和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资源贫乏及社会空间狭小是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从资源的整体性出发,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资源、扩展生存的社会空间是制定扶贫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