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政策背景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合理配置产业空间布局是承接产业成功转移的基础,转移企业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供给指标和地方产业转移政策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促进产业转移需要中部地区合理利用和保障土地资源,不同类型产业对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协调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寻求多类别、多层次的产业用地空间引导与配置方案,协调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对政府和转移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围绕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的紧密联系,基于动态系统协调理论,建立了包含动态修正的空间协调评估模型,从产业转移、土地利用与企业耦合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产业转移的具体空间引导方案,并以皖江城市带及滁州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模拟了承接企业转移的综合协调评估过程。结果表明: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在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度协调等级,承接产业类型具有显著空间分异特征;最适宜承接汽车制造企业x转移的地区为滁州市辖区郊区,第二、三位分别为全椒县与天长市,各地区承接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提供了综合协调的空间平台和政策平台。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我国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政策背景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合理配置产业空间布局是承接产业成功转移的基础,转移企业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供给指标和地方产业转移政策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促进产业转移需要中部地区合理利用和保障土地资源,不同类型产业对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协调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寻求多类别、多层次的产业用地空间引导与配置方案,协调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对政府和转移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围绕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的紧密联系,基于动态系统协调理论,建立了包含动态修正的空间协调评估模型,从产业转移、土地利用与企业耦合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产业转移的具体空间引导方案,并以皖江城市带及滁州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模拟了承接企业转移的综合协调评估过程。结果表明: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在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度协调等级,承接产业类型具有显著空间分异特征;最适宜承接汽车制造企业x转移的地区为滁州市辖区郊区,第二、三位分别为全椒县与天长市,各地区承接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提供了综合协调的空间平台和政策平台。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我国产业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我国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选用产业集中度、区位熵、Gini系数、Hoover系数以及EG系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总体水平上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通过对2004-2009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各个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聚集度从2004年开始就处于较高水平,由极高寡占转变为中度寡占市场,趋向合理化发展态势;②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聚集度较高,属于再生资源产业高水平专业化地区,而湖南省以外的其他内陆地区发展水平均较低;③新古典经济、新经济地理和政策制度三方面因素分别对产业聚集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企业规模、对外开放度均与再生资源产业集聚水平正相关,是近期影响产业聚集的关键性因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最后,针对这一结果提出了增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聚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国际做法和国内相关实践探索经验,我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涉及生产和消费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四个重点产业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和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产业。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模式是在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系统支撑下的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的有机组合和共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基础设施体系也是应用循环经济原理的重要领域。以资源能源离效和环境影响最小为特征。在目前的实践中。我国出现了三种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而引发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东部发达地区的自发转型模式、辽宁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模式和西部地区典型的跨越发展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生物质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乙醇汽油和沼气利用是生物质能开发中的重点。虽然生物质产业的关键技术基本成熟。但是当考虑不再用粮食作为原料的时候,技术转换等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技术瓶颈仍然是限制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国政府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缓解环境压力.同时为消化陈粮。在扶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充当了“埋单者”的角色.这也引发了以粮食为加工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的大量上马.粮油价格上涨的趋势开始波及我国。因此。从粮食问题是否让位于能源问题.政府是否继续充当“埋单者”的角色。生物质产业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认为:今后发展生物质产业不能只盯住能源短缺的问题而忽视粮食安全问题。要从技术层面解决原料限制和成本过商的难题。同时政府对生物质产业发展应有科学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产业系统具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以存在涨落的耗散结构特征,以此为基础可以构建我国产业系统的熵变理论,从产业系统熵变路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产业系统的减排途径。产业系统熵主要用于说明产业系统状态,产业系统熵值不能体现产业系统熵变的情况,所以为了探寻产业系统熵变路径,需要运用层级因素分解技术对非期望产出率熵变进行两层分解。使用基于kaya等式的LMDI分解法对非期望产出率熵变进行第一层分解,将其分解为产业结构熵变、非期望产出强度熵变和期望产出率熵变,再参考kaya等式的形式,引入生产函数作为因素分析的要素依据,对第一层分解出的因素进行第二层分解,梳理从最终产品需求以及中间技术变化出发,经由产出结构变动、期望产出率变动、非期望产出强度变动最终影响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网络层级结构,勾勒出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路径图,利用路径分析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网络层级结构关系。基于2000-2012年我国产业部门的数据,本文对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熵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过程中,利用PLS回归对我国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进行了拟合,解决了生产函数拟合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非期望产出率的熵值计算做好了数据准备。通过计算我国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及各分解因素的熵值,结合路径分析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到结论:我国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涨落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吻合,验证了熵变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从路径分析模型的总效应角度分析,提高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我国产业系统的熵减贡献较大;路径分析模型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都显示产业结构对非期望产出率变动影响最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产业系统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实现我国产业系统减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之后,日本产业界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废物再生利用产业尤其受到重视。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已经投入实际生产,并在日本全国初步实现网络化的泡沫塑料再生利用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泡沫塑料再生利用产业的现状日本的泡沫塑料产业是作为产业界的先驱,真正率先实现了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的环境保护带头产业。日本的泡沫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始于1971年,首先,是由家电生产厂家与泡沫塑料(FS)加  相似文献   

8.
我国沿海各省海洋经济发展各具特色。揭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特征以及沿海各省市海洋产业发展规模、速度的差异,并对海洋产业分级分类,对于海洋产业政策的制订与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区位熵分析、系统聚类分析,考察沿海各省2001-2008年海洋产业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1-2008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关联排序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我国沿海地区分区:并提出了各省海洋产业优化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9.
环境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环境产业的优势、劣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网络创意产业、低碳经济与上海都市型工业园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起于1990年代的都市型工业园为大都市经济发展、城市充分就业、城市空间合理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面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低碳城市建设和大都市新经济迅速兴起,都市型工业园转型势在必行。深入剖析网络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的本质,认为网络创意产业是都市型工业园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以上海为例,采用统计方法对比分析都市工业行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从创意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内涵针对都市工业园转型,建构了都市工业园转型的理念、路径和规划策略。通过建构上海典型都市工业园转型与网络创意产业发展耦合路径引介,为我国其他都市区工业园转型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构造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现状及其演变进行客观评估与分析,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对2003—2014年中国及各省域单元农业绿色GDP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农业GDP,中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增长相对缓慢,农业绿色GDP占农业传统GDP的比重在80%—85%之间,并呈下降趋势。2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且集聚效应逐渐增强。3人均农业绿色GDP并未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东部高、西部低的整体格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西部相对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4农业人均绿色GDP的收敛分析适用于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因素后得出的收敛速度快于普通收敛分析的收敛速度。因此,准确评价农业经济增长水平需要充分考虑农业增长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实施差别化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经济发达地区需要进一步减少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在继续扩大高增长优势下,促进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而欠发达地区则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各地区还应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转移与扩散,通过增强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来提高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尤其是农业发展落后地区应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农业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前期湖南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是我国中部农业精华地带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导向和原有基础等多重影响,形成了传统农业发达而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经济。21世纪前期,为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区域经济质量的提升,追赶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湖南提出了工业化带动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现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之在科技发展、资源结构和区域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大的差异,湖南的工业化必须在对原有传统工业化战略有所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战略的基本点表现为:(1)将优势传统农业产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2)打破城乡户籍隔离体制,依托城镇化的率先突破,带动工业化发展;(3)高度警觉工业化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分类推进,实现不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各部门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近50年来桃江县农业各部门的关联序列为:种植业(0.887 5)>牧业(0.760 2)>渔业(0.675 6)>林业(0.543 3)。种植业和牧业产值的变化对桃江农业总产值的波动起着主导作用。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01~2005年5年内桃江县农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各部门发展对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别为:种植业(0.611 3)>渔业(0.358 7)>林业(0.347 6)>牧业(0.334 7)。比较两组关联序列可以清楚发现农业产业各部门的发展潜力。结合桃江农业资源和各部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桃江县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及一体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以稳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农业发展模式在迅速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危及可持续农业发展,因此,农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对农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论证了生物多样性对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提出了用生态农业改造传统农业,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干旱灾害对江西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10 a来江西省干旱发生频繁,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历史文献与资料,结合江西省农业厅的农业灾情调查数据和干旱指数最高的星子县、都昌县调研数据,着力分析近10 a来江西省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探讨农业干旱灾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干旱灾害以秋旱为主,近10 a年对江西的粮食和棉花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鄱阳湖区地区;江西农业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降水分布不均匀、红壤持水能力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植被结构破坏和易改变水文过程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最后针对农业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减轻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长江流域农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江流域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农业、农村经济水平较高,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农业生现代化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但部分农产品产量(包括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下降,流域内省际间农村、农业经济差距扩大。据此本文提出长江流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加大中上游于区的投入力度,进上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名特优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农用地利用集约利用和可达性评价方法,计算了江苏沿江地区各县(市)2007年农用地利用集约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可达性状况,并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可达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两者秩相关系数为0361,在〖WTBX〗α〖WTBZ〗=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可达性之间存在较弱的空间对应关系;(2)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苏沿江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基于农产品市场可达性的运费因素对于农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布局的影响显著降低,而农业生产与轻工业之间的联系、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快速的耕地非农化等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新因素,也显著弱化了农产品市场可达性对于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直接影响。因此,农业区位论提出的“农产品市场可达性 农用地利用集约程度”空间布局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指导价值已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购买力,从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进而保证粮食增产。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两个矛盾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化的矛盾以及小农经济与科技化之间的矛盾。面临的两个分离是家庭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分离以及传统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分离。增加农民收入的规模经济论与乡镇企业论的确有成功的典范.但是。对我国更多的农村地区来讲.不具有普遍意义。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符合区域特色的区域农业专业化.二是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将分散的家庭组织起来.以解决家庭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巨大矛盾。  相似文献   

19.
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长江上、中、下游 三大地带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是由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模式决定的。利用长江地区9省铈蝗统计数据,研究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揭示了长江地区城镇化和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农村非农化、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等因素之间的仙在关系,在未来长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要以城镇化的发展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20.
识别农业低碳发展空间异质性,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狭义农业——种植业为研究对象,借助低碳农业发展理论,构建农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熵值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 357个市域尺度下的中国农业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低碳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市域尺度下中国农业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由西南-东北一线向东南、西北两侧递减,而碳生产水平指标对综合水平的影响最大;空间相关性表现为,西南地区、大兴安岭区农业低碳发展水平呈"高-高"聚集,辽宁、新疆和华中地区基本呈"低-低"聚集,其他地区则呈高低聚集的状态;此外,地形引起的社会经济等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2)在空间上,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规模化对农业低碳发展水平的影响力呈"U"型与倒"U"型特征,劳动生产率对农业低碳化水平的影响由西到东呈"正向-负向-正向"的"U"型变化趋势;农业规模化呈南北低、中部高的倒"U"特征.城镇化水平对农业低碳发展水平的影响则由西向东逐步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