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催化氧化技术在处理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生产废气治理方面研究,工业侧线试验表明在平均空速低于20 000 h~(-1),反应器入口温度250~300℃的条件下,DCP废气经过催化氧化处理,净化气非甲烷总烃浓度小于70 mg/m~3,远低于国家废气排放标准,非甲烷总烃去除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2.
针对山西某制药企业原料药厂有机废气的排放问题,设计了活性炭有机废气高效吸附回收工艺及装置系统,投入运行后VOCs排放浓度<40mg/m3,远低于国家和山西省地方排放标准,并且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因此,活性炭有机废气高效吸附回收工艺成为制药行业VOCs治理的一种稳定有效的治理工艺,可进行大面积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州市典型印刷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排放环节的浓度和组分的全面统计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广州市该行业VOCs排放特征、环境影响及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印前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3.51~73.57mg/m3,印刷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86~435.10mg/m3,印后环节车间VOCs浓度为0.05~221.93mg/m3,废气治理设施出口浓度为4.28~66.84mg/m3,处理效率为3.01%~54.90%;且VOCs物种以芳香烃类、醇醚类和酯类为主,平均臭氧生成潜势为111.09mg/m3,其中芳香烃类物质对环境影响贡献和人体健康风险较大,建议加强针对性控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便携式非甲烷总烃测试仪对济南市重点VOCs排放企业的有组织排放口开展监测,分析了不同行业、不同工艺非甲烷总烃(NMHC)排放特征,介绍了VOCs废气处理技术现状。结果表明:有组织废气NMHC排放浓度≤12 800 mg/m~3,超标率为11.9%;炼焦工艺排放的NMHC浓度最大,达到了868.25 mg/m~3;重点VOCs排放企业废气治理采用活性炭吸附、UV光氧催化的比例较高,66.4%的企业采用组合治理模式,活性炭+UV光氧和吸附脱附+燃烧组合工艺的应用比例达到52.7%。  相似文献   

5.
汽修行业是当今城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明确汽修行业VOCs去除及排放水平,分析了2019—2021年西安市二十余家汽修厂VOCs废气排放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汽修厂VOCs废气排放出口浓度逐年降低,出口达标率趋于稳定,为89.4%~97.6%;进口浓度范围逐渐增大,为2.87~107.6 mg/m3,低浓度数据比例明显增加,VOCs去除效率有所提升,但达标率仅为35.0%~68.9%。因此,重视加强净化设施的过程管控,评价VOCs排放和去除效率达标时,并将进口浓度过低的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以便更好地执行“双达标”的管控要求,为VOCs污染防治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理策略,切实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
聚焦某石化企业芳烃、烯烃及炼油生产区域,针对芳烃连续重整、芳烃制氢、烯烃催化裂解和炼油常减压蒸馏4套活性VOCs组分较多的生产装置,开展了装置VOCs排放特征研究。使用苏玛罐对装置无组织逸散环节VOCs废气进行采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106种VOCs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VOC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来计算各装置VOCs排放对大气中O3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烷烃是4套装置的VOCs特征组分,质量分数为42.17%~93.57%。烯烃裂解装置卤代烃质量分数为30.08%,常减压蒸馏装置芳香烃质量分数为27.83%;丙烷、乙烷、1,2-二氯乙烷和正庚烷是石化行业企业VOCs排放特征物种;4套装置臭氧生成贡献OFP为0.49~30.05 mg/m3,其顺序为炼油常减压蒸馏装置(30.05 mg/m3)>芳烃制氢装置(4.21 mg/m3)>芳烃连续重整装置(2.57 mg/m3)>烯烃裂解装置(0.49 mg/m3  相似文献   

7.
预防和控制低浓度气态甲醛(HCHO)仍是室内环境污染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设计合成吸附能力强、催化氧化性能高、稳定性好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采用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Ag-Bi共掺杂的纳米结构Ag/Bi-TiO2光催化剂,用于在可见光、无动力条件下催化降解室内低浓度气态甲醛。并采用XRD、SEM、BET、H2-TPR、UV-vis、XPS等技术对所制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制备方法、Ag-Bi掺入量、煅烧温度等条件对催化剂可见光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水热法制得的Ag/Bi-TiO2-H催化剂降解甲醛效果最佳,其48h降解率可达到94.1%,可将浓度为1.076 mg/m3的甲醛降低至0.093 mg/m3,显著提升了TiO2的催化氧化性能,其Ag2O/Ag、Bi3+和TiO2间的协同耦合作用改善了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增强其对可见光的吸收,促进了光生电子的形成及转移...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静电净化技术对炒菜类餐饮废气的净化效果及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该研究选取一家典型餐饮企业对炒菜灶头进行废气净化改造,不定期现场跟踪检测净化设备使用前后颗粒物、非甲烷总烃(NMHC)和VOCs组分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定期清洗维护状态下,静电净化设备对颗粒物净化效率变化范围为55.7%~97.3%,平均净化效率为85.9%,净化后平均排放浓度降至4.0 mg/m3,颗粒物净化效率稳定且达标;静电净化设备对NMHC的净化效率不稳定,总体净化效率低于25%,净化后NMHC的平均排放浓度为26.0 mg/m3,仍超过排放标准,其不是去除餐饮NMHC的有效手段,需要加装其他NMHC净化设备;在组分净化效率方面,各组分的净化效率变化和差异很大,这可能与餐饮企业排放过程风速湿度波动大,产生的污染物浓度组分不稳定以及静电净化器工作过程高压电源产生的臭氧等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石化工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废气的深度净化处理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情况。针对各种不同VOC废气的组成特点,开发了以催化氧化为核心的配套处理技术,包括石化污水处理场散发废气"脱硫及总烃浓度均化-催化氧化"、热塑性丁苯橡胶生产尾气"冷凝-除雾-催化氧化"、环氧丙烷/苯乙烯(PO/SM)废气双系列催化氧化等典型石化工业废气的深度净化处理工艺。已建成多套VOC废气催化氧化处理装置。废气经过处理,净化气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排放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0.
以再生胶炼胶车间一生产线产生的恶臭废气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化学吸收、臭氧氧化及两者组合工艺对炼胶恶臭废气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恶臭废气经臭氧氧化预处理后,再经碱液吸收净化,其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在臭氧(浓度为19×10-6)氧化时间为1~2 s、碱溶液(10%浓度)吸收时间为2~3 s的试验条件下,净化率达99%;净化系统装机功率小于2 kW/1 000 m3,运行成本小于3.7元/1 000 m3,表现出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2015年调查的1 433家工业涂装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浙江省工业涂装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和治理情况,分析了VOCs治理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浙江省工业涂装废气治理措施覆盖率达52.8%,以一次性活性炭吸附和水/碱吸收技术为主;抽样调查发现,涂漆工序和干燥固化工序废气同时治理的企业仅占抽样调查数的29%;通过其中40余家工业涂装企业的300余个非甲烷总烃(NMHC)指标手工监测数据汇总发现,涂漆废气治理设施进口NMHC浓度普遍在10~80 mg/m3范围内,固化烘干废气治理设施进口NMHC浓度普遍在300~2 000 mg/m3范围内,大部分废气经处理后基本都能够达标排放,但治理设施处理效率较低;同时存在废气收集效率低、治理措施覆盖率低、废气治理不全、设施疏于管理等问题,表明浙江省工业涂装VOCs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态箱和激光甲烷检测仪等设备开展了50组地表甲烷通量测试,分析了不同龄期垃圾堆体上部土质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并修正了评估现场土质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和甲烷氧化率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80%测试点的地表甲烷通量低于澳大利亚CFI(澳洲碳农业倡议)规定限值60g/(m2·d),导气竖井附近20m范围内存在甲烷通量超过CFI规定的排放热点.填埋龄期3~7a堆体的地表甲烷通量从1.13g/(m2·d)下降到0.53g/(m2·d),7~10a的地表甲烷通量基本保持稳定.甲烷氧化速率和覆盖层底部甲烷通量具有正相关性,现场测得的土质覆盖层最高甲烷氧化速率为63.30g/(m2·d),对应的底部甲烷通量为75.95g/(m2·d).每一龄期堆体上部黄土覆盖层的平均甲烷氧化率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13.
结合贵金属和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优点,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t-CuMnCeOx/蜂窝纳米陶瓷整体式催化剂,考察其在微波辐照下对印刷包装VOCs(甲苯和丙酮)废气的矿化效果及催化机理.研究表明,微波功率600W,进气量5m3/h,甲苯和丙酮浓度各1000mg/m3条件下,催化剂床层温度达到300℃,双组分VOCs矿化率为82%.结合XRD和XPS表征可知,高分散的Pt颗粒与铜锰铈尖晶石活性组分在"微波热点"作用下提高了对甲苯、丙酮的低温催化效率;微波催化燃烧反应同时遵循L-H和MvK机理,不同价态金属间发生电子转移,催化剂表面产生更多的表面吸附氧和晶格氧,从而增强了VOCs分子的吸附与氧化.中间产物测试基础上,推测甲苯的氧化降解途径为甲苯→苯甲醛→苯甲酸→小分子酸→二氧化碳和水,丙酮的氧化降解途径为:丙酮→小分子醛类、酸类→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新型低温催化氧化工艺,该工艺作为一种VOCs末端治理方法,与传统的油气回收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高浓度、有经济价值物料的回收,而且可以销毁低浓度、无回收经济价值的物料。低温催化氧化技术占地面积小、回收效率高及投资费用低的优势使其在VOCs末端治理领域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加热炉技术对石化企业VOCs进行直接燃烧处理,采用低温催化燃烧催化剂进行了相应试验。结果表明:催化燃烧法适用于于低浓度VOCs治理,热力燃烧法则适用于不同组成与浓度VOCs的综合治理;在温度≤320℃、空速≥12000 h-1的条件下,低温催化燃烧技术VOCs排放浓度可满足DB31/933—2015要求(≤70 mg/m^3);在VOCs浓度高达30000 mg/m^3情况下,经过750~850℃的热力燃烧技术处理后,VOCs排放浓度≤20 mg/m^3。  相似文献   

16.
董威  耿立志  费波 《环境工程》2024,(2):161-166
研究选取某典型焦化企业,针对活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较多的4套生产装置,酚精制、古马隆、沥青焦和焦油萘,开展装置VOCs排放特征探究。使用苏玛罐对装置VOCs废气进行采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106种VOCs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各装置VOCs排放对大气中O3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1)芳香烃、卤代烃和含氧VOCs(OVOCs)是4套装置的主要特征组分,质量分数之和为92.33%~95.38%。2)4套装置排名前10位的VOCs物种质量分数之和为90.45%~93.46%。其中,苯、丙酮、二氯甲烷、乙醇和甲苯等是焦化企业VOCs排放特征物种。3)4套装置臭氧生成潜势(OFP)值为278.73~426.95μg/m3,顺序为焦油萘装置(426.95μg/m3)>酚精制装置(410.43μg/m3)>沥青焦装置(294.36μg/m3)>古马隆装置(278.73μg/m3)。4)4...  相似文献   

17.
为强化VOCs治理及废气处理效果,分析了VOCs治理及废气处理中广泛应用的热力氧化技术:直接燃烧(TO)、催化燃烧(CO)、蓄热式燃烧(RTO)及其变种蓄热式催化燃烧(RCO)技术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对比了不同技术各种工况条件下的优缺点.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热力氧化技术,以提高VOCs治理及废气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软锰矿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过程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废气脱硫实验,研究了软锰矿浓度、氧含量、废气流量、SO2浓度和操作温度对脱硫成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软锰矿浓度对废气中SO2发生显著的催化氧化作用,当软锰矿浓度>500mg/L时,脱硫效率可达80%。氧对软锰矿催化氧化SO2发挥了重要作用,应>10%。废气流量和进口SO2浓度对成酸作用影响较小,操作温度为60℃最好。软锰矿催化脱硫的机理分析表明,过程是液相Mn、Fe协同催化与固相催化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左富民  郑蕊  隋倩雯  钟慧  陈彦霖  魏源送 《环境科学》2021,42(11):5472-5480
以两类中试反应器(SBR,116.6 m3,活性污泥法和SBBR,64.8 m3,泥膜法)为对象,接种猪场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通过控制DO、曝气方式为主和外加Na NO2为辅的亚硝酸盐调控策略,考察不同反应器在启动一体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combined partial nitritation and ANAMMOX,CPNA)工艺过程中NO2--N浓度对ANAMMOX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运行条件下,泥膜共生的SBBR更适于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尽管受到NO2--N抑制(100~129 mg·L-1,共计7 d),但SBR在第39 d成功启动了ANAMMOX工艺,其TNRR和TNRE分别为0.069 kg·(m3·d)-1和23.3%,而长达17 d的NO2--N抑制(129~286mg·L-1...  相似文献   

20.
光热催化氧化VOC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加重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催化氧化技术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VOCs氧化分解为无毒的CO2和H2O,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理手段之一。综述了国内外VOCs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传统的热催化氧化技术的高能耗和光催化净化技术的低效率等问题,重点总结了光热催化剂的设计理念和对其作用机制的认知,展望了VOCs光热催化氧化技术未来的发展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