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处理环境污染纠纷是一项新的、较为复杂的工作。本文仅对环境污染纠纷的特点、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当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初步探讨。一、环境污染会纠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从对近几年在苏州、重庆、桂林等城市发生的环境污染纠纷的调查看,环境污染纠纷有如下特点: (1)涉及的范围广。这是由环境污染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的。一般的民事纠纷仅发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涉及面很小,但是,环境污染纠纷往往是受污染的许多公民和许多单位,影响一大片,有的跨区、跨县或跨省。 (2)处理的难度大。由于一起环境污染纠纷往往涉及到很多行业,造成厂队之  相似文献   

2.
因环境污染与破坏而产生的环境纠纷,是目前大量存在的一种社会纠纷。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环境法规的陆续制定与实施,人民群众环境法律意识的提高,环境纠纷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笔者认为解决这些环境纠纷可以采用仲裁方式,其理由如下: 一、大部分环境纠纷具有用仲裁方式解决的性质目前,对于环境纠纷除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一部分外,大部分按其性质及其危害程度,分别由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门依照刑法、民法、环保法或有关政策规定处理。在用民事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解决的环境纠纷中,许多纠纷具有如下特征:第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环境司法正处在创立的阶段,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体系。鉴于从人民法院收案和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和环境犯罪案件情况看,当前我国环境司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有: (一)尽快建立环境保护的仲裁机构。我国过去处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主要通过行政途径,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有些纠纷即使通过双方协商解决,也还得通过当地党、政府部门批准同意。这种调处办法存在着弊病:不符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客观要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特别是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纠纷案件不断增加,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群众反映强烈,虽然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一些环境污染纠纷案件得了解决,各地环境状况也有了一些好转,但仍无根本好转。许多环境污染纠纷,特别是跨行政区域的污染纠纷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地方保护主义是环境污染纠纷,特别是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纠纷日见增多且迟迟得不到有效地解决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保护主义充当了环境污染纠纷,特别是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纠纷的温床和保护伞。在这个问题上地方保护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是一些企业的领导环境意识薄弱,一味地追  相似文献   

5.
针对环境纠纷增多,现行法律不能有效解决环境纠纷、环境污染与破坏带来新问题,文章在结合典型案例阐述我国现阶段环境公益诉讼进程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诉讼主体范围,提出保障普通公众诉讼利益配套措施。通过阐述环保公益团体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察机关和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职责与分工,对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2月28日,广东省茂名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重庆两江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重庆"两江")与广东世纪青山镍业有限公司、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阳江翌川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环境污染责任公益诉讼一案((2016)粤09民初122号)。原告起诉三被告具有"未批先建,违法堆填、倾倒"的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社会公共利益损害,原告请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停  相似文献   

7.
蒋莉  马飞 《环境技术》2005,24(6):37-39
目前,我国环境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协商、调解和诉讼三种方式,这几种方式分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环境仲裁是解决环境民事纠纷的一种良好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以上几种方式存在的一些缺陷,同这几种方式能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文章介绍了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意义并分析了我国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应具备的特点,力图为建立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提出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环境纠纷时有发生,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及时而妥善地处理环境纠纷,是环境法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和日本的环境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各具特色。本文拟对两国的环境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分别作些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作一比较分析。一、中国的环境纠纷处理法律制度(一)我国环境纠纷处理法律制度的概念。所谓环境纠纷,是指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争执。这种纠纷通常都是由于单位或个人在利用环境的过程中违反环境法的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产生的。与其他社会纠纷相比,环境纠纷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矛盾尖锐,技术性强,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9.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纠纷,学者们普遍倾向行政调解,但实践中行政调解存在概念不清、程序不完备、政府信誉危机等无法逾越的障碍。为了应对复杂的环境纠纷,应当因应地选择解决方式,确立“二一分流”的方法并创设“双调解”模式,将不同类型的问题划入不同处理模式,综合运用三大调解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大调解”从司法到全社会的全面贯通,提高环境纠纷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新时期环境监测机构在环境污染仲裁中所起的作用,重点说明环境监测机构应在污染仲裁中起决策性作用,为环境监测拓展更深层次的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新时期环境监测机构在环境污染仲裁中所起的作用,重点说明环境监测机构应在污染仲裁中起决策性作用,为环境监测拓展更深层次的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2.
<正>一起普通环境污染纠纷,却一波三折。为了从"根"上解决污染,村委会竟然做出这样的决定:烟台中瑞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瑞化工)作为当地的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却屡屡给附近村民造成污  相似文献   

13.
一、公正判决 1987年2月17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有500多人参加的审判大会,对增城县福和区安良化工厂污染环境案进行了公开宣判。审判长庄严地宣布了如下判决: (一)维持增城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增府环字(1985)003号文件中对原告(安良化工厂)罚款2万元的决定。驳回原告请求免予罚款之诉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GZ-130/6.7-G型生物质锅炉为例,针对三种过热器布置型式进行对比选型,方案一是在炉膛里布置屏式(半辐射)过热器,并在水平烟道上布置两级蛇形管(对流)过热器;方案二仅在水平烟道上布置三级蛇形管(对流)过热器;方案三是在炉膛里布置屏式(半辐射)过热器,并在水平烟道上布置一级蛇形管(对流)过热器。综合考虑锅炉经济性、可靠性和机动性等方面因素,推荐过热器布置采用方案二。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污染纠纷其外延包括赔偿损失纠纷和排除危害纠纷,由于存在排除危害这种纠纷形式,因而规定污染纠纷执行行政调解处理有明显局限性。受害方向不同的国家机关反映,排污方将承担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建议应该重新明确是赔偿损失纠纷适用调处,不能笼统地规定对污染纠纷实行调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地环保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积极推行环境保护责任制,以法律手段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由此而引起的纠纷,加快了污染治理的步伐,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环境管理中推行环境保护责任制,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改  相似文献   

17.
刘文钊 《四川环境》1997,16(3):65-67
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的一般知识。针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中的前提重点是取证和调处,提出了在取证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证据种类。依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在调处中污染赔偿的责任作了一定探讨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家具环境污染诉讼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装修观念的变化,家具污染室内环境已经成为继建筑污染,装修污染后的室内环境污染的新问题,成为室内环境的三大污染源之一。2003年度北京市工商局投诉举报中心公布的十大投诉热点中,家具质量问题已经跃居北京市全年消费者投诉量榜首,主要问题是“一些家具使用劣质的板材、涂料,造成有害物质超标、异味刺鼻”。而家具类环境污染纠纷的实际处理,无论是选择行政调解还是司法救济途径,由于相关法律和科技标准的欠缺和不衔接,以及人们对家具类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等,使得实际操作层面上,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污染纠纷其外延包括赔偿损失纠纷和排除危害纠纷,由于存在排除危害这种纠纷形式,因而规定污染纠纷执行行政调解处理有明显局限性。受害方向不同的国家机关反映,排污方将承担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建议应该重新明确是赔偿损失纠纷适用调处,不能笼统地规定对污染纠纷实行调处。  相似文献   

20.
李彩虹 《绿叶》2010,(9):69-76
法律规定,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原告证明损害事实,被告证明排污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看似原告的举证责任已经大大减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难以拿捏证明“损害事实”与证明“因果关系”之间的“度”.两者的界限并不像法条文本上那么明确.要求原告举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前者,在本质上与要求证明后者并无二致。为此,需要降低原告举证责任的标准,并引入原告举证的”可接受性”标准与法官自由心证的原则,以体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