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凯  孙棉龄 《四川环境》1995,14(2):48-54
本文检测了83-1除草剂的主要代射产物-2,4-二氯,6-胺基酚对大鼠,小鼠的LD50;同时做了Ames试验,用Horn‘s法测定LDLD50结果为:大鼠雌1000(642-1560)mg/kg,雌1000(554-1810)mg/kg,小鼠雌852(562-1210)mg/kg。雌1000(642-1560)mg/kg,Ames试验结果为阳性。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中氮元素的脱除主要依靠多种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因此氮代谢微生物的和谐共存成为人工湿地高效脱氮的基础。本文分析回顾了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细菌及厌氧氨氧化菌等主要氮代谢微生物的共存策略及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检测了83-1除草剂的主要代谢产物—2.4一二氯,6-胺基酚对大鼠、小鼠的LD_(50);同时做了Ames试验。用Horn′s法测定LD_(50)结果为:大鼠雌1000(642~1560)mg/kg,雄1000(554~1810)mg/kg;小鼠雌852(562~1210)mg/kg雄1000(642~1560)mg/kg;Ames试验结果为阳性.  相似文献   

4.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丽娟  李咏梅  顾国维 《四川环境》2005,24(1):61-64,73
杂环化合物是焦化、印染、农药等工业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是造成这类废水难生物降解的主要原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好氧、厌氧、缺氧条件下以及共基质条件下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部分菌种对杂环化合物的降解途径,并对一些现象从分子结构和电荷特性等方面给予了解释。最后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野生植物南山王次生代谢产物的抽提技术以及其对菜青虫、小菜蛾的生物活性。试验证明:南山王的根和茎叶浸提率以甲醇最高,分别为35 2%和8 0%;其不同部位、不同极性溶剂的抽提物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以0 01gDW/ml浓度处理供试对象的非选择性拒食率达到85 9%~93 9%,触杀作用的光活化比达到25 5~30.4。  相似文献   

6.
双氯芬酸作为消炎类药物,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作为新兴污染物,双氯芬酸在水体环境中经常被检出,对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本文总结了双氯芬酸的水体分布、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效应及代谢,并阐述了双氯芬酸的生物毒理效应。在综述双氯芬酸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双氯芬酸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共代谢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开军  张建强 《四川环境》2011,30(1):111-115
共代谢是微生物特殊的代谢类型,可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进行高效去除。本文探讨了共代谢的生化机制,详细论述了共代谢在生化机理和工艺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共代谢降解速率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并针对实验室研究阶段,提出了共代谢在实际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岩  周恭明 《环境技术》2004,22(1):39-42
针对当前污泥处理遇到的环境标准日益严格和污泥量急剧增加的矛盾。指出今后污泥处理的方向应当是以减量化为主,资源化和无害末端处置为辅;并对当前污泥减量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应用上的概述,同时对将来减量化的发展作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83—1除草剂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凯  孙棉龄 《四川环境》1993,12(4):43-47
目前,我国对新农药的登记要求对其进行代谢降解研究。为此本文采用HPLC、UV、IR和MS等现代仪器分析的方法,给大鼠经口染毒83-1除草剂后,在大鼠尿中分离和鉴定出四种代谢代物,发现该除草剂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主要是还原和结合作用。从而推断了该农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耿亮  陆光华 《四川环境》2006,25(1):70-73,105
氯代芳烃及其衍生物是一类毒性强、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在我国江河水体中检出率高,其中许多是优先监测污染物。水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能通过几种微生物的一系列共代谢作用得到大部分,甚至是彻底的降解。本文针对水环境中的氟代芳烃污染物,分析了共代谢的类型、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对利用共代谢机制修复水中氯代芳烃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本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太湖不同湖区CH4释放特征与释放潜力差异,采用水-气界面甲烷排放通量测定和室内厌氧培养,结合沉积物理化因子对太湖沉积物CH4释放特征及其释放潜力差异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湖区水-气界面CH4排放通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湖区、不同深度沉积物中CH4释放潜力也存在明显差异,且CH4释放潜力与含水率和总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建筑存量研究是为适应当前城市管理的需要而出现的理论研究,与国家制定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对城市建筑存量的概念进行解析,全面阐述了城市建筑存量研究的意义,概述了城市建筑存量研究的系统边界、内涵和研究方法等,总结了城市建筑存量研究的三大领域:城市建筑存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开发潜力分析研究和城市可持续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研究现状。目前城市建筑存量理论体系尚不够完善、定量工具和基础数据库严重缺乏,对于城市决策支持不足,未来应在城市建筑存量时空演变及环境影响分析、开发融合多学科交叉及新技术应用的分析方法和辅助城市可持续管理决策三个领域加强和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火用)分析法的煤炭工业生态链物质能量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业生态学角度研究了矿区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代谢和工业生态链,建立了矿区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分析和效率模型。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矿区发展需要5项关键支撑技术,为合理选择煤炭的产业链延伸途径打下理论基础,促进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志英  王磊  周琪 《四川环境》2006,25(1):74-78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污泥减量化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活性污泥解偶联代谢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分析了代谢解偶联技术用于污泥减量的优点厦英寿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而特殊、历史贡献突出,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和物质代谢的"大进大出"特征明显,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治理问题积弊已久、复杂多变。如何建设"无废城市"模式的资源型城市,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无废城市"实践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研究分析了2017年我国资源型城市固废产生、贮存、综合利用、处置环节及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设计、产业转型、分类利用、标准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无废"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根据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基于固废"产、存、用、置、销"的存量、流量挂钩约束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出以下建议:快速成长期城市应从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及准入条件着手控制固废增量;平稳成熟期城市应发展完善高值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枯竭衰退期城市应注重挖掘和开发存量固废的资源价值;再生发展期城市应加强多源废物协同处置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本研究可为资源型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模式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15(3):16-16
产业生态学是生态产业的学科基础。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管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相似文献   

18.
周薇 《环境教育》2007,(4):19-21
一般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这个新鲜事物常常受各种信息的误导,从盲目乐观到一味排斥,在两个极端之间非此即彼的跳跃。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知之甚少,但有潜在的不信任态度。所以需要给予非专业人士以必要的信息和咨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转基因,而不是带有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秀山锰矿业的快速发展对秀山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发展过程显现出来的产业链条短、科技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管理混乱、污染严重等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文章从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走节约发展道路,发展与环保并重、加强资源管理,规范锰业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技术的可达性分析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可达性研究相对薄弱,尤其在城市尺度内的研究比较缺乏。探讨了可达性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出了可达性与城市规划结合的新理念;选择势能模型构建可达性分析模型,结合GIS技术中的网络分析、空间插值,评价了城市总体规划对居民可达性的影响。通过规划,居民出行时耗显著减少,居民出行便捷程度全面改善;将可达性理论与GIS技术结合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规划自检的新方法,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最优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