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化,配合国务院颁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实施,商务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制定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下面我就<办法>谈3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规模城市化的产物,废弃混凝土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而市场化推广却遇到成本、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废弃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进行成本比较、对产业化的困难和条件进行了剖析,并从技术、产业、经济等各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也可为其它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英国废弃烹调油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的产品为主线,结合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有效激励方法在废弃烹调油再生利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详细介绍了英国废弃烹调油再生利用的管理现状,以期对我国废弃烹调油及其他废弃物的循环经济实践提供具体的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4.
一、行业现状建国五十年来,中国塑料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塑料制品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塑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塑料产品的种类及应用领域都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塑料和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已经与钢铁、木材、水泥一起,构成现代社会中的四大基础材料.塑料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获得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塑料制品产量从1958年的2.4万吨、1965年的13万吨、1979年的94.8万吨、1988年的354.2万吨、1996年的1534万吨到2000年的2000余万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塑料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5.
人类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保护好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不得不为自己所破坏的环境而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曾经为了所谓的工业革命而严重污染了河流和空气,日本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也曾严重污染了水源和鱼类.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生活在被污染的空气和水域之中,食用了被污染的蔬菜鱼肉,健康和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此,人们不得不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治理和挽救.不久前的饲料污染引发的疯牛病,肉奶制品的销毁和禁售,牲畜的宰杀和销毁所造成的世界震动和恐慌,人们还仍然记忆犹新.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太湖、淮河的污染,黄河断流超过200天,沙尘暴等等都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有识之士已经做过计算,对那些破坏了生态环境所得到的经济利益,人们不得不花出几十、几百倍甚至更大的代价去弥补和挽救.水、空气和大地滋养着生灵万物,如果当代人只顾自己的私利,破坏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只是自私而且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所以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法规,对利令智昏而破坏自然环境者绳之以法,是保护子孙后代利益理所当然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外回收利用行业现状出发,对近年来行业领域内典型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规模及产业发展成果进行综述。对国内外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展开研究,主要针对回收利用相关的标准类别、标准数量及标准覆盖等方面予以总结。最后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建设和行业发展进程,针对我国当前废弃资源回收机制及综合利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的若干标准需求,为我国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废弃电子线路板的处理和利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废弃电子线路板处理不好将成为一大环境污染问题,而利用好了又可变废为宝,产生巨大的价值。阐述我国进行废弃电子线路板资源化再生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废弃电子线路板处理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时其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1 前言 家电、电脑类产品是材料、技术密集性产品,搞好废弃家电等的再生利用,既可合理回收钢铁、有色金属和金银等贵金属及塑料等有用原材料,又可防止铅、镉、汞和氟利昂等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分解技术复杂,故再生利用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2):F0004-F0004
当前,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受到了国家空前重视,2009年初至今,国家陆续颁布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条例》、《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等文件,对此做出了清晰、长远的战略规划。明确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这表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已是国家的长远战略任务。可以预见将迎来一个划时代的飞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再生资源研究"2001年第6期发表的"静脉企业的遭遇--废旧物资加工生产步履维艰"和"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有效运作方式"两文,均如实反映了资源再生行业的困境,并认为法治不足是关键.笔者基本同意他们的观点,值此我国加入WTO之际,政府各部门正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修订我国的政策法规,在改革和振兴再生资源产业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方针的贯彻方面,亦不妨借此机遇学习和借鉴一下国际经验.为此本文重点介绍德日等国的有关经验,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1.
1科学发展观开始发挥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充分总结了"九五"期间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依据环保法规淘汰重污染的落后工艺设备,取得空前节能减污效果的经验以及近年来为追求GDP政绩又大搞开发区等门面工程,引发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复活和带来能荒的教训,明确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煤矸石和矿井水资源化已经成为综合利用的研究焦点,是煤矿迫切需要再生利用的两大自然资源。煤矸石和矿井水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工业废弃物,而是可供利用的资源,其中煤矸石以Al2O3和SiO2为主,含有丰富的铝、硅资源和大量可供利用的其它矿物;矿井水是宝贵的水资源,对于一些山区或北方缺水的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还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制约了煤矸石和矿井水的资源化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13.
<正>工信厅节函[2015]3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总体部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探索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再生资源行业整体水平,我部决定组织开展一批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确定了《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议名单》,旨在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广再生资源产业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探索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发挥示范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工信部前期的公告显示,入选本次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名单的项目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  相似文献   

15.
正专利申请号:CN201810681596公开号:CN108906187B申请日:2018.06.27公开日:2019.07.12申请人: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本发明公开一种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加工用粉碎生产线设备,按照工艺流程的前后顺序依次包括三级破碎机、预粉碎圆盘组件、离心式破碎下料装置、刺辊压合式粉碎装置;三级破碎机用以对除去铁质杂质和非铁质杂质的混凝土块  相似文献   

16.
磷化渣的再生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越湘  华国新 《化工环保》1994,14(2):121-122
磷化渣的再生利用在钢铁、机械等行业,为使加工的金属(主要是钢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磷化膜,目前仍普遍沿袭简单而有效的磷化处理工艺。经磷化处理形成的磷化膜,可将金属基体与外界隔开,使其具有良好的防锈能力,并提高其对涂料的附着力,同时在金属的冷加工中起到...  相似文献   

17.
18.
一、"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特点 我国政府于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要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作好以下各项工作:(a)合理控制人口增长;(b)资源永续利用;(c)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和抑制地球生态恶化;(d)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贯彻这一方针,除作为战略方纳入"九五"和"十五"社会发展计划外,并颁布了有关法规以保证其实现.其中于2002年6月颁布并于2003年1月开始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一部较好的法规并具有以下重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大连在全国率先创建新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实现废旧物资回收与垃圾分类回收在同一个垃圾分类回收站内完成,有利于各类废物资源集中收集、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或处理,彻底改革了我国传统落后的废旧物资回收与垃圾收集处理方式,为废旧物资与垃圾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提供了保障条件,也为垃圾处理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电石、氯化氢为原料合成氯乙烯是在浸有氯化汞的活性炭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的。在反应过程中,由于氯化汞的升华、原料气中杂质的毒化、副产物的覆盖,以及催化剂磨损粉末将活性炭孔隙堵塞等原因,使催化剂的表面积下降、活性衰退而致失效。我厂失效的废催化剂为8—10吨/年。化工部要求各厂将此类废催化剂集中到某汞矿统一处理。但由于运输条件所限,我厂的废催化剂不能及时运出,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