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膜过滤技术用于饮用水消毒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国外近年来在饮用水膜过滤技术方面的研究报告对膜过滤技术用于饮用水消毒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介绍与评述。文中对膜过滤消毒技术与其它几种常用的消毒技术进行了比较,并对膜过滤技术的消毒机理以及膜孔径、膜材料、操作条件、膜的负荷和选择性等几个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给出了膜过滤技术用于饮用水消毒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分析表明,通过对膜及操作控制条件的适当选择,膜过滤可以从水中全部或大部分地去除细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体,可有效地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处理,是一种具有前途的潜在的消毒技术。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处理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艳  何德文 《环境保护科学》2004,30(2):21-22,29
论述和比较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各种控制技术,提出电场处理因其高效、成本低廉和不带二次污染等特点,是未来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极有前途和实用的处理技术,并结合目前研究进展指出该技术的不足和亟待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消毒技术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毒过程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0—2012年间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全球在饮用水消毒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以及我国存在的主要差距.结果表明全球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消毒技术工艺和消毒副产物两方面,其中氯化、臭氧氧化、氯化消毒副产物是近十余年的关注焦点.美国和瑞士作为本领域研究的主要领先国家分别在文章产出量和研究水平上位列第一,值得注意的是瑞士在本领域的研究偏重于高级氧化技术和新型消毒副产物.我国的发文量仅次于美国而专利申请量仅次于日本,但研究水平远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我国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氯氧化消毒工艺和常规消毒副产物生成与控制,原创性研究有待加强.本研究对明确我国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人员选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骁飞  李光明 《环境科技》2006,19(Z1):142-143
介绍了法国自来水消毒现状,并结合我国饮用水消毒现状,指出了我国自来水行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氯在饮用水消毒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二氧化氯对有机卤代物形成的影响,消毒效果,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去除水中污染物的能力和ClO2发生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评述,认为二氧化氯在饮用水消毒中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6.
蒋家乾 《上海环境科学》1996,15(9):11-15,33
饮用水的总三卤甲烷是潜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文文研究了用优化加氯工艺和改变消毒剂和类等处理方法来降低处理水中总三卤甲烷。结果显示,优化预氯化工艺可有效地使处理水中总三卤甲烷浓度达标。用臭氧,二氧化氯,氯胺和高锰酸外替代液氯作消毒剂,可显著地降低总三卤甲烷的形成,但实际应用时,还须严格控制由此产生的其他副产物。  相似文献   

7.
消毒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措施,当今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存在消毒副产物等局限性,为了确保水质安全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有必要寻找一种性能优越、环境友好的绿色消毒剂。茶多酚作为一类储量丰富、可再生的绿色资源,生理功能多样且具有广泛的抑菌活性。基于茶多酚的广谱抑菌性,将茶多酚用于饮用水消毒,分析了茶多酚对应急饮用水源、常规饮用水的消毒效果,探讨了茶多酚的辅助消毒持续性效果,并对茶多酚的毒理安全性进行阐述,初步分析和展望了茶多酚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状况与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简述了科学界对饮水消毒副产物问题的认识过程,对当前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主要途径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饮用水消毒过程 卤代烃形成的各种条件及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加氯量多时卤代烃形成多、水温高时卤代烃生成快、加凝聚剂后因pH值下降能控制卤代烃形成、加氢氮后生成氯胺可进一步降低饮用水中的卤代烃。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分析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BPs)是消毒剂和一些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主要包括三卤甲烷(THMs)、卤代G@(HAAs)、卤代乙腈(HANs)和致诱变化舍物(MX)4类。本文针对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4种主要消毒方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讨论了有关分析技术的发展过程,从DBPs的前处理技术、分析技术等角度,介绍了DBPs研究领域近期所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用水氯化消毒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其氯化消毒过程动力学过程模型的建立,对于饮用水含氯量监测、评价及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的有关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及进展,从模型依据的机理和表达形式等方面分析了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介绍了广泛应用的几种模型,如Clark自由氯衰减模型、Valentine氯胺衰减模型等,通过对相关模型的原理、异同点、优缺点、适用性的对比及对影响模型的因素分析,对氯化消毒过程中动力学模型的今后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中溴酸盐的去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当水源中含有溴离子时,臭氧深度处理过程中会产生2B级潜在致癌物溴酸盐。我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溴酸盐浓度为10μg/L。溴酸盐在水中是极易溶解,具有高度稳定性,溴酸盐一旦形成,就很难用传统的处理技术去除。综述了目前去除溴酸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去除法、离子交换法、亚铁离子还原去除法、零价铁还原去除法、紫外线照射法等去除技术。现有的去除技术大部分处于实验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以便有效的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3.
几种消毒剂对饮水致突变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应用Ames致突变试验对武汉东湖水分别经氯、二氧化氯和臭氧消毒处理后的致突变活性进行了检测与比较。结果表明:东湖水以及臭氧消毒处理水样未呈现致突变性,氯与二氧化氯处理的水样致突变性检测结果为阳性,这3种消毒剂处理的各水样致突变比活性强度顺序由强至弱依次为氯〉二氧化氯〉臭氧;同时对东湖水用高锰酸钾预处理,以降低氯化消毒饮水致突变活性的效果也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用高锰酸钾预处理东湖水,可降低氯化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的消毒技术及其副产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重点介绍了国外饮用水中二氧化氯和其无机消毒副产物检测技术以及在中国应用状况.二氧化氯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碘量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电流滴定法、离子色谱法等.在众多二氧化氯分析方法中,五步碘量法、连续五步碘量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5.
饮用水中典型有机卤代物体外致突变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Ames试验,对氯消毒饮用水中产生的典型的8种有机卤代物进行了致突变试验,结果表明,除CH2ClCOOH和CCl3COOH外,其余6种有机卤代物均具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卤代烃的形成和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卤代烃形成的各种条件及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加氯量多时卤代烃形成多、水温高时卤代烃生成快、加凝聚剂后因pH值下降能控制卤代烃形成、加氨氮后生成氯胺可进一步降低饮用水中的卤代烃。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使用含氯消毒剂,其残留可能对水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我国饮用水水源地质量标准并未设置余氯项目及其浓度限值,且缺乏统一的余氯现场快速分析方法标准.为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的水质余氯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对国内外饮用水标准余氯限值、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现场快速分析方法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在饮用水标准中分别设置了出厂水中余氯限值(范围为0.1~2.0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氯限值(范围为0.1~1.8 mg/L)及饮用水中余氯最大允许浓度(范围为4~5 mg/L).②比色法、容量法因其具有反应迅速且稳定、准确度及精密度较高等优点而成为国内外实验室主要标准或推荐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出限最低,灵敏度最高,可用于余氯痕量分析.③余氯现场快速分析方法多以比色法为主,在线监测方法多为电化学方法,但缺乏统一的标准方法.研究显示,国外饮用水标准中余氯最大允许浓度为5 mg/L,WHO推荐高风险环境下的管网末梢余氯浓度最低为0.5 mg/L,建议尽快开展水质余氯现场监测方法标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硝酸盐污染饮用水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饮用水硝酸盐污染日益严重,因为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易导致"蓝婴综合症"而使其倍受关注。本文阐述了地下水硝酸盐氮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去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