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干流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适宜度方法对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方法进行定量筛选,并以辽河干流为研究区进行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方法的筛选、应用和优化结果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适宜度方法的定量筛选,最优分割法更适宜于辽河干流水环境监测网络的优化,优化后辽河干流水环境监测网络由8个断面优化为4个断面。采用T检验和F检验对优化结果验证,优化后的监测网络能很好地代表原监测网络,且相邻断面监测数据相关率降低,监测网络合理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根据"十二五"主要任务目标,设计了土壤环境监测国家、省、地(市)三级网络构架和以县级采样、地(市)级分析、省级质控、国家发布的网络运行模式,明确了每年监测一类重点区、5年完成一个监测周期的全国总报告,确立了以基本农田、蔬菜和果树基地、饮用水源地、重污染企业周边、规模化养殖场周边等为重点区域的约2.5万个国控采样点;对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筛选,制定了质控措施,对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采样点的布设 在兰州市城区大气例行监测布点的基础上筛选确定6个不同功能特征的采样点,并避开局部污染干扰。具体点位见表1和图1。  相似文献   

4.
辽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河流域2009—2011年监测数据为基础,针对北方季节性河流,在制定了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原则的前提下,分别运用最优分割法、变异系数与水质类别相结合方法、连续3年未检出判断法进行了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的优化。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优化后的监测断面为18个,比优化前减少8个。在监测频次上,干旱少雨的月份中,1、5、10月应保持每个月2次的监测频次,2—4月、11—12月每月监测1次;湿润多雨的6—9月只监测1~2次即可,全年监测频次分布更合理。监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必测项目为12~20项,选测项目为3~11项。  相似文献   

5.
水生生物监测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生物监测质量控制方法探讨陈家厚,杨瑞莅(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哈尔滨150056)水生生物监测,在我国已作为例行监测项目纳入到环境监测体系,随着《规范》的贯彻实施,水生生物监测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尚无科学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影响和束缚了...  相似文献   

6.
登沙河流域水质监测断面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连市登沙河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采用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和物元分析法进行优化,筛选代表性断面.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监测断面个数减少了40%,相关性较高的相邻断面个数由优化前的71%减少为54%,优化前、后的样本方差齐且均值无显著性差异.优化后的监测断面在显著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确保了数据的代表性,使得断面重复布设情况得...  相似文献   

7.
在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优化并运行六年的基础上 ,采用历史数据计算法对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了优化。通过优化方法和监测项目的探索 ,确定了省控站数目 ,特别是提出了系统、完整的优化指标 ,优化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大厂地区大企业高度集中,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环境的历史、现状及变化情况,开发利用微机是监测信息现代化管理的最佳方法,但在四级站尚未普及微机管理的情况下,面对监测资料数量大、测点多、类别、项目各异的实情,如何发挥监测资料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笔者尝试通过编制累年簿的方法,对环境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二、编制方法目前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和性质,可分为:研究性监测、监视性监测和特种目的监测.我们主要从事的是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特种目的监测(委托性监测).每类监测可兼有气、水、声、尘等项目中的一个或几个.编制累年簿,不受监测类别、项目的多少和时间长短的限制,可以根据现有资料的不同状况分别进行累积统计.具体编制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组织做好江苏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确保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近日,省环保厅正式印发了《2010年度江苏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详细规定了全省各环境要素例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上报要求,《方案》内容全面覆盖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生物和生态、海洋、噪声、污染源等环境领域,还新增了全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内容,进一步加强了全省监测工作的质控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针对中国"十二五"期间近岸海域环境形势和管理需求,在分析国内外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应以优化布点、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浮标自动监测和卫星遥感为基本手段,重点针对河口、海湾区域富营养化和生态效应问题,依托国家、省/分站、地(市)和县(区)四级监测运行模式,完善近岸海域质量、海岸带环境、陆源输入通量、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监测方法,构建基于生态目标的近岸海域环境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监测点位、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进行了优化筛选。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主成份子集合选择法的应用过程,指出该方法只考虑了各测点的污染随机变化信息.而忽略了各测点的污染水平信息;用该方法所得到的优化点集不能正确地反映地区大气污染水平.因而主成份子集合选择法不宜应用于大气例行监测的优化布点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我国酸雨监测点位设置的有关规范,讨论了目前我国例行酸雨监测网络点位设置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例行酸雨监测网络点位设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气环境例行监测中点位系统偏差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环境例行监测中点位系统偏差校正方法赵虹张国荣(辽宁丹东市环境监测站,丹东118002)①降尘校正:利用优化前4个点位48个数据样本作为自变量;优化后4个点位48个数据样本为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816+0.748x,式中x为优化前...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地下水水质的高频监测,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梳理国内外地下水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以上海市典型水文地质特征与环境质量状况为例,探讨地下水在线监测点位布设、指标筛选、监测方式及监测井设计等技术要点。首先,优化监测点位布设,对需要开展高频监测的区域或重点风险源开展在线监测,以代表性点位反映总体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其次,综合筛选监测指标,除常规参数外,优先选取水体中的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作为在线监测指标,在具有潜在有机污染的区域,选取水中有机物、水中油等作为有机污染指示性指标。应进一步加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为指示性指标的确立提供依据。再次,合理确定监测方式,根据取样方式以及污染源风险等级,设置相应的微型站和小型站。最后,优化监测井设计技术方案,进一步研究不同井管材质对地下水中无机或有机污染物的长期吸附(解吸)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泸州市2016—2020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借助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手段,对原有降水监测点位进行优化研究,并验证优化结果。在遵循《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 165—2004)点位布设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降水监测点位评价体系,从原有7个降水监测点位中优化筛选出3个。优化后的点位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显著性均>0.05,表明优化前后全市降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该优化方案不会影响区域整体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大气例行监测数据分布的正态性检验研究武仁英,姚启(山西太原市环境监测站,太原030002)文章以六项《规范》中的必测和选测项目为研究内容,从布点→样品采集、运输和保管→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等监测全过程进行严格的QA/QC,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1.完善“系统”应从优化子站设置入手 唐山市“系统”于1986年7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目前设置5个监测子站,分别代表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交通枢纽区和清洁对照区,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城市现行的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中,每季五天,每天三次.但对这三次的具体时间未给出明确的规定,各地也均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本文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根据最优分割原理对我市24小时例行监测数据做了处理,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最佳采样次数和时间.  相似文献   

19.
选取湖北省100个国控断面2019年1—12月手工和自动监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质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pH、溶解氧等5项指标可以代表湖北省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从而实现水质监测指标的降维。对手工和自动2种监测方式进行比对,证明自动监测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氨氮5项水质评价指标的数据、评价结果与手工监测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用自动监测5项指标进行水质评价是合理、可行的,并能减轻手工监测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天地空一体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原有广州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情况,通过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集成优化,增设站点、扩展监测项目和引入新技术,建立了一个"金字塔形"的集天地空一体化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弥补了原有监测网络在反映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污染来源解析、预报预警所需的环境质量信息、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估等方面的不足,该网络已成功应用于广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