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生物大绝灭事件中,中生代陆地上最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绝灭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重大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进入八十年代,有关这次生物绝灭事件的原因的研究和讨论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与这些争论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划分和确定白垩纪—第三纪地层界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目前全世界元古宙———寒武纪地层中的浮游植物 (疑源类 )的统计 ,发现在新元古代晚期和早、中寒武世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微体植物 (疑源类 )辐射和绝灭事件。而这些辐射和绝灭事件又与早期后生生物的辐射、绝灭都有密切的镜像关系。通过对古海洋的δ13 C、87Sr/ 86Sr研究 ,发现元古宙—寒武纪浮游植物 (疑源类 )的辐射演化、绝灭作用与古海洋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生物辐射时期 ,δ13 C、 87Sr/ 86Sr呈现高异常 ;生物绝灭时期 ,δ13 C、87Sr/ 86Sr呈现低异常 ;冰期δ13 C呈现明显的负异常。  相似文献   

3.
6亿年间,5次生物大灭绝中的3次均与大规模火山爆发有重要关联。很多年以前,人们发现恐龙绝灭的时间,与印度德干高原大规模的洪流玄武岩喷发,即火山作用的年代几乎一致,于是有了“生物绝灭起因于洪流玄武岩喷发”的说法。2.5亿年前二迭纪末与2亿年前地球史上发生的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也曾被认为与火山爆发相关。1995~2000年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伦尼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波林,分别利用同位素测定年代法,分析了我国浙江煤山地区二迭纪末地层的火山物质,以及西伯利亚洪流玄武岩喷发的年代,发现两个事件几乎同时…  相似文献   

4.
华南二叠纪末缺氧海水中的有毒气体与生物集群绝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南P/T界线地层有机碳同位素和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和沉积特征进行研究表明 :二叠纪末海洋中发生了大规模海水缺氧事件 ,持续时间约 6~ 10万年 ;海洋底层存在大量的CO、CO2 、H2 S和CH4等水溶性有毒气体 ,在剧烈的火山爆发事件及相伴的温室效应影响下 ,这些气水化合物由海底及陆架沉积中快速分离释放 ,导致生物集群绝灭 ,最终造成灰岩的δ13 C值发生强烈的负漂移  相似文献   

5.
自1980年Alvarez等[1]提出地外物体撞击地球造成白垩系/第三系(K/T)边界生物绝灭的理论以来,各国科学家对世界各地80多个K/T边界剖面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程度不同的铱异常。但是,对同属铂族元素的钱、钌研究甚少[2,3,4]。本课题用放射化学中子活化分析法及激光共振电高质谱法研究了边界层中锇、钌的丰度及其与铱的相关性,发现了K/T边界层中Os/Ir、Ru/Ir与地外物质的接近,与地内物质的相差甚远,为K/T边界事件的地外成因提供了新的判据。  相似文献   

6.
新元古代冰期引起生物大量绝灭 ,大绝灭后环境如何重建、生物怎样复苏是演化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贵州铜仁坝黄、瓮安北斗山剖面和台江五河剖面南沱冰碛岩之上连续沉积的陡山沱组底部的“碳酸盐岩帽”中藻类化石进行系统研究 ,并结合古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认为冰期后生态环境恢复很快 ,藻类快速复苏 ,但藻类分异度低。“碳酸盐岩帽”沉积结束 ,藻类进入衰退期 ,到了陡山沱中晚期 ,藻类又进入顶盛期。而藻类的复苏、衰退与古海洋环境的δ13C ,δCe,δEu异常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环境恶化事件不但导致了生物大绝灭,而且造成了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环崩溃。为了研究三叠纪早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环境特征、碳氧同位素演化上的地层学意义,对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已知的平顶山北坡剖面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相似。δ13C值在Induan阶、Olenekian阶底部首先表现为大幅度负漂,随后呈上升趋势。δ18O值除了表现出1Ma的周期性波动之外,与δ13C低值区对应处也具负偏趋势。δ13C、δ18O值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早三叠世海洋环境恶化、生物复苏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8.
李涛 《沿海环境》2002,(1):16-17
从50年代开始,许多有关野生生物的报告 使人忧心忡仲:生殖器障碍、行为异常、生殖能力下降、幼体死亡、动物群落的突然绝灭等等。同时,人类也开始出现那些首先在野生生物里出现的问题。多年来并没有人把这些偶然的事件联系起来。今天,我门终于明白,这一切与环境污染有关。 激素干扰类化合物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事例里,最有戏剧性的是过去50年来精子数目的不断减少。尼尔斯·莎巴克博士率领的丹麦研究小组于1992年9月首次在《英国医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综合整理了1938年以来对健康正常男性的精液进行分…  相似文献   

9.
在南极半岛西摩岛上,一套海相碎屑沉积地层的一段未经固结的海绿石粉砂质砂层中,存在着与K-T边界有关的、且高于背景值40倍的铱异常。甲藻抱子为20~30cm厚的K-T边界过渡层的生物地层鉴定提供了依据;在海绿石层中,没有保存钙质微化石。甲藻施子还记录了K-T边界过渡层之上10cm处的早丹麦阶(K11)海侵事件,铱的高峰值出现在甲藻抱子过渡层的底部与涨潮层之下30cm处。白垩纪末,位于高纬度区(63°S)的西摩岛为K-T边界上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提供了一个勿容置疑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报告概括了过去发生的灭绝事件幕,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灭绝生物和残存生物的特点,生命形式得以保存下来的避难所的类型以及全球系统如何恢复到事件前的生物量、多样性和复杂性水平等。尖锐地指出了,如果不采取激烈措施改变目前人口增长和环境利用的趋势,我们必将面临一场全面的灾难性的生态恶化,最后导致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1.
天津城区春季大气气溶胶消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11年4月1日~5月10日气溶胶散射系数、吸收系数、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溶胶消光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关系,并对两种方法计算的消光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天津城区气溶胶散射系数为369.93 Mm-1,对大气消光贡献为86.7%,气溶胶吸收系数为36.32 Mm-1,对大气消光贡献为8.5%,单次散射反照率为0.91;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对应于早晚交通高峰;不同天气类型下其日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霾日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最高,沙尘日和降水日次之,晴日最低;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能见度呈指数负相关,观测期间气溶胶质量散射效率均值为2.95m2/g;采用Koschmieder’s公式反算能见度获得的大气消光系数,与通过测量气溶胶散射系数、气溶胶吸收系数、气体散射系数和气体吸收系数等分量加和获得的消光系数相比一致性较好,高相对湿度天气下能见度反算值高于各系数加和值.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气能见度和消光特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大气能见度与湿度等气象资料以及近年来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北京大气能见度及消光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50年来北京大气消光作用存在降-升-降的变化过程,1954~1967年以下降为主,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明显上升,此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气消光作用基本呈缓慢下降趋势,能见度变化过程与此相反.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大气消光作用北部及西部山区低于平原区,平原区存在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分布规律,即北部平原区低于中部市区,中部市区低于南部平原区.近10年来北京大气颗粒物消光作用区域差异逐渐减小,这与大气污染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北京大气消光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前冬高夏低,之后转为冬低夏高,对应于大气污染由煤烟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大气消光作用平均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09:00和21:00形成双峰,06:00和16:00处于双谷,但月际差异明显.大气消光作用受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影响显著.高消光作用通常与高相对湿度和高颗粒物浓度有关;低消光作用出现在湿度和颗粒物质量浓度同时较小情况.相对湿度低于70%时,大气颗粒物消光作用会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明显增强,消光作用与PM2.5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消光作用对PM2.5浓度变化的响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5年1月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系数、PM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以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的变化特征,给出了散射系数与吸收系数对大气消光的贡献,以及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大气气溶胶的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为(423.4±265.3) Mm-1和(24.5±14.3) Mm-1,对大气消光的贡献分别为89.2%和5.2%,表明大气消光主要贡献来自于气溶胶的散射.散射系数与PM2.5相关性较好(R2=0.91),能见度随PM2.5质量浓度呈指数下降,也与相对湿度保持一定负相关性.能见度均值为4.3km,且连续出现能见度不足2km的低能见度天气,霾天气下消光系数和PM2.5质量浓度大幅超过非霾天气,最高值分别达到1471.2Mm-1和358 μg/m3,霾天气下能见度的降低来自颗粒物与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天津2009年3月气溶胶化学组成及其消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3月,采集天津城区PM10和PM2.5样品,分析其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并估算其二次有机碳(SOC)浓度及消光系数.结果表明,天津城区PM10和PM2.5污染严重,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含碳物质在PM10中的比例为24.8%和10.0%,在PM2.5中的比例为26.6%和13.9%;SO42-、NO3-和Ca2+是主要的无机离子,霾日天气有利于SO2和NO2向硫酸盐和硝酸盐的二次转化;通过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SOC的浓度,表明SOC与OC的比值分别为38%(PM10)和24%(PM2.5),霾日天气有利于SOC生成;二次离子(SO42-,NO3-和NH4+)、粗粒子、OC和EC是大气消光的主要贡献者,其消光贡献比例分别为33.1%, 22.6%,22.0%和15.6% 采用化学组分和相对湿度可以较好的拟合大气消光系数及大气能见度.  相似文献   

15.
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模型是利用卫星反演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键技术环节,同时也是分析边界层湍流场结构的重要途径,但其适用性问题至今尚不清晰.基于Logistic曲线模拟大气消光系数廓线的初步研究成果,结合太阳光度计(CE-318)观测的大气光学厚度(AOD)资料以及近地面能见度数据,提出了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Logistic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针对成都市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的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在不稳定和中性层结条件下,Logistic模型和目前通用的负指数模型对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的模拟效果总体相当;但在持续稳定层结条件下,Logistic模型的模拟效果则显著占优.进一步分析指出,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Logistic模型更优的适用性主要在于其对近地层大气消光的复杂垂直形态具有良好的表征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成都市2017年12月逐时的"干"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观测数据,结合该时段同时次GRIMM180环境颗粒物分析仪的监测资料,利用免疫进化算法一体化反演550nm波长处"干"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的实部和虚部,并对其冬季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实部和虚部分别为(1.547±0.0552)和(0.0197±0.00604)."干"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实部和虚部的日变化形态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单谷型"特征,二者的谷值出现时段位于15:00~18:00.在日时间尺度上而言,"干"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实部与质量浓度统计上对其散射消光的演化存在协同作用,"干"气溶胶虚部与质量浓度对其吸收消光的演化也存在类似影响."干"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虚部是单位质量浓度"干"气溶胶吸收消光能力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0~11月在广东省鹤山大气超级站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积分式浊度仪和黑碳仪在线观测了单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气溶胶光学特征.采用Art-2a分类法将单颗粒分为9类:有机碳-硫酸盐/硝酸盐颗粒(OC-Sulfate/Nitrate)、元素碳-硫酸盐/硝酸盐颗粒(EC-Sulfate/Nitrate)、元素碳有机碳-硫酸盐/硝酸盐颗粒(ECOC-Sulfate/Nitrate)、高分子有机碳颗粒(HOC)、海盐颗粒(Sea-salt)、硅酸盐颗粒(Si-rich)、左旋葡聚糖颗粒(Lev)、钾-硫酸盐/硝酸盐颗粒(K-Sulfate/Nitrate)、金属颗粒(Metal).从清洁期到灰霾期气溶胶的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SSA)显著升高,气溶胶消光能力增强,同时EC-Sulfate/Nitrate颗粒占比从34.8%降至31%,OC-Sulfate/Nitrate颗粒从9.9%增加至23.6%,K-Sulfate/Nitrate二次颗粒从8.5%增加至14%,且灰霾期OC-Sulfate/Nitrate颗粒与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混合程度增强,因此老化的OC-Sulfate/Nitrate颗粒和二次组分颗粒对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增加有重要贡献.在大气相对湿度从50%增加到70%以上的过程中,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升高,消光系数由326.1Mm-1增加到362.9Mm-1,SSA有所下降,PM2.5质量消光效率由4.98增加到5.99,EC-Sulfate/Nitrate颗粒和K-Sulfate/Nitrate二次颗粒占比下降,而OC-Sulfate/Nitrate颗粒的占比由7.79%增加到14.29%,且OC-Sulfate/Nitrate颗粒中富含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表明高相对湿度下老化的OC-Sulfate/Nitrate颗粒数目增多对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增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廊坊市2016年5~9月的空气污染指标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PM2.5污染特征、消光特性,并进行来源解析及潜在污染区域分析.观测期间PM2.5浓度为(43.82±28.68)μg/m,PM2.5中SO42-,NO3-,NH4+,OC和EC分别占PM2.5总质量的24.74%,22.98%,20.54%,8.79%和5.50%,各组分随着PM2.5浓度增加而增加;气溶胶散射系数(Bsp)和吸收系数(Bap)分别为(294.54±257.35),(16.05±9.14)Mm-1,粗粒子(CM)对消光系数的贡献为11.12%,细颗粒子PM2.5在大气消光中起主要作用,其中硝酸盐(32.23%),硫酸盐(27.28%)和OM (20.56%)为最主要消光成分;PM2.5主要来自工业(14.14%)、机动车(15.15%)、二次无机气溶胶(38.38%)、燃煤(22.22%)及扬尘和生物质燃烧(10.10%),对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工业(1.32%)、机动车(17.25%)、二次气溶胶(55.57%)、燃煤(18.56%),扬尘和生物质燃烧(7.32%).后轨迹分析表明廊坊市以来自山东、河南的小尺度,短距离和来自内蒙古东北部、中部的中短距离传输为主,占比接近80%,污染源的潜在分布区域主要是山东东北部、河南东部、山西东部、辽宁西南等地.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9—2013年冬季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筛选出非霾和不同强度霾的影响时次,采用能见度与消光系数的定量关系和冬季波长系数对微霾冲激光雷达反演修正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溶胶在垂直高度上的集中范围,当地面出现轻微霾、轻度霾、中度霾、重度霾时气溶胶分别主要集中于近地面0.81、0.49、0.41、0.40 km以下,非霾时气溶胶主要集中在近地面1.35 km以下;在此基础上,根据判别不同强度霾的能见度标准和能见度与消光系数的定量关系,将能见度换算为消光系数,再对微脉冲激光雷达反演消光系数进行修正,从而判断高空霾的强度及所处的高度;另外还探讨了云对产生重度霾的影响、降水与中度霾和重度霾的关系以及颗粒物质量浓度与不同强度霾的关系,发现48.53%的重度霾是受云影响而产生的,37.11%中度霾发生前后伴有降水现象,51.14%的重度霾发生前后伴有降水现象,非霾、轻微霾,轻度霾、中度霾、重度霾期间的颗粒物浓度和细颗粒物占的比例依次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