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简称MAB计划 )始于 1971年 ,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1992年后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点集中于通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建设 ,来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 1979年起 ,我国的一批著名自然保护区 ,如长白山、神农架、九寨沟、西双版纳等 ,陆续被认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不仅提高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的地位 ,也加强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与国际上的交流和联系。2 0 0 0至 2 0 0 1年 ,我国新一批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甘…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于1993年7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首批成员45个。他们是: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海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  相似文献   

3.
一、大会的主要议程 引人瞩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1995年3月25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落下帷幕。来自102个国家和14个国际及地区性组织的421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历时5天的会议着重对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塞维利亚纲要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章程草案进行了讨论与修改,同时对1984年第一次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所制定的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生物圈保护区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功能和结构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保护区,人们自然会认为它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然而由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发起建立的生物圈保护区,则具有一套全新的概念。除了保护之外,它还具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的示范功能,强调在保护区内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同时,还具有研究、监测、教育、培训等多项功能。生物圈保护区还联合成网,力图覆盖地球上所有的有代表性的陆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面对全球性复杂的资源环境问题,生物圈保护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探寻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的途径做着贡献。本文围绕生物圈保护区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各项功能与结构分区的定义对生物圈保护区的特点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天目山国家级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经10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并可持续地利用好该保护区的自然资源,需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把天目山国家级保护区建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圈保护区。采用现场实地考察、社区居民访谈、保护区管理者和政府人员座谈、历史资料查询等方法,了解到天目山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如保护区面积尚欠不够、毛竹林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和柳杉林的衰亡与病虫害的防治等问题。按照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理念并参照以上的调查和思考,提出下列3条建议:一是扩大保护区的面积,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区共管机制,三是建立学术顾问委员会协助推动保护区各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已被世界公认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对维持生物种类的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都归功于较为传统的封闭式保护。事实证明这已导致保护与持续发展长期处于矛盾状态而得不到解决。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以来,打破了长期以来对自然保护区的封闭式管理。强调通过保护自然资源而发展和利用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能够持续发展。注重把自然保护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示范、环境教育与当地人民的参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吗     
△1992年,全国已有12类271种食品获绿色食品证书。△1992年,全国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77个,其中8个已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自1983年以来,为抢救大熊猫,国家已拨款4000万元,共抢救大熊猫146只,其中救活110只,放回大自然54只。△福建省是经广东省之后全国第二个基本绿化了宜林荒山的省份。  相似文献   

8.
农村地区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主要保留地,同时也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分布区。农村地区的机会成本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成本,是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潜在驱动因素。该研究从县级政府视角剖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策机制,利用2005—2018年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分布的影响,并按照保护区所在区域和级别进行分类讨论,探讨机会成本对保护区个体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机会成本是决定保护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机会成本和保护区面积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机会成本每增加1%,该地区保护区面积将减少0.679%。(2)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面积影响不显著。(3)机会成本对地方级保护区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影响不显著。(4)随着机会成本的提高,自然保护区个体规模有缩小趋势,能够缓解机会成本的压力,但保护区生境面临破碎化风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中国在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布局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建立和管理的影响,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多功能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审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与功能区调整,将生态保护价值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对象纳入保护体系;同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以缓解保护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
5月2 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10年来,不断完善保护和管理体制,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向纵深发展。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旨在强调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适当供水方面,以及在保护基于世界生物宝藏的众多传统药物和现代药品方面,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到2 0 0 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 .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我国70 %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 %的野生动物和60 %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鄂西北地区的鱼类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于2007~2012年先后对鄂西的八卦山自然保护区、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南河自然保护区、野人谷自然保护区及漳河源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个自然保护区共有鱼类79种,隶属4目15科51属。鲤形目鱼类为6个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群,共56种,占总数的70.89%。6个自然保护区的鱼类食性和生态类群相似,鱼类食性均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草食性鱼类较少;定居性鱼类占主体,河湖洄游性和喜流水性鱼类较少。渔获物分析表明,堵河源自然保护区鱼类丰富度指数(D)最大,为2.60,八卦山自然保护区鱼类丰富度指数最小,为0.91。多样性分析表明,同一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β_c值和β_R值均比处于不同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β_c值和β_R值小;处于同一水系的保护区相似性系数(C_j)较高,处于不同水系的保护区之间的相似性系数较低(C_j),这很好的诠释了处于同一水系的自然保护区在地理环境上的连续性,而处于不同水系的自然保护区之间出现了地理环境的分化隔离。目前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该地区鱼类最大的威胁因子,建议强化渔政管理,并建立鱼类人工繁育基地,以减缓水电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恢复天然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与动态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管利剑:打破等级“终身制”日前,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制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并将于2006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状况的定期评估和执法检查,是《办法》的主要内容。管理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管护设施状况,保护区面积和功能分区,管理规章、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资源本底、保护及利用情况,科研、监测、档案和标本情况,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管理情况,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情况,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管理经费情况等。评估结果将分为…  相似文献   

12.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受益者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问卷调查和条件估值法,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保护区受益者视角,分析受益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和支付方式,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结果表明:(1)受益区居民对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不熟悉,但绝大多数受益者认同保护区与漓江中下游的水源密切相关。部分受访者不认同作为保护区生态效益受益者的身份;(2)8558%的受益者愿意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提供帮助,受益者的支付意愿为每户每年28789元,对受益者来说,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为202×108元/a;(3)文化层次和家庭年收入与支付意愿的关系呈单调变化,职业的影响表现出企业员工的支付意愿最高,其次是教师,农民的支付意愿最低;(4)受益者支付意愿的方式偏好存在差异性,比起现金支付,受益者更倾向于通过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和纳税的形式,支付保护区提供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的自然保护区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的自然保护区占全流域面积的5.74%,比我国自然保护区 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低1.9个百分点。保护区数量在80年代增幅最大,面积在90年代增幅最大,这种不同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保护区经营管理更加注重建立较多的大保护区,保护较大的生态系统。本流域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与流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的丰富性和珍稀特种的多样性直接相关。生态系统类的自然保护区多分布在长江一线以南,形成4个明显的集中分布地带。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在川西高原、川黔湘接壤带和鄱阳湖附近比较集中。川西南滇西北、川西高山峡谷区、川鄂湘黔接壤区、南岭山地北部等6个区域成为长江流域自然保护的关键区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注意资源植物的持续利用、防护林的质量和生态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基本上确定了保护区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构架,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功能分区不合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导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降低,社区矛盾激化。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自然保护区进行正确合理地功能分区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式,同时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源—汇系统理论对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功能分区。新的功能分区方案与原有功能区划相比,核心区与缓冲区面积扩大,所占比例分别由17.2%和23.9%上升到38.46%和29%;实验区面积比例由58.9%下降为32.54%,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划入实验区,有利于保护区实行严格的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15.
截至2015年,中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697个,总面积约1.46×104km2,其中陆域面积1.41×104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7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2%)。在高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的背景下,一些物种得到了一定保护,但总体来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事实并没有得到较好改善。具体表现在:地理位置上,中国自然保护区虽数量巨大,但分布极不均匀。78.7%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仅占全国人口6.5%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规划设置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重过大,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2.8%,导致国家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的投入较少,而在人口集中,需缓解人类活动环境压力的区域,保护区划定较少,进一步了加重当地生态环境负荷。管理维护上,保护区不合理的开发,当地居民的消极配合,管理体系中过于强调个数和面积等问题加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效益不高的程度。因而,为提高中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效率,在自然保护区个数和面积规划速度日趋减缓的背景下,建议增加保护效益评估体系,增强各保护区间管理方法、保护物种等交流,利用传统生态知识促进当地居民在保护工作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 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1971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长期、大型国际科学合作工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全球性的科学研究、培训及信息交流,为生物圈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各国的自然资源管理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目前,全世界已有113个国家参与了这一计划,并相继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MAB 常设组织结构包括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协调理事会(ICC)、人与生物圈计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在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常规评价指标无法表征特征污染物对区域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暴露风险。以环境暴露风险理论为基础,对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气、水及土壤构建复合环境要素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的综合判别值为12.68×10-5 a-1,高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1.0×10-5 a-1,且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保护区北部农药厂周边地区潜在健康风险最高、东八里庄附近次之、而后蒲棒村周边相对较小。最终根据评估区域内环境暴露风险评价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治理措施,为保护区环境暴露风险的预警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西北部地区是以藏羌民族集居为主的民族地区,也是四川省的生态资源中心。区域内自然保护区数量多、密度大,民族文化浓郁,经济发展落后,居民城市化率低。由于早期建立保护区指导思想的制约,现已建立的多数保护区的规划缺乏系统科学性,依然存在来自区域内部居民和外部经济活动对其的破坏。研究认为,要实现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保护区设立终极目的,必须对现有的保护区管理系统实施调整与完善,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资源保护特区,选择以城镇化为主要方式的保护区内就近生态移民,构建科学的自然保护区层次,形成政府(资源保护特区)与民族居民的资源保护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本文应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2005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当量因子和新疆布尔津县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确定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是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5年间土地利用总体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面积在减少,革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略有增加;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0年的37.289亿元减少至2005年的36.351亿元,有林地和离覆盖度草地的减少是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主要由林地、草地和水域提供的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等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地减少,说明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受到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趋向退化.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临近水域鱼类种类组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其临近水域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2004~2008年利用底拖网、插网、定置网和刺网等多种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组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05种,隶属于18目43科86属,鱼类种类组成以鲈形目和鲤形目为主;生态类型中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各37种,河口定居性鱼类25种,洄游性鱼类6种;鱼类种类组成处于长江下游至东海的过渡类型,鱼类食性以底栖生物、有机碎屑和浮游动物食性为主,凶猛性鱼类较少。与以往调查资料相比,调查水域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一些重要的物种更是濒临绝迹。保护区水域鱼类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河口代表性、稀有性和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其生态系统也较为脆弱,并已受到严重威胁,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