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红线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虽然已成为国家政策,但尚未进入法律层面成为法律制度。为了保证生态红线的合理划定、维护,需要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在建立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中,应当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管控结合分级保护原则,同时构筑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生态红线的差异化管控制度、生态红线的监测与监察制度、生态红线的统一监管制度、生态红线的越线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红线维护的公众参与制度等,并通过生态补偿和改革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来保障制度的执行和遵守。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预防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效果.公众参与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提高决策质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确保公众参与的顺利实现,首先是确立环评信息公开制度.其次是明确公众参与形式.再次是规定相关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相似文献
3.
宋义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
城市交通路权的分配影响城市环境变化问题,并关涉城市居民的出行、健康与生活舒适度。城市交通路权分配与城市环境变化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现阶段,我国法律中还未有关于路权的定义,而我国城市走上了以机动车为核心、构建快速交通系统的发展模式,忽视了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城市慢行系统的存在,产生了很多城市环境问题。构建基于城市交通平等路权的应对城市环境变化的法律制度,符合我国的迫切现实需求。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可持续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原则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要求我国应当以城市交通平等路权为切入点构建应对环境变化的法律,从而改善环境增加人民生活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企业参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是提高标准实效性的手段,问题在于怎样的法律设置才能保障企业参与的权利同时规制企业的参与行为。文章首先论证得出法律保障企业参与的必要性,即通过立法保障企业的参与符合国内外参与型行政理论;具有提高排放标准的制定效率、减少企业参与负面影响的现实必要性;同时有助于将标准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利益权衡前置,增强标准制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文章同时分析了实现企业有效参与对相关立法的应然要求及我国现行法律规制不同程度的缺失;企业参与阶段、征求意见的执行、排放标准制定过程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以完善标准化法及相关管理办法为途径,充分保障企业的参与权利、程序性规制其参与行为、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法律责任、完善司法救济和配套制度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卫生的生活用水是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的生存权利.但是,现实中水污染、缺水和对水资源的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地对我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使我们无法享有正常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7.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唯一正确道路,为此,必须有强制有力的法制建设作保障,其中最基本的是环境、资源制建设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饮水安全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关饮水安全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从以保障饮水安全为目标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看,我国有关保障饮水安全的法律制度则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协调,不经济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蓝文艺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8,28(1)
制度,通常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章。环境管理制度是现实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是全方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其约束的对象是环境行为人全体。环境管理制度指导并贯穿于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环保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水污染严重的企业陆续建成治理设施,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截至目前,全省1995—2000年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的1081家省控重点工业污染源中,已有791家通过了环保部门的验收。但是有少数企业在通过验收之后,思想上就放松了“环保”这根弦,从小集体利益出发,擅自停运污染治理设施,重新造成污染,人民群众反应强烈,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项新内容,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我国的生态安全却不容乐观。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安全的产生与内涵;其次,阐述了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原因;最后,就如何实现我国生态安全的法律保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我国的重要生态资源,在生物多样保护等多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湿地保护存在众多不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法制建设滞后。通过分析我国湿地立法的现状及其局限性,对我国湿地在管理体制、载体、生态补偿、法律责任几方面进行了介绍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廷春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5,5(9):1-2
日本政府规定:在日本工作的外国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保障也同样适用(日本)劳动基准法、最低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法和劳动者灾害补偿保险法等有关劳动基准的各项法令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为减缓源自煤炭使用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我国正在推动煤炭利用方式转变,近些年出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律政策,提升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政策存在体系不完善、定价机制不健全、正向激励不足、相关规定存在冲突等问题,导致法律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基于资源禀赋,短期内我国将很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此,建议通过健全法律政策体系、推动定价机制改革、加强财税支持、增进政策协调等途径,使法律政策更加完善、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新近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重大意义,介绍了全国人大环资委起草这部法律的现实考虑和遵循原则,阐释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的五大法律制度和措施,最后提出了适用本法需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春红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3):138-141
知情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我国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并没有关于知情权的明文规定.本文从知情权的概念、确认知情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保障知情权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试就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知情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我国公民知情权的保护应该通过建立与信息公开、新闻自由、隐私权密切相关的法律去实现,以使知情权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法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它明确规定了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的行为规则和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有效实施。国家通过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保护关系的调整,保证调节人和环境的关系,达到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外环境保护工作实践证明,建立健全环境法制,用法律管理环境,是整个环境保护措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保护环境不受侵害的法律保证。在建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的视角看,强制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必须首先明确企业开展自行监测是一项法律义务。自行监测义务的履行必须有配套的保障措施,包括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市场的建立和规范、自行监测结果法律拘束力的确立、违反自行监测义务的制裁手段的合理设计、污染源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强化。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包括: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参与环境行政许可听证、参与行政立法听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通过对公众参与方式及其法律保障机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笔者以为,环境保护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程度最高的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