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四川省大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四川省级生态县、省环保模范县、省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县,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大邑特色的生态发展路子,谱写了生态文明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信息     
《环境》1997,(12)
全国第一个大型联片生态工程示范区——“温郫都”生态示范区于9月25日正式挂牌。“温郫都”是指四川省的温江、郫县和都江堰地区。1996年2月经国家环保局批准,“温郫都”三县(市)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一个联片建设的大型生态示范区,该区已在生态农业、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治理恢复退化耕地、生态工业、能源结构、珍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安  胡丽慧  唐勇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31-134,139
结合四川省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H.TOdum的能值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定义了人均农产品能值年占有量(AEPC)的概念。研究表明四川省人均农产品能值占有量持续增加,本地可更新农产品的增长主要靠畜牧业的增长,农业增产“石油化”现象严重。建议: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保持种植业稳步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充分开发四川农村的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充分发挥四川省的水电优势,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高能值品位农产品,从而增强四川省农业的发展竞争力,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以《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依据,参考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以及四川自然区划、气候区划和林业区划等方案,根据四川省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四川省分为5个生态区,13个生态亚区,36个生态功能区。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对科学有效地管理四川省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土壤环境质量关系农产品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美丽四川的建设。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生态屏障,区域面积广阔,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土壤风险隐患较大。“十三五”以来,全省在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受污染土壤风险防范和治理修复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阶段我省土壤生态健康任重道远,“管源头、防风险、治污染”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立足于区域实际,分析了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就土壤环境质量由“总体稳定—稳中向好—全面改善”作了谋划构思,并提出了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瑞 《环境保护》2006,(4A):32-41
2005年上半年,四川省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四川”的宏伟目标。要通过20年的时间,把四川省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经济强省。四川正在朝着由传统增长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方向迈进.利用“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士壤.培育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珍视资本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建设生态四川.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精神的回归。这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巴中、雅安、眉山。自贡、广元.阿坝6个州(市)委,州(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翔实的材料,囿于篇幅,本刊选编了各地有特色的典型经验,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评价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计算了1990-2002年四川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着重分析了该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四川省十二年间人均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1.1421hm2/人增大到2002年的1.2795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639hm2/人减小到0.3327hm2/人,生态赤字逐年增大;人均生态效益逐年增加.结果表明:目前四川省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有所缓减.最后,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和消除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对四川省2001-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1-2009年间四川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率在逐步提高;干旱灾害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影响较大,四川省历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四川省水资源存在严重分布不均的现象,经济较为落后,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西部高原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经济较为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的东部盆地地区水资源量小,生态盈余较低,在绵阳、遂宁、内江、自贡等地出现生态赤字,水资源利用呈现不安全状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考虑四川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促进四川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省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遭受重大破坏。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四川环保系统在逆势中奋起,在困境中抗争,在风雨中前行,在危难中作为,灾后不仅没有发生重特大次生环境污染,确保了饮用水环境和核与辐射“两个安全”,而且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有效地开展了灾后科学重建工作,着力打造美好生态新家园,为今后解决灾后重建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启迪和借鉴。近日。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局长田维钊。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分析了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内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空间划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内高端科考探险旅游发展区、传统观光旅游发展区、大众休闲社区旅游发展区划分的技术路径,并提出了三类生态旅游发展区的业态发展定位及管控思路。从而为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董文茂 《环境》2005,(12):56-57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结束后,四川省提出建设“生态四川”的构想,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大力支持,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7月24日-27日,泛珠三角环保合作联系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对于前进中的四川环保事业而言,又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正>一望无际的稻田在风中翻涌出阵阵绿浪,满塘盛开的荷花摇曳生姿,丰收在望的瓜果田园香气怡人,五湖四海的游客慕“东坡”之名而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全力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之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几年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宿迁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宿迁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宿迁市即将进行“生态宿迁”建设。在揭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必要性之后,提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总体构想。通过对生态示范区工作的总结,提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主要任务: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意识和生态人居。在对“生态宿迁”建设的工作组织实施提出意见后,明确提出“生态宿迁”近期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高速公路"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罡  程胜高  余伟 《环境保护》2003,20(6):31-34
论文阐明了“生态高速公路”的内涵,提出了建设“生态高速公路”的原则,并探索在不同阶段建设“生态高速公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15,43(3)
当前,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生态保育严重滞后,亟需确立“生态立国”战略,全面推进生态保育的主流化.为此,建议在“两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增列建设“生态健康型”社会的内容;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上增设“改善生态”的基本国策;在法制保障上制订“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生态保育法”和“湿地保护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法律体系的生态化;在监管体制上组建“生态建设部”,革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国内信息     
四川省颁布《环境污染治理证书管理办法》四川省环保局根据《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颁发了《四川省环境污染治理证书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凡在四川省境内对外承接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均接受资质审查,根据申请单位的不同情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四川省环保局颁发“四川省环境污染治理证书”或“四川省环境污染临时治理证书”。按申请单位考核得分,又将治理证书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持证者将按等级的不同,承担不同规模的污染治理工程。同时还规定了治理证书的申办程序及其他管理办法,并相应制定了等级评分标准。该《办法》的颁发和执行,受到了各地环保局和治理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制度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初步构建形成了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实践不断深化,作用日益凸显,生态补偿逐渐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推进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现状,提出“十四五”时期健全生态空间补偿、强化分类补偿以及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等生态补偿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及改革路线图。  相似文献   

18.
卓嘎 《环境工作通讯》2010,(11):F0003-F0003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更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林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原始森林、峡谷冰川、河流湖泊构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维护全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在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四川省金沙江支流硕曲河为案例,提出了该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的框架构想与思路,对四川甘孜州流域水电开发生态补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瑞 《环境保护》2006,(7):32-41
编者按 2005年上半年,四川省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四川"的宏伟目标,要通过20年的时间,把四川省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经济强省.四川正在朝着由传统增长模式到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方向迈进,利用"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土壤,培育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珍视资本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建设生态四川,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