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正>生态环境执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对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要建立环保严惩重罚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陕西省渭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需水量往往被国民经济需水量挤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不仅已成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要求,而且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一环。论文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目标,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定义,提出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外部优先级”和“内部优先级”思想,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界定范围。在此基础上,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流域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成果,丰富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理论研究,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宋瑞涛 《环境工程》2022,40(3):240-241
<正>针对于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问题,部分教育学者提出对现有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进行课程优化,以综合提升生态环境的教学效率与教育水平,而将音乐教学与生态环境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便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因此,分析当下阶段生态环境教育模式、探索音乐教学与生态环境教育融合的新途径,并探索基于音乐教学的生态环境教育的优势与意义已经成为当下阶段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12月18日,第一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大会在京举行,旨在通过总结40年来国内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展,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战略,开拓面向全球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刘华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办。大会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加快推动实现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大会强调,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监测技术队伍要围绕优化监测网络设置技术、统一监测技术方法、强化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威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的指导督促下,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把党建与生态环境业务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深度融合,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党建方面,2019年10月,威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在全市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发言;同年12月,威海市生态环境局直属机关党委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市级  相似文献   

6.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政府主导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实施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调动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成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与质量的必然路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施,应当走法治之路,以生态环境法治观念的推广、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及环境治理参与法律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西藏阿里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文对西藏阿里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该地区“气温升高、降雨减少、草场退化、植被消失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规划了①狮泉河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治沙工程建设;②自然保护区建设;③利用生物工程,科学灭鼠,保护与延长食物链工程建设;④建立草地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⑤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⑥以薪炭林、用材林为主的多功能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⑦农田生态建设;⑧矿业开采和畜产品加工污染的治理工程等建设项目。提出了如下对策与措施:①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②开展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工作;③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④增大科技投入,发展绿色产业,保证环境安全;⑤节约薪柴,推行林、草业承包制,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环境补偿理论建构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开胜  陈利根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2):2048-2056
生态环境补偿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资源稀缺-生态地租-生态环境补偿"为逻辑主线,通过阐述生态地租Ⅰ和生态地租Ⅱ的形成过程,并以生态地租分配为依据,相应地将生态环境补偿分为反映生态资源消耗的生态环境补偿Ⅰ和反映生产效率改善的生态环境补偿Ⅱ两部分,从而构建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环境补偿理论框架,提出生态环境补偿的新思路。结合生态足迹数据及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中国1997-2007年每年经济生产中应支付的生态环境补偿Ⅰ的总额由2 781×108元增加到9 900×108元,生态环境补偿Ⅱ的总额由26 318×108元增加到68 262×108元。今后,我国只有支付足额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用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激励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者,才能确保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现生态环境补偿Ⅰ和生态环境补偿Ⅱ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巧婧  王莉红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4214-4222
为了探索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杭州市2003—201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状况和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耦合协调度受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α/β)的影响很小,受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类型由"基本不协调-城市化滞后"发展到"高度协调-城市化滞后",再发展到"高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生态环境滞后的问题凸显.因此,在研究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遥感技术是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健全“天”“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意义重大。为此,本刊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高吉喜,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现状,对标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彭斌  陈超 《环境保护》2023,(22):78-79
<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深挖生态环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既可以拓展学生生态环境专业知识的学习范围,又利于以生态环境专业优势促进德育渗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态环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由周天舒著,于202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保障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费过度、生态关系模糊,对此,要以环境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生态保护红线调控发展规模;以机制政策创新协调区域关系。明确环境功能区定位,建立以环境功能分区为引导的三省市空间用途管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以生态环境资源红线为约束的最严格保护制度;创新生态环境联动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罗丽  赵新 《环境保护》2023,(8):42-45
生态环保法律制度体系协同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得以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区别于“权力+干预”的权威型模式以及“主导+单向”的激励型模式,以“领导+主导+参与”为主要导向的生态环境合作型治理模式已成为制度协同运行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环节;由“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构成的协同性生态环境责任制度保障机制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协同存在的制度体系目标与制度体系效能客观相悖、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主体职能重叠与信息缺位、责任保障机制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等不足,提出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协同创新的路径:注重用最严格的法律规范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科学明确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在制度协同运行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参与机制,逐步实现智慧型治理模式;合理衔接生态环境公法与私法责任制度,实行终身追究制,有效回应适度法典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与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与各行各业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北京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如此,尤其是如何与首都建设总方针保持协调一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北京市从环境保护角度,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可以把环境分为三大圈:第一圈主要是750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环境圈;第二圈主要是农业生态环境圈;第三圈是以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环境圈。一、城市生态环境圈  相似文献   

15.
卢为民 《环境保护》2014,(23):42-44
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中村改造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上海为例,城中村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房屋建筑质量差、建筑密度高;区位条件优越但土地利用效率低;绿化率低、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等生态环境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城中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文章以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例,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中的应用,并论述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优劣性。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而言不仅可以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而且还可以用于综合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依据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构建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结构模式,并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表征值;运用变异系数耦合模型、热点分析工具及协同进化模型探查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度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1)皖江城市带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其年均增长率较高。皖南池州、黄山、宣城及皖西六安生态环境水平增长速度较快。城镇化水平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热点区域集中在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2)皖北及皖中部分城市耦合发展度较低;而皖江城市带耦合发展度较高。各市耦合发展度逐年递增速度滁州、池州最快;皖北城市普遍较低。合肥、马鞍山、铜陵一直保持显著热点区域。皖江城市带均达到较高等级;其他城市目前均已进入中等等级。(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增殖系数整体以正值为主,表征各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阶段。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竞合关系主体关系矩阵以双赢为主,表明二者协同共进特征确切。  相似文献   

18.
<正>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对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同。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开展区域分区差别化的环境管理,是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区域性生态环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以生态环境监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共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入手,指出应全面理解和领会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决策部署,提出深入理解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监测的关系、以中央生态环境监测决策部署为指引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丁霖  余文梦  竺效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6):1519-1526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助于生态环境损害的价值化评价与损害产生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损害修复与赔偿的重要依据. 然而,现有法律与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机制. 为厘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的驱动因素,以完善启动机制,在梳理现行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分析949个环境民事司法案例数据,探讨启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驱动因素,继而对启动机制的完善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启动主体较广泛,原告方主体类型、被告方主体类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审理法院级别等因素对损害鉴定评估启动具有显著影响;国家公权机关启动的鉴定结果认可度高于社会组织和私人主体,诉前鉴定的诉讼成本较低. 基于此,提出通过明确诉前以生态环境行政机关启动为主、诉中由法院决定是否启动的顺位规则,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