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公益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旅游,红色旅游面临转型升级的同时,红色景区有必要考虑将公益旅游注入红色旅游范围内,开发新的产品类型,从而增进红色景区的持久吸引力。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关于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井冈山区域公益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探索了公益旅游产品的"政府+"、"高校+"、"旅游社+"、"非营利组织+"等开发模式。通过调研井冈山区域存在的社会发展问题,了解其公益项目需求,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特色,提出可开发关爱儿童类、扶贫脱困类、环境保护类、文化传承类、项目研究类等专项公益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2.
周常春  高晶 《环境保护》2012,(Z1):34-37
低碳经济作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发展方式正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推崇,低碳旅游则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而低碳旅游示范区的建立又是推行低碳旅游的一种思路,涉及规划和开发、旅游企业经营、低碳旅游倡导以及景区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的定量评价模型,结合盘山风景区环境特征,分析了盘山风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以及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和旅游设施环境容量是盘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景区开发管理部门应适当增加山体游览线路的长度,适当增加文化、娱乐设施,以充分开发景区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内的5A和4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总体分异指数(GDI)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方法,从省级、城市群、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对2001—2019年中国高等级旅游景区资源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4A级景区主导了中国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与增长率的变化趋势,2015年之后增长速度进入相对平缓状态;(2)时序上,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各省份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较少,但增长率较高,而西部省份则均相对较高,东部省份则是数量最多但增长率最低,到2017年西部超过东部,数量最多;城市规模与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呈正比,与增长率呈反比;(3)空间上,中国高等级旅游景区分布密集程度逐年升高,呈现出主要依托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城市群集聚分布的特征,且空间热点、次热点地区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两点集聚—多极多区—集群集聚”的空间演化格局;(4)GDI指数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而增大,空间尺度越小,高等级旅游景区资源的差异越大;(5)中国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主要受社会、经济、资源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人口规模、旅游经济、人文资源是共同的最为关键的因子。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中国景区资源空间布局以及旅游业高质量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杭州临安旅游局最近推出了"临安好空气罐头",将200毫升空气装在一个玻璃瓶里,售价10元,使用方法为开瓶即闻。据临安旅游局市场开发部门的人士介绍,这种"空气罐头"主要在临安天目山、太湖源等污染少、空气质量高的景区采集而成。叫卖"空气罐头",意在通过这种创意新颖的方式为旅游景区营造良好的生态品牌效应,让更多的人来临安旅游,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6.
旅游景区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的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必须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环境信息披露的借鉴作用,注重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结合景区自身的环境特点,加强经营管理和资金的引进,提出旅游景区实施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宜都市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在以王家畈乡为主体的面积约200km^2的岩溶地貌区域内.有天街、响水洞瀑布、古婆树、石塔、松乐山森林公园、石林生态、峡谷、天坑、溶洞、大岩屋、富硫泉水、陡崖、石巷、石林、古生物化石出露地等十五类以地质遗迹为主体的旅游景观。园区内55个自然景点组成了柳河景区、绿竹溪景区、毛湖淌景区、石羊河景区、大岩屋景区、潘家湾景区、仙女洞景区、老屋棚景区、松乐山景区、石塔景区、帽子尖景区等11个景区。宜都奥陶纪地质公园是以出露地层奥陶系地层为主体的岩溶地貌区域。建议在开发这些地质、地貌资源时.坚持以保护地质遗迹景观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它地质灾害.确保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佳  滕金凌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7):1760-1776
在我国大力推进文明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和培育红色旅游景区游客的文明旅游行为,对于推动新时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规范激活理论、敬畏原型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统筹考虑红色精神弘扬和红色文化传承功能,构建纳入敬畏感和自豪感情感因素的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理论分析框架,选择我国红色旅游代表性景区台儿庄古城、岳麓山、陆军讲武堂旧址等作为案例调研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促进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关键因素、作用机制及其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情景中,后果意识、责任归属、道德规范与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之间的假设关系得到了验证。(2)敬畏感通过道德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游客体验到的敬畏感越多,则感受到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道德责任越多,且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自豪感对道德规范和文明旅游行为意向没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在红色旅游景区体验到的自豪感未能在促进游客文明道德责任提升和实施文明旅游行为中发挥作用。(3)景区知名度负向调节道德规范与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正向关系,景区知名度较高时,道德规范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较小。因此,应增强游客对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后果认知,提升游客负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营造红色旅游的庄严氛围,激发游客的敬畏感,高度重视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的文明示范和引领,以期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程胜高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7):1251-1252
<正>旅游景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宏观战略决策,协调旅游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制度保障。面对国内外迅速发展的旅游景区,如何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促进旅游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海南大学符国基教授撰写并由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的《旅游景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书,及时回应了上述重大的社会需求。全书约53万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不少人眼里,风景名胜区只是专供人们观赏、玩耍的场所。既然是专供人们观赏、玩耍的场所,那么就干脆让它名副其实。于是乎,无序而无度的"旅游开发"成为主旋律,此时的风景名胜区与一般的旅游景区已没有区别,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在摧残着景区:泰山岱顶月观峰索道站的建造让  相似文献   

11.
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各分量旅游环境承栽力进行测算,得出:景区的限制因子为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的适宜承载力为8000人次/日,极限承载力为9600人次/日;武夷山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旺季超载,旺季高峰日严重超载,旅游淡季适载;景区各景点承载力利用水平不同,游客多聚集在九曲溪、天游-云窝景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提出时空分流、加大对外的宣传、新增游览线路等调控措施解决景区超载和弱载问题.为武奏山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南百草原环境教育基地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生态休闲观光景区之一,地处竹乡浙江省安吉县境内,总面积5600亩,已投资6亿多元,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获得全国创业带动性优秀企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园区)等众多荣誉.经过多年的发展,景区已形成了集休闲运动、生态观光、教育培训、农业开发、商品贸易等多产业的经营格局.  相似文献   

13.
对江西灵谷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将其旅游资源划分为火山地貌、丹霞地貌、水系生态和民俗文化景观4大类型。火山地貌以发育白垩纪火山岩和火山构造为特征,丹霞地貌主要包括峰丛、崖壁和槽穴等。火山地貌、丹霞地貌、纵横交错的水系及厚重的民俗文化均指示灵谷峰具备发展地学旅游资源的潜力。此外,对灵谷峰景区进行SWOT分析,提出"四区十景"的总体思路,其中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地学博物馆等地质科普设施是重要举措,将灵谷峰景区及周边待开发的资源区作为整体进行科学规划,有利于地学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  相似文献   

14.
选择典型的海岛型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旅游容量体系,定量研究了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功能设施容量、空间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分别为10 400、7 200、8 910和17 000人次/日。功能设施容量和空间环境容量成为制约景区接待规模的限制因子。提出新建和改建基础服务设施、建立淡旺季两套管理措施、新建景点和扩建游步道等措施,来提高蜈支洲岛景区的整体环境容量并缓解旅游旺季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循环型旅游景区规划研究——以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循环型旅游的内涵入手,结合中山陵园风景区旅游业的现状、特色和优势等,提出景区循环型旅游建设的目标及主要发展模式,并在此指导下就其环境功能分区、环境容量、生活垃圾、生态厕所、水环境、大气环境、周边环境等7个方面进行初步规划,最后提出了保障措施与建议,促使景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旅游景区厕所粪污生态化处理技术是解决旅游景区环境污染、改善游客游览体验及防治疾病传播的重要基础,但受旅游景区地理位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游客的环保意识等条件的影响,国内各旅游景区粪尿收集及生态化处理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针对当前旅游景区厕所粪污的收集和处理问题,综述了旅游景区厕所粪污收集转运方式与处理技术,分析了技术特点、工程应用效果及技术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5A级景区最大承载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区域旅游资源的供给能力。通过对不同省市、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数理统计与空间展布,分析我国5A级景区最大承载量的省域空间差异和类型空间差异规律。结果表明:我国5A级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特征与人口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区域差异与类型差异可供景区规划布局和旅游者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对环境尤其是旅游景区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节假日、小长假、黄金周景区总是超负荷运行。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无节制、无规划的资源开发与破坏频频发生,不仅对旅游资源造成了浪费,也给旅游环境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途径,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研究重点更多集中在已开发旅游区,着眼于对环境的恢复和治理,而对“待开发区域”关注较少。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在旅游规划和建设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有序建设,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理念相结合,进而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9.
以高平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客源市场定位为指导,以晋城市和高平市旅游风景区近年来的客源市场统计资料及数据为依据,结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抽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分析旅游者多方面结构与特征,以及开化寺旅游景区未来旅游市场的机遇和条件,确立景区旅游市场开发定位,预测近年来的旅游市场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20.
解决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测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容量及合理进行景区内游客时空分流是解决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关键。本文首先利用数学模型测算出国家风景名胜区安徽天柱山的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然后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了天柱山游客流的智能化空间管理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