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已于2000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2000年8月31日予以发布,并自2000年9月1日起执行。原《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试行)》同时废止。  本刊摘登2000年修订目录中的有关环保及环保产业的目录,供读者参阅。  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特颁布《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确定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的原则是: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较大…  相似文献   

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于2002年5月8日发布2002年第23号公告,公布《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二批)。公告全文如下:为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快环保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现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二批)予以公布。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国经贸资源犤2000犦159号)继续执行,其有关规定和鼓励政策适用于本批目录。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保产业》2007,(9):10-2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引导环保产业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7年7月5日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7年度)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7年度)。2006年发布的《国家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第一批)同时废止。《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7年度)所列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方法上具有创新性,技术指标具有先进性,均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工艺,并已基本达到实际工程应用水平。今后,国家鼓励各地对名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程示范和推广。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安排的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项目应当符合该名录的要求。《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7年度)所列的技术为经工程实践证明了的成熟技术,国家鼓励企业污染防治优先采用目录所列的技术。《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7年度)已刊登在本刊第8期。现将《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7年度)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08]80号)精神,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2009年度)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9年度),并于2009年12月11日发布。2008年发布的《国家先进污染治理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同时废止。《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所列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方法上具有创新性,技术指标具有先进性,均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工艺,并已基本达到实际工程应用水平。鼓励各地对名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程示范和推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安排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项目应当符合本名录的要求。《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所列的技术是经工程实践证明了的成熟技术,国家鼓励企业优先采用目录所列的污染防治技术。现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2009年度)刊登如下,《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9年度)将刊登在本刊2010年第2期。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08]80号)精神,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部委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编制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2009年度)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9年度),并于2009年12月11日发布。2008年发布的《国家先进污染治理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同时废止。《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所列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技术指标具有先进性,均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工艺,并已基本达到实际工程应用水平。鼓励各地对名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程示范和推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安排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项目应当符合本名录的要求。《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所列的技术是经工程实践证明了的成熟技术,国家鼓励企业优先采用目录所列的污染防治技术。现将《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9年度)刊登如下,《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2009年度)已刊登于本刊2010年第1期。  相似文献   

6.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于2002年5月8日发布2002年第23号公告,公布<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二批).公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于2000年2月23日,以国经贸资源〔2000〕159号文发布关于《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全文如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委管国家工业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为此,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制订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加快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2010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以下简称《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以下简称《鼓励目录》),并于2010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发布的《国家先进污染治理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同时废止。《示范名录》所列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方法上具有创新性,技术指标具有先进性,已基本达到实际工程应用水平。《鼓励目录》所列的技术是已经工程实践证明的成熟技术。国家鼓励对《示范名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程示范和推广,对《鼓励目录》中的污染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现将2010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59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引导环保产业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7年7月5日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7年度)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7年度)。2006年发布的《国家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第一批)同时废止。《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7年度)所列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方法上具有创新性,技术指标具有先进性,均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工艺,并已基本迟到实际工程应用水平。今后,国家鼓励各地对名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程示范和推广。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安排的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项目应当符合该名录的要求。《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7年度)所列的技术为经工程实践证明了的成熟技术,国家鼓励企业污染防治优先采用目录所列的技术。现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7年度)刊登如下,《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7年度)见本刊第九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08]80号)精神,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8年度)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8年度),并于2008年9月26日发布。2007年发布的《国家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11.
Laborator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have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duced iron (Fe(II)) in reductive transformations of first-row transition metal species. However, interactions of Fe(II) and copper (Cu) are not clear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duction of Cu(II) by Fe(II) in stirred-batch experiments at pH 5.2 and 5.5 as influenced by chloride (Cl-) concentration (0.002-0.1 M), initial metal concentration (0.1-9.1 mM), and reaction time (1-60 min)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Reduction of Cu(II) to Cu(I) by dissolved Fe(II) was rapid under al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products explain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redox re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low [Cl-] and high initial metal concentration, >40% of total Cu and Fe were removed from solution after 1 min, which accompanied formation of a brownish-red precipitate.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s of the precipitate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cuprite (Cu2O), a Cu(I) mineral, based on d-spacings located at 0.248, 0.215, 0.151, and 0.129 n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corroborated XRD data for the presence of Cu2O, with features located at 518, 625, and 698 cm(-1). Increasing [Cl-] stabilized the dissolved Cu(I) product against Cu2O precipitation and resulted in more Fe precipitated from solution (relative to Cu) that appears to be present as poorly crystalline lepidocrocite (gamma-FeOOH). This process may be important in anoxic soil environments, where dissolved Fe(II) levels can accumulate.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法规制定程序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15(3):52-5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5号《环境保护法规制定程序办法》已经2005年4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1990年3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局法规性文件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二○○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主题词: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程序,保证立法质量,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部门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部门规章备案条例》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保护法规”,是指…  相似文献   

13.
14.
Uranium is a pollutant of concern to both human and ecosystem health. Uranium's redox state often dictates whether it will reside in the aqueous or solid phase and thus plays an integral role in the mobility of uranium within the environment. In anaerobic environments, the more oxidized and mobile form of uranium (UO2(2+) and associated species) may be reduc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microorganisms to U(IV) with subsequent precipitation of UO. However, various factors within soils and sediments, such as U(VI) specia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competitive electron acceptors, may limit biological reduction of U(VI). Here we examine simultaneous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Fe(III) and U(VI) in batch systems containing dissolved uranyl acetate and ferrihydrite-coated sand. Varying amounts of calcium were added to induce changes in aqueous U(VI) speciation. The amount of uranium removed from solution during 100 h of incubation with S. putrefaciens was 77% in absence of Ca or ferrihydrite, but only 24% (with ferrihydrite) and 14% (without ferrihydrite) were removed for systems with 0.8 mM Ca.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Fe(III) and U(VI) proceed through different enzyme pathways within one type of organism. We quantified the rate coefficients for simultaneous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Fe(III) and U(VI) in systems varying in Ca concecentration (0-0.8 mM). The mathematical construct, implemented with the reactive transport code MIN3P, reveals predominant factors controlling rates and extent of uranium reduction in complex geochem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The local authority version of the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LA-EMAS) can already be used as a tool for managing towards sustainability. But it can also be used in a much less ambitious 'procedural' way. This article suggests how LA-EMAS could be developed more fully into a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tool embracing social issues, a concern ov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ies, and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This raises question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run-up to the review of the EMAS regulation in 1998.  相似文献   

16.
在汽车、轨道交通和空间领域都存在温度、湿度和振动或冲击的组合环境。通过实验室内受控地在参量范围内模拟环境下暴露样品进行评估。用严酷的环境参量强化试验,通常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房地产交易(环境)审计--污染现场/土地环境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现今发达国家实施的房地产交易(环境)审计,以期推进房地产交易审计在国内实施。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