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详细介绍了从日本引进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高性能合并处理净化槽的特点、运行机理和在日本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开发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无污泥排放,无需专人管理的高效生活污水(含粪便)净化槽。该装置采用了厌氧一好氧流程来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造价略高于化粪池。试验表明:装置在污水停留时间为18h时(略低于传统化粪池),出水COD〈120mg/L,COD去除率〉90%,BOD5去除率〉95%,出水水质满足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从我国现有国情来看,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散型高浓度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相似文献   

3.
日本净化槽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进日本净化槽技术在中国浙江农村污水处理中应用,探索净化槽技术在浙江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前景。膜式净化槽污水处理系统应用先进的浸没式平板膜组件,采用MBR工艺,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氮和磷营养盐类的有效去除。正常工况条件下,监测结果表明,处理系统对COD、BOD5、氨氮、总磷和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64%、84.46%、97.94%、94.13%和93.95%。膜式净化槽系统处理出水水质好且稳定,可直接回用,适宜对水质要求较高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选用。今后在中国农村推广应用净化槽,需加强维护管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日本净化槽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闵毅梅 《污染防治技术》2003,16(4):74-75,78
日本净化槽设备是一种处理中小型分散生活污水的成功设施,文章介绍了净化槽技术及其管理系统,分析了该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缺氧/好氧工艺的不同回流比条件下,对处理效果特别是脱氮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液和污泥合并回流,当回流比从R=4到R=7时,均能获得良好的脱氮效果,TN去除率达到75.4%以上,出水TN〈10mg/L。而回流比的变化对BOD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当BOD污泥负荷从0.096kg/(kg·d)降低到0.063ks/(kg·d)时,对TN和BOD的去除率影响都很小。  相似文献   

6.
小区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小区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特征,系统地简介了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并根据小区生活污水的回用去向,阐述了小区生活污水回用技术及其典型方法及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体化工艺处理浙江某示范小康村生活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浙江某示范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分析了生活污水处理的各种常规工艺,采用先进的低运行成本的一体化工艺,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并详细介绍了一体化处理系统的组成、各个处理单元的设计参数,分析总结了设计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新型膜法SBR系列间歇充氧式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解沉淀 生物过滤 SBR生物接触氧化 沉淀过滤”这一独特的工艺路线处理生活污水。该装置利用污水提升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进行射流曝气,通过液位计代替PLC程控装置等技改措施实现自动控制,从而使装置的一次性投资、运行费用和操作维护的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因此可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场的补充,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不同浓度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毛细管膜在不同浓度的污泥条件下,处理生活污水时膜污染情况的研究,考察了膜组件水通量随污泥浓度而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操作压力为0.025MPa、膜面流速为0.8m/s和温度为30℃的条件下,污泥浓度增大,膜水通量随之下降,并与污泥浓度呈对数关系。同时,表明导致膜污染水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泥饼阻力。  相似文献   

10.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无泡供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疏水性微孔膜制成的供氧器,向水溶液或发酵液供氧时,无气泡产生,这种无泡式供氧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泡式供氧模式,具有传氧效率高,无泡沫产生和动力消耗低等优点,在膜生物反应器中用无泡式供氧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它对生活污水中CODcr、BOD5、NH3-N、SS、大肠杆菌等都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状况,介绍了三种典型的分散处理技术,并指出这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将成为未来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效集成生物反应器(HCR)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比和射流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90 min,污泥回流比为120%和射流量为2.1 m3/h的最佳运行条件下,HCR对COD、BOD5、NH3-N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2.3%、93.5%、86.3%和93.1%,出水COD、BOD5、NH3-N和SS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3.
新型高效污水处理设备——集成一体化生物转筒反应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效污水处理设备--集成一体化生物转筒反应器(IBDR)。IBDR具有微生物浓度高、活性强、生物相分级明显、耐冲击负荷、污泥沉降性能好和不产生污泥膨胀、操作简单灵活、运行成本低等显著特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处理餐饮污水和深圳某厂洗涤剂生产废水。在处理餐饮污水时,IBDR比传统的生物转盘处理效率高出20%。  相似文献   

14.
生活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后的铁盐混凝除磷试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生活污水二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铁盐对浓度在2-4mg/L范围内的总磷的混凝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盐除磷的最佳pH为7.5-8;铁盐投加量较低时,适当提高GT值可使总磷去除率增加15%-20%;在适当的混凝搅拌条件下,三阶铁盐和聚合硫酸铁对总磷的去除率均在70%以上,混凝后过滤可使出水中总磷降至0.5mg/L以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SBR式流化床船用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组成结构,对该设备进行了启动试验和污水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启动方便、反应时间短的特点。当处理周期为2h时,处理设备的出水水质完全满足《船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条件》(GB10833-89)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探讨利用粒状生物活性炭(GBAC)和固定粉状生物活性炭(IPBAC)对人工废水CODMn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GBAC和IPBAC中微生物的生长(UV254)与运行周期密切相关。GBAC和IPBAC运行初期内,炭表面的生物膜逐步形成,微生物不稳定,从而导致UV254值波动较大。随着运行周期的延长,生物膜生长逐步趋于稳定。随着炭层高度的增长,生物活性炭对CODMn的去除率也越大。GBAC与IPBAC对CODMn都有很高的去除率,但GBAC对CODMn的去除率高于IPBAC。  相似文献   

17.
自然循环污水处理系统(natural circulation system,NC)是日本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污水人工渗滤处理系统,该技术将落叶、木屑、木炭和石头等自然材料作为填料,并通过各处理单元的有效组合,使该装置内的生物净化功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江苏省宜兴市建立的示范工程显示:NC系统对污水中几个代表性水质指标有较好的去除,CODcr、BOD5、TP和NH4^ -N等指标基本去除率分别为49.51%-95.13%、50%-80%、35.60%-78.13%和71.98%-98.44%。  相似文献   

18.
CAST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的强化脱氮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不同运行条件对CAST工艺处理低C/N实际生活污水脱氮性能的影响,并对pH值和ORP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4 h运行模式下,提高原水C/N比,TN去除效果并无显著提高;对于低C/N生活污水,降低充水比有利于提高出水TN去除率,然而,充水比降至16%时,系统因低负荷运行发生污泥膨胀。在不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采用分段进水交替A/O运行模式可大幅改善系统脱氮性能,且TN去除率随着交替次数的增多而提高,交替4次平均去除率达87.23%。系统采用实时控制方式运行时,可根据有机物降解、氨氧化及反硝化时pH值和ORP曲线上是否出现拐点,来判断反应系统的曝气以及搅拌时间是否过长、适当或不足。  相似文献   

19.
生物膜法H/O系统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挂复合填料的淹没式H/O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工艺设计参数,主体设备一体化设计,建立了一座100m^3/d的小分散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并探讨了生物膜的一些特征。长时间的运行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去除COD和BOD并可脱氮;主要出水水质指标达标(GB8978-1996)排放,具有操作管理、处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费用低和可实现自动控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农村小城镇分散型的生活污水处理经验,即采用隔油沉淀、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法的处理工艺;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埋地式土壤覆盖型;最终废水出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