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解析再生水补水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以合肥市塘西河为例,采用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结合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研究再生水补水位置、水质和补水量对塘西河水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再生水补水改变了河流水动力特征、污染物负荷及其扩散降解过程,影响河流水质空间分布,且对补给点附近的河流水质影响最为显著;通过模糊模式识别分析发现,补给点越靠近上游对河流水质的改善作用越大,提高补水水质或增大补水水量均可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  相似文献   

2.
城市内河生物修复及其对底泥氮素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在城市内河底泥有机质与有机氮含量高的特殊环境下进行水体修复的可行性与修复方法进行了探讨.富含高有机氮的城市内河底泥是氮素的重要释放源,采用向水体曝气可以有效地促使总氮与NH3-N的降解,与未曝气相比,10 d后曝气条件下二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和92%;此时再以土著水生植物进行修复可以显著地提高水体修复的效果、稳定性与修复成功率,并使总氮、NH3-N维持在1 ms/L和0.5 ms/L以下.但应避免城市内河有效光辐射的减少对水体修复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复合生态滤床、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和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上海漕溪河富营养水体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在每隔7~10 d间歇性流量300~400 m3/次的污水补水进量下,通过生物治理,消除了水体富营养和黑臭现象,从每个污水补给周期开始,3~4 d后COD、NH3-N、TP除去率分别达到50%、40%和55%以上,水体清澈见底.从2005年3~5月,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先后出现枝角类、桡足类动物和鱼类.表明对于已截污的城市半封闭河道,利用浸没式复合生态滤床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增氧、河道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生物治理,可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本研究为城市半封闭河道的治理和养护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蠡湖水体透明度,无锡市拟将太湖水处理后对蠡湖进行生态补水。利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FDC)模型,通过建立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的关系,模拟不同补水工况下蠡湖悬浮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预测生态补水对蠡湖透明度的改善效果。分别对不同进水流量(7.5、15.0、22.5 m3/s)、出水点(梅梁湖泵站与曹王泾泵站)流量分配比例(1.0∶1.0、1.5∶1.0、2.0∶1.0)下的补水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同一进水流量下,分配比例为1.5∶1.0时效果最佳,此时全湖悬浮物平均浓度下降较快,在此分配比例下若达到相同透明度0.71 m,进水流量7.5、15.0、22.5 m3/s工况下分别需要补水27、13、9 d;如果在蠡湖A区(退渔还湖区)建设挡水墙,可以大幅提升补水效果,缩短补水时长,平均透明度可提高至1 m左右,研究结果为确定补水工程建设规模和运行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发展过程及现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生态城市的内涵、目标、主要特征、功能与结构从不同角度作了分析,并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趋势。以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构成要素、评价标准和度量方法为重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符合江苏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在对生态城市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两个市的生态城市现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探讨以再生水满足城市水系环境需水的方法.应用一维恒定与非恒定水质模型计算了4种补水水质方案下该区10条主要河流的环境需水量,从水量平衡角度提出全区再生水BOD5的平均值,并进一步分析了补水水质与河流环境需水量的关系.结合该区水系与污水处理系统空间位置,提出3种再生水的空间配置方法.结果表明:茅洲河和...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是城市内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与水环境密切相关。以16S rRNA基因作为原核细菌分子标记,应用PCR-DGGE、定量PCR、克隆和测序方法,分析经生态修复工程处理后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内河水体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明显提高了污染程度较低水体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Mn)的消减能力,影响着城市内河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含量,且随时间和空间不同而不同;生态修复工程显著地提高了重度污染水体细菌的含量;冗余分析(RDA)表明,水体中细菌群落组成与CODMn、TP和溶解氧(DO)等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城市半封闭河道水体生态恢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复合生态滤床、底泥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和河道生态恢复等技术,对上海漕溪河富营养水体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在每隔7~10d间歇性流量300~400m^3/次的污水补水进量下,通过生物治理,消除了水体富营养和黑臭现象,从每个污水补给周期开始,3~4d后COD、NH3-N、TP除去率分别达到50%、40%和55%以上,水体清澈见底。从2005年3~5月,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先后出现枝角类、桡足类动物和鱼类。表明对于已截污的城市半封闭河道,利用浸没式复合生态滤床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底泥生物氧化、水体增氧、河道生态恢复等措施,进行生物治理,可取得良好治理效果。本研究为城市半封闭河道的治理和养护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宜兴城市内河污染物时空分布及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宜兴主城区18个典型内河采样点,对NO-3-N、NO-2-N、p H、CODMn、NH+4-N、TN、TP、SS、BOD5、DO、挥发酚、汞、铅及石油类14个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法,系统解析了宜兴主城区内河水体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污染指数随季节变化特征较为明显,总体污染程度表现为第三季度第二季度第四季度第一季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道的污染程度从空间上可分为2类(组);对城区内河监测点全年的因子分析提取3个特征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内河河道以氮、磷污染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工水力措施是改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其建造运行费用高,因此有必要进行优化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生态城景观水体几种情景下的流场分布进行了模拟,并通过定量的方法评价得出最优的水动力运行方案,为水体运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研究表明,在补水总流量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单点补水与多点补水时水体流动性均较差,但多点补水时补水均匀性有所改善,宜与其他方法联用;4种循环流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循环流量为15万t/d时即可推动水体达到期望流速,继续增加循环流量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凤眼莲在城市重污染河道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外港河是秦淮河重要支流,长期以来遭受严重污染。2006年4月份起对外港河进行了综合生态治理。在前期清淤和截污的基础上,7月份开始引种凤眼莲。在上游排污口附近和外港河河口段分别设置的4个生态区以及河面上布设的水面载体内全面放养以凤眼莲为主的浮水植物。经过5个多月的初步治理,外港河水体透明度从40 cm以下提高到120 cm左右,COD下降了70.4%,TSS、TN和NH3-N分别下降了39.6%、49.7%和21.8%。结果证明,凤眼莲在净化严重污染的河道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引种凤眼莲治理城市重污染河道是切实可行的;此外,用PVC管设计制作的水面载体来放养浮水植物可以点缀水面环境,美化城市河道景观。  相似文献   

12.
鲢鱼放养控制北京城市河湖水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利用鲢鱼控制北京城市河湖水华的试验研究,通过不同放养密度(0、17、51和103 g/m3)的现场围隔试验,对鲢鱼放养对水体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鲢鱼放养使有鱼围隔中浮游生物量极低,从而使浮游植物基本不受浮游动物影响,而直接受鱼类影响;同时,中等密度(51 g/m3)的鲢鱼放养使水华蓝藻和微小藻的生长均得到了有效抑制,使藻类生物量最低.  相似文献   

13.
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开发城市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方法,利用人工模拟河道就河道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二次污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对其氮磷营养盐释放及河道水体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工程现场应证。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污染底泥生物修复状况对上覆水体水质产生大的影响,在底泥不加修复时,底泥污染物释放使水体COD、TP、NH3-N浓度分别达到30~35 mg/L、0.4~0.5 mg/L和3.0 mg/L,底泥修复后分别为15~20 mg/L、0.1 mg/L和2.5 mg/L;底泥G值(y)与底泥氮、磷污染物释放量(x)呈负相关关系,关系式分别为:y=0.5124x-0.1394(R2=0.9222),y=0.17772x-0.4781(R2=0.8701);结合底泥的生物修复,采用曝气增氧投加生物制剂措施对水体进行生物修复时COD、NH3-N和PO3-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3.6%、25.0%和15.7%;对古廖涌的现场治理工程表明,在未对河道底泥进行生物修复的情况下,经过氧化塘预处理河道水体增氧-水体原位强化生物修复等措施的治理,河道中、下游水体又逐渐恢复黑臭,在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后,河道污染水体水质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城市河流水质常规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我国河流水质评价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项目,水质级别评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水质定性评价、河流及水系整体水质比较、水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等作了明确界定,并介绍了在上海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恶化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始终是国内外大多数城市水源地安全和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威胁.从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风险源、水源地易损性、应急评估和预警技术及应急机制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研究进展.述评认为,应关注城市水源地的特殊易损性及突发性污染的威胁,重点研究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快速评估和预警技术及应急机制,全面开展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基础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日益恶化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始终是国内外大多数城市水源地安全和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威胁。从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风险源、水源地易损性、应急评估和预警技术及应急机制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研究进展。述评认为,应关注城市水源地的特殊易损性及突发性污染的威胁,重点研究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快速评估和预警技术及应急机制,全面开展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基础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扬州市城区内河各河段的流量关系和水质关系,建立城区内河水系优化换水数学模型,合理分配各内河的换水量,使得各内河出水口水质有所改善且相当,实现扬州市城区内河换水方案的优化.开发的开放性可视化优化换水软件,方便用户随时更新河道参数和水质参数,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换水方案.  相似文献   

18.
河流水质的动态马尔柯夫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马尔柯夫过程的原理,在水质级别评价结果的基础之上,构造水质变化的概率转移矩阵,并对转移概率赋权计算绝对进步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相对进步度的概念,用相对进步度来评价河流水质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程度.运用该方法计算了中国四大河流2005年的水质相对进步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设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设计规模、水质标准、湿地平面和堤坝设计、进水方式以及防渗结构和湿地植物等方面,介绍了用于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系统及设计方案。以西北地区某园区为例,根据天然地势设计了5级阶梯式人工湿地,确保出水水质作为景观水水源,并参与城市人工河湖系统的水循环系统的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20.
结合武汉市湖泊特点及分析湖泊污染带来的危害 ,叙述了一种以引江灌湖为主的生态恢复技术———物理生态工程 ,它包括 :引江灌湖模式 ;光合耗营养盐系统 ;鱼类除营养盐、抑藻系统 ;底栖、浮游动物控营养盐系统和面源截营养盐系统。并从理论及过去他人的研究实例中阐述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