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噪声对脑内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双波长薄层扫描色谱法探讨噪声对小白鼠脑内γ-氨基丁酸、牛磺酸、甘氨酸、谷氨酸水平的影响。小白鼠 80只随机分 8组,各组取脑,制备脑组织提取液进行测定。结果反映,90dB(A)以下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动物脑中 4 种氨基酸水平,无显著差异; 表明 90dB(A)以下噪声对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作用不大,对4种氨基酸的代谢影响较少;而经 103 dB(A)强噪声暴露后,其余 4 组动物脑内的 4种氨基酸含量均极显著减少,暴露的时间越长,这种减少越显著,即使停止暴露 ld后,也没有恢复正常,仍有减少的趋势。结果提示:强噪声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与脑内这些氨基酸水平极显著降低、氨基酸代谢严重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饮水型砷暴露对机体的毒性,系统研究了砷摄入对实验动物基础生理和多系统脏器的毒性损伤作用.选雄性ICR小鼠为受试动物,以自由饮用含砷10 mg·L-1的水溶液进行染毒,连续染毒60 d后检测发现,饮水砷暴露对小鼠一般体征和体重无显著影响,肝脏脏器系数显著降低,心脏、肺脏、肾脏和睾丸脏器系数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砷染毒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升高,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升高;肝脏、小肠、心脏、肺脏、肾脏和睾丸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并出现程度不同的组织形态结构损伤.研究结果表明,饮水砷暴露可诱发实验小鼠肝脏功能异常、生理代谢紊乱,导致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等多系统脏器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结构病变,砷暴露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存在组织器官差异性,对肝脏的损伤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三丁基锡对蓝子鱼的激素和酶指标及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静态暴露方式研究三丁基锡氯化物(TBTCl)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毒性效应.当蓝子鱼暴露于40~4000 ng·L-1 TBTCl中10d或20d后,雌鱼和雄鱼的肝体指数显著升高,鳃、肝脏、脾脏、心脏、皮肤等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上述病变随毒物暴露剂量或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加剧.与对照组相比,暴露10d后,40 ng·L-1组的血浆睾酮水平和400 ng·L-1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4000ng·L-1组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肝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极显著升高;暴露20d后,各处理组的血浆睾酮和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变化,但40、400 ng·L-1组的肝脏GST活性显著升高.结果提示,肝体指数、肝脏代谢酶活性、血浆皮质醇水平,以及有关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作为评估三丁基锡等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4.
梁刚  夏瑾  秦国华  桑楠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8):3361-3366
采用10月龄C57BL/6雌性小鼠作为实验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和PM_(2.5)染毒组两组.将染毒组小鼠采用3 mg·kg~(-1)PM_(2.5)暴露4周后,分别在最后一次暴露后1 d、1周和2周处死小鼠.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对小鼠心脏组织进行观察;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心肌肥大相关因子ANP和β-MH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mRNA水平;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GFβ1和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经PM_(2.5)暴露4周后,小鼠心肌细胞核质比显著降低,心脏组织中ANP、β-MHC、MMP2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和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停止暴露恢复1周后,小鼠心肌细胞核质比降低仍有显著差异,TGFβ1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仍显著上升,而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停止暴露恢复2周后,小鼠心肌细胞核质比、上述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表明PM_(2.5)暴露可导致小鼠可逆性心肌肥大,提示PM_(2.5)所造成的心肌肥大损伤效应是可逆的,在暴露停止后机体可以通过自我修复等过程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大弹涂肌肉、腮、脏脏、内脏(不含肝脏)以及卵巢等不同器官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并以不这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较高的肝脏和 卵巢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生态条件下,将大弹涂鱼暴露于0,0.05,0.2和0.5mg/L等不同浓度的苯并(a)芘3d,比较这两个器官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苯并(a)芘肋迫下,大弹 涂鱼肝脏和卵巢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肝脏和卵巢都是代谢苯并(a)芘的主要器官,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显著升高表明机体对苯并(a)芘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饲料暴露的方式研究了抗生素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阿部鲻鰕鯱(Mugilogobius abei)Ⅰ相、Ⅱ相代谢酶活性以及CYP1A1和P-糖蛋白(P-gp)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NFLX对阿部鲻鰕鯱肝脏Ⅰ相代谢酶APND、 ERND均表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24 h时NFLX的暴露浓度为20 μg?g-1对Ⅰ代谢酶APND和ERND的诱导达到最大值。当暴露时间达到168 h, APND和ERND均受到极显著抑制。Ⅱ相代谢酶GST和MDA在72 h受到最大诱导,经过168 h暴露后,GST活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而MDA含量在50 μg?g-1浓度组仍然维持较高水平。CYP1A1和P-gp mRNA表达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68 h达到最大。APND、 ERND、GST、 MDA、CYP1A1 mRNA和P-gp mRNA响应敏感,适合作为NFLX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关键词:诺氟沙星;阿部鲻鰕鯱;肝脏酶活;CYP1A1;P-gp  相似文献   

7.
久效磷(MCP)是一种广谱类内吸附性有机磷农药和潜在的神经毒剂,能够对非靶生物产生神经毒性作用,而行为毒性是神经毒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以运动、学习与觅食行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指标,研究了久效磷对非靶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下称线虫)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经0.5、5.0和50.0 mg/L久效磷暴露后,各暴露组线虫头部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均极显著降低,0.5 mg/L暴露组线虫向前摆动频率显著减少,5.0和50.0 mg/L暴露组线虫向前摆动频率极显著减少;5.0和50.0 mg/L暴露组线虫在NaCl存在和缺少食物条件下,对NaCl的趋向性极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50.0 mg/L暴露组线虫菌落接触率在2、4、6、8 h时均显著降低,在24 h时极显著降低;各暴露组线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受到极显著抑制. 表明久效磷能够导致线虫运动、学习与觅食行为的严重缺陷,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与久效磷对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呈正相关,与其学习行为的影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慢性噪声暴露对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噪声暴露组[持续8周85dB(A)稳态宽带噪声暴露(4h/d)].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分别给予对照饮食和高脂饮食.实验终点检测小鼠体重增长率、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附睾脂肪重量和肝脏重量、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c-Jun氨基端激酶(JNK)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噪声暴露引起对照饮食小鼠体重增长率显著降低[(23.30±2.54)%vs.(37.13±3.05)%],代谢效率[(545.20±55.06)kJ/(g·mouse)vs.(352.50±20.92)kJ/(g·mouse)]、血清IL-6水平[(44.68±9.77)pg/mL vs.(20.83±0.81)pg/mL]显著升高;噪声暴露引起高脂饮食小鼠肝脏TG[(0.54±0.07)mmol/g protein vs.(0.30±0.03)mmol/g protein]、MDA含量[(1.98±0.13)mmol/gproteinvs.(1.24±0.03...  相似文献   

9.
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研究了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脑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四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苯醚甲环唑暴露后,斑马鱼脑中CAT酶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0μg/L及更高浓度的苯醚甲环唑能够显著抑制斑马鱼脑和肝脏中GPx的活性,且对脑中GPx活性的抑制程度更强.另外,500μg/L苯醚甲环唑处理后,斑马鱼肝脏和脑中GR活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肝脏中GR活性下降,而脑中GR活性升高.上述结果表明50μg/L的苯醚甲环唑即可影响斑马鱼的抗氧化系统,其对农业水域中的鱼类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孕激素左炔诺孕酮(LNG)对鱼类脂质代谢的影响,将刚孵化的稀有鮈鲫仔鱼置于0.8和6.5ng/L LNG暴露6个月至性成熟,考察其生长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脂质和脂蛋白含量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0.8,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70dph稀有鮈鲫的体重和肥满度,且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180dph雌、雄鱼的体长或体重;(2)0.8,6.5ng/L LNG暴露导致180dph成鱼肝脏出现细胞空泡、肝细胞肿胀等损伤;(3)0.8,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180dph雌鱼肝脏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且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雌鱼血浆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但对雄鱼肝脏及血浆的脂质含量无显著影响;(4)0.8,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180dph雌鱼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n) mRNA的表达水平,且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180dph雄鱼肝脏中fasn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aca) mRNA的表达水平.由此可见,LNG长期低剂量暴露可抑制稀有鮈鲫的生长、诱导肝细胞损伤、引起肝脏和血浆脂质含量发生性别差异性变化,并影响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LNG在低浓度下可干扰稀有鮈鲫的脂质代谢,提示LNG对鱼类种群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珠江口水域12头中华白海豚体内10种微量元素(As、Ba、Cd、Co、Cr、Cu、Ni、Pb、Zn、Hg)的含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受试样品中Zn元素含量最高,Cu、Hg次之,Co、Cr、Ni含量最低;肝脏和肾脏中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其余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不尽相同.分析认为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受到一定程度的As、Hg、Cd、Pb污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典型海域主要生物体微量元素含量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量元素Fe、Mn、Zn、CM、Sr、Ba在我国典型海域主要生物类别中的概率分布特征,并与常量元素Ca、Mg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的概率分布曲线具正偏态性质,概率分布类型大多为对数正态分布或近似对数正态分布,表明对某一特定微量元素,大多数生物体中的含量都比较低,只有个别生物有不成比例的高含量。常量元素Ca与微量元素相似,表现为对数正态分布,而Mg却具正态分布特征。本文给出了我国典型海域生物体中元素含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程凯  常运华  旷雅琼  邹忠 《环境科学》2021,42(8):3644-3651
为研究城市大气重金属元素在新冠控制前、中(与春节重叠)、后的演化和来源,利用多金属在线分析仪于2020年1月1日至2月26日测定了上海市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小时浓度.利用PMF模型确定了8个来源.结果表明,大部分元素的浓度呈现"V"字型的变化趋势,主要受烟花爆竹(特征性元素有K、Cu、Ba)、Se工业、道路扬尘(Ca、Fe、Ba)和机动车(Mn、Zn、Fe、Cu)等排放源影响.但在新冠控制期间,K、Ba和Cu浓度仍较高.以Cu元素为例的特殊事件分析表明,其浓度高值在控制期前显著受到外来传输的影响,在控制期内主要来自于本地烟花爆竹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PM10中元素的浓度特征和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天津市大气PM10中元素的浓度水平和污染元素的来源,在天津市布置了7个采样点,获得了风沙季、非采暖季和采暖季19个元素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Ni、Pb、Cu、Cr是PM10中的主要超标污染元素;K、Ca、Na、Mg、Al、Si、Fe、Ti等8种元素是PM10浓度的主要贡献率元素(92%);19个元素的富集系数风沙季明显低于非采暖季;Co、Cu、Zn、Br、Pb五个元素各季和各站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0,人为源贡献大于自然源,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元素。  相似文献   

15.
隧道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元素的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比研究了隧道和大气环境中不同粒径细颗粒物 (切割粒径分别为0.03,0.06,0.108,0.17,0.26,0.40,0.65,1.0,1.6和2.5 μm) 中S,K,Ca,Ti,Mn,Fe,Zn,Pb,Al,Si,Cu和V等12种痕量元素的浓度. 结果表明:隧道中不同粒径细颗粒物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出现明显峰值,且隧道细颗粒物在0.108 μm粒径处的数浓度和在2.5 μm粒径处的质量浓度分别是大气环境对照值的15.2和40.0倍;在隧道传输过程中质量浓度增加的痕量元素有 Si,Ca,Fe,Al,Ti,Zn,Mn,Cu和V,减小的有S,Pb,Zn和K;地壳元素(Si,Ca,Fe,Al和Ti)的质量浓度总和占隧道细颗粒物中痕量元素质量浓度总和的87%,表明土壤扬尘仍是隧道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冬季PM2.5中金属元素浓度特征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解北京冬季细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浓度水平及其来源,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使用中流量PM_(2.5)采样器在北京城区开展了为期30 d的连续采样,采用滤膜称重法检测PM_(2.5)浓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PM_(2.5)中16种元素总量,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元素污染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中主要金属元素为K、Ca、Fe、Al和Mg,占16种元素总量的90.7%.与白天相比,地壳元素如Mg和Al等在夜间的浓度下降30%以上,而人为源金属元素如Cu和Pb等的浓度则上升40%以上.从优良天到重污染天气,上述16种金属元素的总浓度上升1倍,但其在PM_(2.5)中的比例却逐渐降低,说明金属元素的富集不是PM_(2.5)上升的主要原因.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Cu、Zn、As、Se、Ag和Cd等主要来自人为源的金属元素浓度上升较快,重度污染天与优良天的浓度比值范围为2.9~5.3;而Al、Mg、Ca、Mn和Fe等地壳元素浓度上升则较缓,重度污染天与优良天的浓度比值范围为1.2~1.8.北京冬季PM_(2.5)中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燃煤和生物质燃烧、交通和工业排放以及地面扬尘,贡献率分别为34.2%、25.5%和17.1%.  相似文献   

17.
为了再生水应用的安全性,通过柱状模拟试验采用再生水灌溉草坪与清水灌溉比较,研究了不同处理级别再生水灌溉对草坪植株叶片、根系金属元素累积。结果表明:与清水灌溉相比,草坪受损期再生水灌溉促进对Ca、Cu、Na的吸收,降低对K的吸收,未造成草坪叶片中金属元素的累积;5种金属元素在根部积累情况表现为:Ca>K>Mg>Na>Cu,其中Ca、Na、Cu表现为明显的根部积累,根系>叶片。  相似文献   

18.
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地球化学的方法,通过研究沉积岩或沉积物中各常量、微量元素及各种同位素特征,来示踪古沉积环境,以了解当时的沉积特征。通过Sr/Ba法、硼元素法、碳氧同位素法等地球化学指标判定海相沉积还是陆相沉积及了解古盐度信息;不同气候条件下特定元素(如P、Sr等)含量及元素比值(如Sr/Cu、Mg/Ca)可指示特定的古气候条件;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可通过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如Mo、U、V、Ni、Ce、Eu等)的分析得到较好的恢复;古水深以及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则利用了元素迁移能力的差异,通过查明不同深度带沉积的元素组合(Fe族、Mn族)、比值(Sr/Ba、Sr/Ca)及同位素(87Sr/86Sr比值)的不同加以判定。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样可以用来判定沉积物源、物源岩性和构造背景及热水沉积。  相似文献   

19.
松花江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污染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松花江沉积物常量和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从松花江采集39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As、Cd、Co、Cr、Cu、Hg、Zn、Ni、Pb、Sb、Sc、V、Mn、Ti、AI、Fe、Mg、Ca、Na、K的总量,目的是阐明松花江吉林市至哈尔滨市河段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考察元素之间的地球化学关系,探讨微量金属污染物区域基线用于定量分析沉积物微量金属元素的污染.松花江沉积物中有毒微量金属的浓度如:As、Cd、Co、Cr、Cu、Hg、Zn、Ni、Pb、V分别为2.7~11.5、0.05-1.38、4.8~14.7、15.9-78.9、2.4-75.4、0.01-1.27、21.8-403.1、6.2-35.8、12.6-124.4、22.1-108.0 mg/kg.由于人为干扰(污染).沉积物中Cd、Cu、Hg、Zn、Pb的时空分异高于常量元素.而且这些金属元素与其赋存矿物元素.如Fe、Mg、Sc之间的相关性降低了.本研究建立了沉积物中常见污染污染物As、Cd、Co、Cr、Cu、Zn、Ni、Pb、V的环境基线浓度,为定量估算松花江沉积物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松花江沉积物中微量金属污染程度低于珠江和长江,与黄河近似.  相似文献   

20.
Trace metal (Cr, Ni, Cu, Zn, Cd and Pb) exposures, distribution and bioaccum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marine organisms from Guangdong coastal regions,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selected metals were observed in marine organisms with a predomination of Cu and Zn. The metal exposure levels exhibited obvious variations between species with the decreasing order of crab>shellfish>shrimp>fish. The higher metals enrichment seen in shellfish and crab specie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ir living habits and the higher sediment background values of trace metals. Endpoint bioaccumulation factor (BAFfd)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bioaccumulation potentials of marine organisms to trace metals, of which Cu and Zn were the most accumulated elements. The exposure of trace metals in the cultured organisms was far lower than those in wild marine organisms, which is probably due to the effect of growth dilution. Comparisons with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of most trace metals declined over the last one to two decades, except Cu, that increased indistin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