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当压裂气井裂缝内的气体流动速率较大时,天然气在裂缝中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渗流阻力显著增大,气井产量明显降低。此文修正了高速非达西渗流时裂缝有效渗透率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基于支撑剂数法的压裂设计方法,得出了高速气井非达西渗流的裂缝参数设计方法,给出了裂缝参数设计的步骤。通过实例计算得出,天然气在裂缝中为高速非达西渗流时,裂缝有效渗透率大幅度减小;当压裂所用的支撑剂质量一定时,设计所得的最优裂缝缝长明显缩短,最优裂缝缝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1胜利油田气田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 1.1地质特征 中国石化胜利油气区浅层气藏属疏松砂岩气藏,气砂体厚度薄,面积小,储量少,埋藏浅,平均深度在800~1200m,压实程度低,成岩性差,地层胶结疏松;储层为透镜状,单层厚度小,一般为2.0~4.0m,平均厚度2.73m,面积小,储量少;储集层为砾岩、粗砾砂岩、细砂岩、粉细砂岩,地层砂粒度中值0.05~0.2mm之间,分选性中等;胜利油田浅气藏水敏性强,遇淡水极易膨胀和运移。  相似文献   

3.
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极其复杂,开采难度大幅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精度,满足精细注水、精细采油的目的,需要对储层开展更为精细的单一砂体(8级)及其内部构型(9级)的研究工作。此文针对小集油田枣Ⅲ油组冲积扇扇中储层的精细构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对各级次构型单元进行了表征,并应用构型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小集油田枣Ⅲ油组水淹特征以及注水见效情况,可指导油田的精细开发。  相似文献   

4.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方法,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两口页岩气井水力压裂过程中井筒套管内的携砂压裂液多相流动过程进行了全尺寸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压裂砂在惯性及压裂液的携带作用下与井筒套管发生多次碰撞磨削,冲蚀速率随着入弯角度的增大逐渐增大,在井筒造斜入弯角45度之前出现两处最大冲蚀速率危险点,并提出了优化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认识泥岩裂缝储层,利用核磁共振实验分析技术,对某油田A井的10块泥岩裂缝岩心进行分析测试,获得了核磁孔隙度、可动流体饱和度、裂缝孔隙度等物性参数;同时,利用核磁共振特征值来表征裂缝的特征.这是常规实验无法实现的,为认识泥岩裂缝储层及进行储层评价提供了全面的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了资源评价阶段的中国陆上天然气经济价值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影响制约因子,进一步探讨了影响中国陆上天然气内在经济价值的地质因素,得到以下推论:与开发投资直接相关的是储层深度和气藏的储盖层的岩性参数;对生产成本影响比较大因素是自然地理因素以及相应储层物性参数;对天然气产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储层丰度、有效厚度、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气藏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天然气富集区不同类别天然气藏的投资成本、价格因子以及经济价值判别的加权计算方法,得到了我国陆上主要天然气初级地质储量的经济判别标准,并对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不同地区具有指标意义的天然气资源区进行了初步界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井区上古生界气藏属于典型的定容岩性致密气藏,目前处于投产初期,气井产能下降快,稳定产量较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储层地质认识,寻找有利储层加密井网,确保气井稳产。通过对该区块目前的地质认识,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属性模型、有效储层模型。使模型与实际相符合,从而为下一步气藏数值模拟提供定量地质模型,也为下一步评价气藏及调整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东地区某油田主力开发层系为中高孔中低渗的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该油田储量丰富,但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基质酸化是储层增产的主要手段。酸液能否有效地溶蚀储层基质矿物、改善储层的渗流通道是决定酸化作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储层酸蚀微观特征进行研究,描述酸蚀前后储层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CT扫描等实验分析手段对储层碳酸盐岩酸蚀前后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酸蚀前后矿物形态、酸岩反应、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为该油田储层酸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威远震旦系天然气与油气生运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威远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成、同位素特征、储层包裹体的对比研究 ,我们认为该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岩 ,其天然气主要是干酪根裂解气 ,次为油的裂解气。威远震旦系气藏是喜山期形成的 ,威远的天然气无论是干酪根裂解气还是油裂解气都由北面古构造聚集的干酪根裂解气和油裂解气转移而来 ,威远构造之所以能形成工业聚集的重要原因就是威远构造的形成与北面古构造的消失的良好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0.
深部流体迁移过程机理不清造成在水力压裂开发页岩气过程中,对于压裂液或深部地层卤水是否会从深部迁移至浅层而污染地下淡水资源这一问题仍存争议。深部压裂液向上迁移至浅层含水层,必须在自下而上的驱动力作用下经由渗透性能较好的通道才会在短时间内(10 a)发生。结合我国油气沉积盆地地质与水文地质背景,从地下流体渗流机理出发,分析了页岩气沉积盆地地层渗透率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建立了压裂液向上迁移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地形驱动力和超高压驱动力是携带流体向上迁移的固有驱动力,具有持久性但极限水力梯度为1;而页岩储层上覆地层的渗透率一般小于1×10~(-16) m~2,此时压裂液向上迁移速率小于1 cm/a;水力压裂过程不会改变天然状态下页岩储层上覆地层的渗透率与向上的水力梯度,但新生裂隙若贯通压裂区和导水断层或压裂液进入废弃油气井时,其会对浅层含水层造成污染;利用所建立的压裂液向上迁移的概念模型,对我国典型油气沉积盆地压裂液向上迁移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发现,在水力压裂前后压裂液很难向上迁移并对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