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氮沉降增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是草原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氮沉降增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6年(2010—2015年)模拟氮沉降试验,以N计算,设置:N0(0 kg·hm~(-2))、N50(50kg·hm~(-2))、N100(100 kg·hm~(-2))、N150(150 kg·hm~(-2))和N300(300 kg·hm~(-2))5个处理,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测定0~10 cm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数量并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氮添加量增大,土壤微生物总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细菌PLFAs、革兰氏阴性细菌PLFAs和放线菌PLFAs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00(100 kg·hm~(-2))处理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标记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PLFA含量、G~+/G~-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总PLFAs、土壤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PLFAs、革兰氏阴性菌PLFAs、放线菌PLFAs和饱和脂肪酸PLFAs含量均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研究表明,连续6年氮添加改变了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p H值和土壤速效磷含量是驱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温度变化后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变化情况,利用野外模拟增温小室(OTC)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15 cm和15—30 cm土层进行增温,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成对的通用引物gITS-7F和4R对土壤真菌2区进行测序,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真菌多样性对温度的响应,同时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地上植被指标以及环境三参数对土壤真菌的影响。研究表明,(1)真菌群落稀释性曲线发现物种的丰富度(observedspecies):Ma (0—15 cm不增温)Mb (15—30 cm不增温)Fb (15—30 cm增温)Fa (0—15 cm对照)。(2)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MbFbMaFa,而Chao1指数呈现MbFaMaFb。说明相较于对照,增温会使真菌群落多样性有所降低。(3)通过测序分析,土壤中真菌检测出数量较多的门,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 47.4%—66.6%)、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7.0%—14.8%)、接合菌门(Zygomycota 3.4%—17.2%)等,但依然有6.7%—38.7%无法鉴定到门的物种。(4)pH、微生物氮与真菌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1 8,r=0.231 8。总之,研究发现增温使土壤真菌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降低,优势菌种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土壤pH和土壤微生物氮是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全球变暖生态系统的变化方向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方法概述及实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对促进菌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掘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方法是实现和推进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简要回顾AM真菌的研究方法发展历程,介绍基于孢子形态鉴定的形态学方法和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454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测原理和分析步骤.然后,结合本实验室利用孢子计数与鉴定、定量PCR与PCR-DGGE以及454高通量基因测序等3套检测手段解析长期不同施肥影响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案例,比较分析不同方法所得AM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研究结果.综合来看,不同方法既有相互印证和互为补充的效果,又有不尽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最后,着重就AM真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升级及与生物标记物方法、同位素标记技术等的联用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模拟氮沉降对高寒草甸土壤纤毛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气氮沉降对高寒草甸土壤纤毛虫群落产生的影响,补充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内容及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甘南玛曲县高寒草甸进行人工模拟氮沉降,设置对照组(CK,不施氮肥)、低氮处理组(T_5,5 g·m~(-2)·a~(-1))、中氮处理组(T_(10),10 g·m~(-2)·a~(-1))和高氮处理组(T_(20),20 g·m~(-2)·a~(-1)),分别采用活体观察法和"3级10倍环式稀释法"对纤毛虫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探讨4个梯度处理组土壤纤毛虫群落的差异,同时测定相关土壤环境因子:含水量、土温、p H和速效氮。结果表明,共鉴定到土壤纤毛虫121种,隶属于9纲16目28科46属。随氮沉降量增大,各处理组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趋于简单化,优势种由高等的腹毛类纤毛虫演替为适应性极强的肾形类纤毛虫,高氮处理对纤毛虫群落组成具有消极影响。纤毛虫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随氮沉降量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各处理组表现为CKT_5T_(10)T_(20);氮沉降处理对纤毛虫密度的影响表现为CKT_(20)T_5T_(10),其中T_(10)纤毛虫密度最大,这表明氮添加对纤毛虫密度的影响具有阈值效应。各土壤环境因子中,氮处理对土壤p H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氮沉降量越高,土壤pH越低。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与pH为影响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综上,在甘肃甘南高寒草甸人工模拟氮沉降后,高氮处理不利于纤毛虫的生长和繁殖,为维持稳定良好的生态系统功能,推荐5~10 g·m~(-2)·a~(-1)氮肥施用量作为高寒草甸最佳施肥水平参考值。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蛾类组成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长白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的红松阔叶林内蛾类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了蛾类科属组成与林分不同恢复阶段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07年调查蛾类23科,410种,共计6520头.红松阔叶林Ⅱ(MF)内物种多度以及Fisher'a和eH最高,4个林分内蛾类种-多度关系均趋于对数级数分布,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单因素ANOVA分析表明,苔蛾科(Lithosiidae)、夜蛾科(Noctuidae)、螟蛾科(Pyralidae)、灯蛾科(Arctiidae)和卷蛾科(Tortricidae)蛾类物种数与林分干扰恢复程度显著相关,尺蛾科(Geometridae)、刺蛾科(Limacodidae)、天蛾科(Sphingidae)、舟蛾科(Notodontidae)蛾类头数与林分恢复阶段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年限茶园根际土壤真菌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别,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5年、10年、25年和40年茶园根际土壤真菌的菌落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和组间差异性.结果显示,随着茶园年限增大,根际土壤pH值显著性降低;而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其中25年茶园最高.不同年限茶园根际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β多样性则5年与10年茶园相近,而25年和40年茶园相似. 5年和40年茶园土壤中的优势菌目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粪壳菌目占5年茶园总菌群的20.93%,糙孢孔目占40年茶园总菌群的14.97%.此外,不同年限茶园根际土壤中差异性显著的菌种主要分布在粪壳菌纲和银耳菌纲.本研究表明,不同年限茶园根际土壤真菌物种组成丰富、结构差异明显;随着茶园年限的增加,茶树根际土壤肥力增加和真菌群落数量增加,有利于茶树生长代谢的真菌种群增多.  相似文献   

7.
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薛璟花  莫江明  李炯  王晖 《生态环境》2005,14(5):777-782
综述了国外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现状,主要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功能等方面对氮沉降的响应进行了综述,并从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模式及碳分配状况,pH值的变化方面初步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对过量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过量氮沉降会给土壤微生物在以下几个方面带来负影响:首先,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表现为土壤真菌细菌相关丰富度发生改变,真菌生物量的减少,真菌/细菌生物量比率的减少,土壤微生物量的减少,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其次,改变微生物功能,表现为减少土壤呼吸率,土壤酶活性的降低,改变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模式等等。此外,文章还指出出未来该方面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丛枝菌根真菌对内蒙古草原大针茅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伟琦 《生态环境》2010,19(2):344-349
使用真菌抑制剂在内蒙古草原开展原位试验,人为创造菌根受抑制和正常两种环境,通过分析菌根侵染率,测定大针茅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等结构指标,分析丛枝菌根真菌对群落结构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处理群落的菌根侵染率不同,苯菌灵有效地降低了植株的菌根侵染率。丛枝菌根真菌短期内未能对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产生影响,未能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净初级生产力。但丛枝菌根真菌的存在,会对植物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的地上部生物量实现再分配,降低了优势种垄断资源的能力,使群落内物种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趋于均匀,有利于保护关键种,有利于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因此,研究结论为内蒙古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 fungi,AMF)孢子形态学鉴定,研究了藏北高寒草原主要建群植物菌根围细菌数量对AMF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菌数量1.02×106~2.96×106、3.01×106~6.06×106个/g范围内,Glomus、Acaulospora均为优势属,Scutellospora则均为最常见属;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和种的丰度(SN、SR)均呈Glomus>Acaulospora>Scutellospora属的趋势.2)细菌数量较低时(<3.0×106个/g),AMF各属孢子密度、种的丰度(SR)相对较高,Shannon-Weiner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亦较高,分别达1.774和0.127.3)不同细菌数量条件下,孢子密度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均呈微弱下降,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丛枝丰度则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细菌数量>3.0×106个/g时,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随细菌数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尤为明显.4)不同细菌数量条件下,AMF种的构成呈共有种、共有优势种较多(Glomus属均占绝对比重),特有种、稀有种较少,以及不同优势种孢子密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差异均较悬殊的分布特征.图6表3参25  相似文献   

10.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的焦点问题之一,为研究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在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人工模拟氮沉降,设置对照(N0,0 kg·hm~(-2)·a~(-1))、低氮(N1,50 kg·hm~(-2)·a~(-1))、中氮(N2,100 kg·hm~(-2)·a~(-1))和高氮(N3,150 kg·hm~(-2)·a~(-1)),采用Li-6400分析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同时测定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探讨氮沉降的背景下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的关系。结果表明,(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土壤呼吸速率均为1月最低,8月最高。(2)常绿阔叶林土壤总呼吸存在明显的季节格局,总体呈单峰型,其峰值均出现在8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生长季,氮沉降对土壤总呼吸均无显著影响(P0.05)。(3)常绿阔叶林土壤总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其响应具体表现在,低高氮(N1,N3)处理和中氮(N2)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分别提高和降低了土壤呼吸Q_(10)。N0、N1、N2、N3处理下土壤总呼吸的Q_(10)分别为1.52、1.57、1.44、1.56;土壤呼吸速率与0~5 cm和5~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用二次曲线拟合的效果最好,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156~0.354和0.239~0.387,明显低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关系方程的R~2值,这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由此可知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远小于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4)N0、N1、N2和N3处理的土壤总呼吸年碳排放量分别为5.67、5.98、6.22和4.22 t·hm~(-2)·a~(-1),低氮和中氮处理的排放比对照高出5.46%和9.70%,低氮促进了土壤呼吸年通量,而高氮抑制了土壤呼吸年通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沉降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年通量有显著影响,其中N2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年通量影响最大(P0.05)。  相似文献   

11.
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是近来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为“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针阔叶混交林(以下简称为“混交林”)和增城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幼林等4种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模拟大气氮沉降的方法,设置3种模拟氮沉降量,即N0(对照,N:0 g·m-2·a-1)、N5(N:5 g·m-2·a-1)、N10(N:10 g·m-2·a-1),在模拟氮沉降时间分别为42个月(阔叶林)、31个月(马尾松林)、50个月(混交林)、20个月(人工幼林)后,采集0~20 cm土层的林地土壤,分析土壤的化学性质,探讨不同氮沉降量对不同林型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氮沉降对鼎湖山阔叶林、马尾松林、混交林土壤pH值的影响基本一致,均使pH值下降。其中,当氮沉降量达到N10时,阔叶林土壤pH值降为3.97,与对照相比下降了0.11 pH单位,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而人工幼林土壤pH值未随着氮沉降量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变化。(2)模拟氮沉降在近2年至4年的时间内,对阔叶林、混交林、人工幼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均不明显,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没有明显变化,但模拟氮沉降导致了马尾松林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明显下降,从95.12 mg·kg-1降至84.39 mg·kg-1,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3)模拟氮沉降对鼎湖山阔叶林、马尾松林、混交林等3种林型土壤盐基饱和度、盐基离子Ca2+、Mg2+、K+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而对这3种林型土壤交换性Na+含量的影响则较明显且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即氮沉降的增加导致了土壤交换性Na+含量明显下降。在N10处理下,与对照相比,这3种林型的土壤交换性Na+含量分别下降了40.0%、68.4%、50.0%,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氮沉降对人工幼林土壤盐基离子含量无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出结论:在近2年至4年的时间内,氮沉降的增加能引起鼎湖山3种林型土壤尤其是阔叶林土壤加速酸化,引起交换性Na+明显淋失,以及马尾松林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明显下降;但氮沉降的增加对木荷人工幼林土壤化学性质暂无明显的影响。后者可能与该林型模拟氮沉降时间较短、林龄较轻而处于快速生长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针叶养分含量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世界许多地区的大气氮沉降出现明显的增加,对森林植物和土壤产生明显影响.在福建沙县,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针叶养分含量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O (N,0kg hm-2 a-1,对照)、N1(N,60 kg hm-2a-1)、N2(N,120 kg hm-2a-1)和N3(N,240 kg hm-2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3a监测发现,相对于NO处理,N1、N2和N3处理分别使杉木针叶平均N含量增加18.25%、11.68%和13.14%,而C/N比值分别下降15.07%、9.96%和12.01%.尽管养分含量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氮沉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针叶中的P、K、Ca、Mg含量,致使N/P、N/K、N/Ca、N/Mg比值上升,影响了针叶的养分平衡.图2表1参33  相似文献   

13.
氮沉降是当今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氮沉降的响应.实验设4组处理(CK、T1、T2、T3),所施氮肥为NH4NO3,在室内培养实验中,4组处理的浓度分别为0、0.08、0.16、0.24mol/L.大田实验中,4组处理的氮施入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a-1.结果表明:过量氮沉降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种子的发芽速度和发芽率;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速度,降低了植株的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并减小了根冠比;随着氮施入量的增加幼苗的蒸腾速率逐渐降低,但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模拟氮沉降对苗圃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人工喷施氮H4NO3建立了一个模拟氮沉降增加梯度系列,在近18个月的试验处理期间,研究了2003年7月、10月和2004年2月、5月这几个不同季度苗圃试验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实验分为5个处理组:对照、低氮、中氮、高氮和倍高氮,分别接受0、5、10、15、30g/(m2·a)的氮沉降量。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总体上随氮处理的加强而持续显著地增长,土壤有机氮含量也持续升高,土壤酸度则不断下降。采样期对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丰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土壤动物群落随试验处理期加长而持续增长。土壤动物群落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异特征,土壤I层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II和III层。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动物群落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施氮处理明显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但也具有明显的阀值效应。与对照样地相比,各施氮处理样地土壤动物群落水平整体为高,而且随试验处理时间的增加这种差异有加大的趋势;氮沉降增加处理与取样期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除了2月取样,中氮处理土壤动物群落水平都处于最高水平,而对照处理一般处于最低水平,这种趋势在最后一次取样中最为明显;氮沉降处理与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之间也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在土壤I层,从对照至倍高氮处理,土壤动物群  相似文献   

15.
菌根真菌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最大的碳库之一。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CO2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微小的变化将导致大气CO2浓度的较大波动。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存在于绝大多数植物(90%)的根系和生境中。菌根共有7种类型,其中,在自然界中以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为主。众多研究表明,菌根对土壤呼吸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预测土壤CO2释放速率必须考虑,但却是难以估算的因素。文章总结了有关菌根(包括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对目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表明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后,能提高土壤呼吸的速率,其可能的途径有3条:(1)增强了根系的呼吸,(2)菌根真菌自身呼吸的组分,(3)根外菌丝促进了非根际区土体的呼吸。但是,菌根侵染对根系呼吸敏感性(Q10)影响的研究,大多数则表现为不显著。同时,菌根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通过对不同温度下菌根真菌呼吸速率的分析,表明菌根真菌对温度的升高具有适应性。从目前已发表的报道来看,目前关于菌根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还非常少,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意识到了菌根在土壤呼吸中的重要作用。准确评估菌根在土壤呼吸中的贡献,将有助于预测未来在气候变化下,土壤cO2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菌根真菌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最大的碳库之一。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CO2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微小的变化将导致大气CO2浓度的较大波动。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存在于绝大多数植物(90%)的根系和生境中。菌根共有7种类型,其中,在自然界中以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为主。众多研究表明,菌根对土壤呼吸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预测土壤CO2释放速率必须考虑,但却是难以估算的因素。文章总结了有关菌根(包括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对目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表明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后,能提高土壤呼吸的速率,其可能的途径有3条:(1)增强了根系的呼吸,(2)菌根真菌自身呼吸的组分,(3)根外菌丝促进了非根际区土体的呼吸。但是,菌根侵染对根系呼吸敏感性(Q10)影响的研究,大多数则表现为不显著。同时,菌根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通过对不同温度下菌根真菌呼吸速率的分析,表明菌根真菌对温度的升高具有适应性。从目前已发表的报道来看,目前关于菌根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还非常少,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意识到了菌根在土壤呼吸中的重要作用。准确评估菌根在土壤呼吸中的贡献,将有助于预测未来在气候变化下,土壤CO2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7.
果园生草制可提高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果树,而AMF侵染可促进果树营养吸收。为了给油橄榄园筛选菌根侵染率高的草种,探究生草对油橄榄根际土壤AMF多样性的影响,以盆栽油橄榄根系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内移栽油橄榄苗,环形穴播不同牧草(白三叶、红三叶和百喜草)的方式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从4种间作处理的油橄榄根际土中共分离鉴定出4属19种AMF,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球囊霉属(Glomus)是油橄榄根际土壤AMF的优势属;近明球囊霉(Glomus claroideum)、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孔窝无梗囊霉(Acaulospora foveata)、明球囊霉(Glomus clarum)、脆无梗囊霉(Acaulospora delicate)和稀有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infrequens)为油橄榄根际土壤AMF的优势种。不同生草处理油橄榄AMF的种类和优势种上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间作百喜草和红三叶处理的油橄榄AMF种类最多,生草种类对油橄榄根际土中AMF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间作百喜草处理油橄榄根际AMF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他处理。生草促进了油橄榄根际土壤中AMF对油橄榄根的侵染,使AMF孢子密度增加。间作百喜草和白三叶处理的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RSP)含量显著高于红三叶和无草处理;间作百喜草、白三叶和红三叶处理的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含量均显著高于无草处理。果园生草能增加油橄榄根际土中土壤微生物量,特别是间作百喜草处理对微生物量磷以及间作白三叶和红三叶处理对微生物量氮的影响较为明显;间作百喜草对油橄榄根际AMF的增进效果好于间作白三叶、红三叶和无草种植。可见,生草提高了油橄榄根际土壤AMF多样性,且以间作白喜草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氮沉降是影响陆地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以往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降解过程中分解者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方面,而对土壤动物蚯蚓的研究较少。对中国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地施氮处理6年,施氮量为背景条件下增加N 50 kg·hm~(-2)·a-1,运用手捡法和方形土壤采样器对森林覆盖层和土壤矿质层中蚯蚓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凋落物和土壤层中的有机碳氮含量。结果显示,在对照和施氮样地,蚯蚓的种类和密度分布模式相似,共观察到4种类型的蚯蚓,分别是表栖类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和环毛蚓(Pheretima sp.)、内栖类和深土栖类的长白山杜拉蚓(Drawidachangbaiensis)及蚯蚓的幼虫线蚓(Enchytraeidae spp.)。其中,Eiseniafoetida种类的密度最大,可以达到25 individuals·m~(-2),其次为Drawidachangbaiensis种类,其密度可达到6 individuals·m~(-2),Pheretima sp.的密度最小,甚至在本次调查的施氮样地并未发现该类蚯蚓。3种功能群在两个处理中总的密度分别为对照样地23 individuals·m~(-2)、施氮样地为31 individuals·m~(-2),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对照和施氮土壤中蚯蚓的种类和密度没有明显差异(P=0.238)。在调查的4个层位中,总碳并未受到氮添加的影响,同时,总氮也并未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这与蚯蚓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可为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程度的氮沉降对温郁金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通过向道地中药材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C.Ling)施加N 0 kg hm~(-2) a~(-1)(CK)、501 kg hm~(-2)a~(-1)(T_(50))、1001 kg hm~(-2)a~(-1)(T_(100))、150 kg hm~(-2)a~(-1)(T_(150))4个浓度梯度的NH4NO3模拟氮沉降,取样测定温郁金的养分含量、生长指标、光合指标等.结果表明:(1)模拟氮沉降对温郁金总氮含量、各部位氮磷钾含量和分配以及N/K值无影响,8、9、12月氮沉降处理的磷含量显著(P0.05)低于CK,7、8月T_(100)和T_(150)处理的钾含量显著(P0.05)高于CK,T_(100)和T_(150)处理能够增大N/P比值降低P/K值;(2) 8、9、10月氮沉降对温郁金地上部分生长和毛根数量具有显著(P0.05)促进作用,对主根茎无影响,7、8、9月氮沉降使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含量显著(P 0.05)降低;氮沉降对温郁金的叶绿素b含量和气孔导度(Gs)无影响,但能够显著(P 0.05)增大光合面积和净光合速率(P_n);氮沉降能够显著(P0.05)促进温郁金地上生物量的增长,在9、10月能够显著(P0.05)促进温郁金地下和全株生物量的增长,对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比值、药材产量以及药用成分无影响.综合看来氮沉降对温郁金营养元素吸收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促进植株生长;结果可为亚热带氮沉降加重环境下温郁金田间施肥管理和扩大温郁金在轻度酸雨区的栽培面积提供数据参考.(图7表2参44)  相似文献   

20.
在人为活动干扰较为强烈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开展不同营林措施对林下层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对于解决大尺度林下生境保护与小面积森林经营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符合林区的现实需求。本研究针对东北国有林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于2013—2015年夏季调查了小兴安岭3种主要营林措施(割灌抚育、采伐和林下种植)对森林下层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林下层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本层物种更容易受到人类管理活动的影响,其物种组成的变化大于灌木层的变化;3种经营措施都会降低灌草层盖度,种植样地灌草层高度和盖度下降最显著,相比对照组,其灌木和草本层盖度分别降了40%和54%;割灌时间越久,灌木层高度越高;3种经营措施均降低了物种多样性,其中种植作业的干扰最强烈,种植措施对灌木层的破坏高于草本层;生物量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2010年割灌样地、对照样地、采伐样地和种植样地,其值分别为2.1、2、1和0.4 kg?m~(-2)。本研究发现割灌抚育、采伐、林下种植等措施对森林下层植物组成、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而言,种植方式的干扰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