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初探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长江三角洲发展旅游业有着较为成熟的现实基础。在新契机下,顺利进入以区域合作为核心的整合与发展的新阶段,必须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法与正确的策略。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所具有的优势和机遇、面临的劣势和威胁的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框架构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谢强  罗孟华 《四川环境》1999,18(4):57-59,67
本文就成都平原经济圈旅游产业建设中所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作出分析和预测,强调在旅游开发的同时,还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并对旅游开发带来的污染和加强治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省会经济圈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安徽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板块之一的泛巢湖旅游国家级旅游区的形成,依托于安徽省会经济圈,认为构建省会旅游圈是泛巢湖旅游板块形成与合作的重要空间模式。分析了安徽省会旅游圈的空间结构和合作措施,为泛巢湖旅游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关于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模式的研究更是旅游界以及各级政府、旅游规划部门等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综述以及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模式的评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项目带动型、市场推动型、政策主动型、区域联动型等六类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模式,并以安徽省会经济圈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环洞庭湖经济圈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协同学理论视角出发,阐析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机理,解析环洞庭湖经济圈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与主要障碍,提出推进环洞庭湖经济圈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川南区域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及旅游合作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宝  张勃  周陶  张金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1):1043-1046
区域间旅游合作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川南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开展区域旅游的合作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分析川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对其合作发展的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组织形式、当前应给予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川南区域的合作发展对整个川南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府引导、旅游企业依据市场规律的联合运营、富有地域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构建湖北西部绿色生态经济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林  涂建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4):334-336,344
在分析构建湖北西部绿色生态经济圈意义的基础上,探索了着力构建湖北西部绿色生态经济圈的思路:通过整合十堰、宜昌、恩施、神农架以及襄樊西部的保康、南漳等地的生态经济资源,打造秦巴山区绿色屏障和两江(长江、汉江)两库(三峡水库、丹江水库)清水长廊,建设中国中部地区的绿色生态经济圈。  相似文献   

8.
对政府间合作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概念化,构建了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整合模型。以大别山旅游所在的鄂豫皖3省6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整合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依赖、治理、信任和领导是政府间合作概念的四大主要维度;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是界定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维度;政府间合作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和重要影响;政府间合作和区域可持续旅游相互作用,是否存在共变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素有"中国东海明珠"之称的浙江和台湾两地,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海洋旅游发展基础,逐渐成长为中国海洋旅游的国际目的地。梳理国内外对浙江、台湾两地海洋旅游资源、海洋旅游产品等方面研究发现:1浙江、台湾两地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但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差异很大;2台湾在开发海洋旅游产品时更注重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倡导永续生态文化旅游模式;3两地的海洋旅游开发正热,但都未深入开发,多停留在"观光"阶段。分析了浙江、台湾两地海洋旅游合作优势、现状与困境,探讨浙江、台湾两地开展海洋旅游合作新路径与政策机制创新,提出浙、台两地海洋旅游发展的优化合作环境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快推动海洋旅游的发展,打造海洋旅游拳头产品,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种类,提升我国海洋旅游国际竞争力,国家旅游局将2013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情况。通过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区域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三大区域自身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促使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徽杭高速公路的开通,打造大黄山旅游圈成了当前发展安徽省旅游的一个热点.锻造大黄山旅游圈概念,将黄山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将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以及周边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旅游景点由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化为复合型、立体型的旅游,提升黄山旅游的档次和品位.在提升世界双遗产黄山观光产品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徽州文化体验与皖南山水休闲度假产品.加强区际协调,实行"东进北拓西联"战略,以旅游产业接轨为突破口,以旅游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借助杭州、苏州和上海大都市建设平台,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把黄山建成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2.
以资源环境经济学、循环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实证与规范经济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研究首都经济圈水资源环境,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以解决首都经济圈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重点分析了该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阐述了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对策,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渔港布局及沿海渔港经济圈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在渔港布局中运用该理论,首先确定各个海湾区域的重点渔港与城镇之间的多级发展轴线,在此基础上构建多个沿海渔港经济圈,带动渔港和海岸带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开展区域水环境合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北京市地表水资源、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生态环境用水严重短缺是制约北京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根本原因,并对此提出全面加强区域水环境合作、改善北京市水环境的基本思路,及与周边地区开展水环境合作的途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从研究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多元相关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辽宁省海洋各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辽宁省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造船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海洋油气业和海盐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区域旅游合作水平的高低同样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紧密相关。以中部6省城市体系为构架,对中部6省省际间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探讨,并从节点优化、线路组织、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了6省间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以期为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川古镇呈集聚分布状态,但空间联系较弱,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塑造古镇整体形象、增强区域合作是提升四川古镇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环境司法协作是促进区域、流域环境整体性治理的重要保障。但当前相关研究侧重某个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司法协作分析,亟待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长江、黄河等区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实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规范分析。可以依据协作目的、内容、空间,将多元化的环境司法协作样态分为政策回应型协作与程序便利型协作、纵向协作与横向协作、省(区、市)内协作与跨省协作等。针对规范性、结构性、机制性等困境,区域环境司法协作需要从纵向协作迈向纵横协作结合、从协议型协作迈向立法型协作、从低位阶协作迈向高位阶协作。未来还需要加强区域、流域、陆海统筹下的立法协同,探索“共享法庭”及其配套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纳入与应用,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司法的深度融合,从而对区域环境司法协作进行全面的规范性补强、结构性调适、协同配合机制的建构及数字化司法转型。  相似文献   

19.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同构与异构取决于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中生产要素的结构与流动特征,其特征量的相似性导致产业结构的同构,产业同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合意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非合意性愈显突出。区域产业同构优化的本质动力在于生产要素结构及其流动特征量的变化,通过不同层级区域产业规划战略和区域间经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流动,以产业集群化之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区域产业结构朝着优化、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