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通过对鲁甸地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断裂组合样式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地震等震线长轴衰减方向、震源机制解、震后前期强余震分布样式及地表破裂,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包谷垴-小河断裂;根据莲峰断裂、昭通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之间的构造组合样式、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判断包谷垴-小河断裂为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根据莲峰、昭通断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认为在断裂带下15~20km处地壳物质呈塑性流动状态,在来自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向运动给予的应力挤压下,形成了包谷垴-小河捩断层,并且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次破裂,其性质为角度较低的逆断层,破裂未通到地表,没有形成连续而规模显著的地震断层,但存在断续的地表形变,如公路10~20 cm的垂直位移等,显示地壳缩短及次级构造的微弱变形。本次地震形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地质灾害。除了同震形成的滑坡和崩塌,震动和变形造成岩土体的松动和不稳定,震后地质灾害成为灾区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整理国内外关于强震发震断裂地表破裂避让的有关研究成果,结合对汶川大地震现场的考察,提出在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考虑断层避让的工作原则和框架.包括应避让的活动断裂定义,避让的条件,避让范围,并应用于编制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  相似文献   

4.
基于分形理论,使用网格法估算了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断裂系统不同走向、不同区域断层的分维值,借助等值线图对断裂的分形特征做出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探究研究区断裂的活动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断裂系统在1~10km的标度区间内具有良好的自相似性,整体断裂分维值为1.5443,NW向断层分维值远大于NE向断层,以甘孜—玉树断裂为主的NW向断裂在研究区内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甘孜—玉树断裂SW盘分维值大于NE盘,表现出更强的活动性和更复杂的断裂分布;研究区分维值的大小能有效反映断裂的活动性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研究区内甘孜—玉树断裂尚处于发育的活跃阶段,各段均存在较大的发震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2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康定Ms6.3地震。通过分析康定Ms6.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特征以及震害基本情况,对比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各次级断裂的全新世活动性特征,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色拉哈-康定断裂,并初步判断该地震可能为一次强震的原地复发事件。同时,综合地表变形特征及震害特征等情况,认为此次康定地震没有出现具有构造意义的地表破裂,其造成的房屋震害与建筑物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集集地震和土耳其地震中发震断层10km范围内的梁桥和拱桥破坏严重,本文统计了因直接震害导致损毁或严重破坏的桥梁共51座,其中直接跨越发震断层的10座桥梁中有9座因落梁而丧失通行能力。这些近断层或跨断层桥梁的主要震害表现为全桥垮塌,落梁或主梁严重移位,墩柱压溃、剪断、倾斜,支座滑脱失效,主拱、横撑、拱座开裂等严重破坏。初步分析揭示造成震害的主要原因为断层地表位错、强地震动、碰撞、基础失效、桥台破坏对主梁纵向约束不足、滑动支座对弯扭效应约束不足。  相似文献   

7.
土壤或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经包气带迁移后进入建筑物,导致室内污染物聚集危害人体健康.为研究场地蒸气入侵的过程及影响因素,以苯为例,借助一维J&E解析模型和二维近似解析AAM模型,探究土壤性质参数对污染场地建筑物底板处蒸气衰减系数和室内蒸气衰减系数的影响,并分析两个模型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室内蒸气浓度(Cin)取决于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Cck)和土壤气体进入室内的速率(Qck).J&E模型中,室内蒸气衰减系数(αsin)随着地基埋深增加先减后增,而AAM模型中室内蒸气衰减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毛细管的存在使蒸气衰减系数降低1~2个数量级,土壤水分也可有效阻挡蒸气向上扩散.在低渗透土壤条件下,两个模型计算的室内蒸气衰减系数均在10-4左右;在高渗透土壤条件下,建筑物底板处对流作用强烈,J&E模型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减小,室内蒸气衰减系数在10-3左右,AAM模型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为定值,室内蒸气衰减系数随土壤渗透系数的变化大致呈线性增长,且比J&E模型结果高1~2个数量级.研究显示,当污染场地建筑物底部对流作用强烈或在砂土、壤土类土壤中,采用J&E模型更为合理;对流较弱或在粉土、黏土中,可以采用AAM模型代替J&E模型,简化计算过程,便于进行场地风险评估.污染物蒸气在砂土中穿透力较强,而黏土层可以有效阻挡蒸气的迁移,在实际场地风险管控中,可以采用换土或表层覆盖黏土的方法阻挡蒸气的迁移.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问题更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纵横两个侧面来研究汶川地震发生的机理,即:先利用GPS资料研究地表的变形场,然后运用数值方法对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一个剖面进行模拟.文中的计算结果显示:①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地表的主应变率的方位与该区域的地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形变量值很小,表明断层处于闭锁之中;②对地震发生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显示等效应力及变形能量密度在空间分布由分散状态逐步向龙门山地区集聚,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复发周期约为3 163年.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及本文的研究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成因可能为:随着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不断挤压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后形成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铲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的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再加上断层附近介质刚性大,这就导致该断层的闭锁程度增高;但另一方面随着高原东流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龙门山下部地壳囤积的东流物质不断地向斜上方推挤龙门山断层上盘,这样会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发生地震.最后,针对这种发震机理的新型地震,提出了今后关于地震预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MW7.8地震和MW7.5地震的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了两次强震在周围地区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同震库伦应力变化对MW>4.0的余震的应力触发。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在地表产生了较大的位移,其中,MW7.8地震产生的最大水平位移约为3.1m,最大隆升约为0.4m,最大沉降约为0.6m。MW7.5地震产生的最大水平位移约为4.3m,最大隆升约为1.9m,最大沉降约为0.8m。两次强震后地表的最大水平位移约为4.15m,最大隆升约为1.9m,最大沉降约为0.8m。(2)MW7.8地震震中南北两侧为面膨胀区,东西两侧为面压缩区,震中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主张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MW7.5地震震中北东和南西侧为面膨胀区,南东和北西侧为面压缩区,震中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主张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3)MW7.8地震在MW7.5地震震中处...  相似文献   

10.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2):147-15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工程地质钻探等手段,研究九江地区湖口—彭泽长江沿岸的地层结构、岩溶发育、岸坡工程地质特征与岸坡稳定性。长江边岸与圩堤均位于长江南岸Ⅰ级阶地,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为一套河湖相沉积物,淤泥层厚,边岸与圩堤地基属软弱土层,工程承载力低,易产生不均匀沉陷、砂土液化和渗透变形,导致边岸与圩堤滑塌。综合分析认为,湖口—彭泽芙蓉的岸坡稳定性差,长江崩岸的原因主要为:长江南岸大部分圩堤处于迎流顶冲段,水流淘刷较严重;长江航道靠南段,岸坡长期受行船波浪淘刷,造成岸坡坡面陡直,稳定性差;地层上部为夹薄砂层的粘性土层,下部为细砂层,抗冲性差;汛期岸滩土体饱和,长江水位低,河滩地内水外渗造成岸坡失稳。以粘土为主的岸坡,应加强有效排水和减缓坡比;有砂层的岸坡结构型岸坡,应对结合部位砂层、枯水位附近及水位变幅带内的砂层进行防冲刷、防掏蚀保护。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扬州地区西部的岗地地貌受控于区域内的NW向走滑并正断的无锡-宿迁断裂的长期活动,同时该断层的活动性也是一个关系到长三角地区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地质问题,而研究该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对该断层两侧晚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绝对年代的确定。本文对17个采自岗地的样品使用光释光(OSL)测年法中的细颗粒(4—11 μm)石英测试技术,采用SMAR法和TT-OSL法进行D e 值的测试及年龄对比,较系统地对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和地层层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MAR法较适用于D e <300 Gy的样品;TT-OSL法对于较“低”剂量的样品效果差,而对D e >200 Gy的样品测试更适宜,误差相对SMAR法结果更小,与地层的沉积层序符合的更好。17个样品的OSL年龄结果表明:本区岗地主要为晚更新世沉积物,沉积速率约0.1 mm?a ?1;在水系及湖岸的附近有少量全新世沉积发育。根据所有样品的宏观岩性和年龄分布,本文初步认为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形成于MIS5—MIS4阶段、MIS2阶段,沉积物主要为风成,对应区域上的下蜀土,堆积期间本区地壳相对稳定,无锡-宿迁断裂无明显活动。在冰后期—全新世随着气候的变暖,海平面上升,河湖泛滥,水系边缘发育少量湖沼相沉积。总体而言,本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构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