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7 毫秒
1.
文不同类型晶硅光伏组件在相同环境下其性能体现会有较大的差异,为了研究不同晶硅光伏组件在湿热气候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性能,本文选取单晶组件、多晶组件A、多晶组件B以小型组串系统形式投试到海南湿热气候环境光伏实证试验场,通过对各光伏试样组串电性能参数、组件表面工作温度、试验场地气象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对光伏组件的实验室I-V性能进行周期性测试,分析研究不同光伏试样组件在真实湿热气候环境应用的性能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基于对光伏发电实证系统的发电性能以及环境参数的连续监测,开展的环境参数对光伏发电性能的影响的比较分析研究,并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得出了光伏发电性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陈卓  李宗原  韩聪 《环境技术》2020,38(4):167-172
为提升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向电网输送电流的质量,对新型太阳能单相光伏逆变器的应用性能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构成情况,创建包含太阳能光伏电池、逆变器、Boost DC/DC电路及操控电路的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对系统核心部分的并网逆变器进行设计,选用LLCL型滤波器降低逆变器输出电流内的谐波分量并衰弱开关频率位置的高次谐波,通过加入电网电压前馈控制的方式消除电网电压对并网电流的干扰,并结合网侧电流外环PI控制对电流内环进行控制,提升整体系统稳定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所研究逆变器的新型太阳能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滤波性能优越,输出并网电流稳定,说明该逆变器应用性能好。  相似文献   

4.
曾光辉 《环境技术》2023,(9):116-120
随着分布式光伏越来越多接入配电网,对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的主电路可靠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光伏接入配电网的原理,接着研究集中式逆变器和组串式逆变器两种经典的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的主电路架构,并分别分析了可靠性指标。最后的算例计算了同等容量下的分布式光伏的可靠性数值。  相似文献   

5.
陈昊  王纲 《环境教育》2011,(12):90-92
从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技术的对比发现,光伏发电的技术成熟度高,装机容量大,建设和投资规模灵活,已成功投入商业运行。太阳能发电的主要形式包括:平板型光伏电池与阵列、聚光型光伏发电成套设备、槽式聚光热发电系统、塔式聚光热发电系统、槽式聚光集热助发电技术和混合发电系统。  相似文献   

6.
技术     
《环境教育》2011,(10):6-6
保定太阳能光伏发电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河北省保定市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已建立起以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为主的光伏电池产业格局,形成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制造、应用完整产业链,并在光热发电、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构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保定高新区是全国第一个启动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建设的园区。示范...  相似文献   

7.
光伏行业是我国大力支持的新兴行业,也是解决目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光伏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在极速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产能过剩、市场失衡、并网瓶颈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导致大量的光伏企业倒闭破产.因此,企业自身需解决技术问题,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引导与扶持,制定并落实好相关政策,引导行业进行有效整合才是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机械载荷试验作为考查光伏组件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版IEC标准中对于该项测试的要求也变得更加细致。本文介绍了一种光伏组件机械载荷测试的可调节式安装夹具设计,并根据标准IEC 61215-2:2016中静态机械载荷试验的要求,利用该夹具测试了两块不同版型的光伏组件。本设计夹具表现出良好的普适性与测试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破损程度直接导致光伏组件发电性能的降低,而其内在原因可能在于内部电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光伏电池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光伏电池板在阴影遮蔽时产生的热板效应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热板效应产生的原理,基于PSCAD仿真平台建立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等效模型,并根据工程实际选取合适的参数。继而对无阴影遮挡电池板和有阴影遮挡时的光伏电池板进行仿真研究,对比后分析得出加装旁路二极管对热斑效应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阳能电池的昂贵发电成本,分析和预测了国内外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现状与发展;指出研制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是今后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传统潜水推流器故障率高、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对主机和安装系统进行多方面的技术提升,原创"玻璃钢叶轮、微型潜水式减速机构、V锥夹固式吸振耦合座"三大核心技术和"内外组合式动密封机构、电缆进线密封防损坏装置、水上悬挂式安装系统"三大应用技术,使设备主机结构、水力结构、安装结构有了大的创新和突破,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机械性能,水力性能,同时工况适应性和降耗节能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国内首批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了解设备测风精度的真实水平,在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区域通过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与岛屿固定式测风塔同步测风。利用3个月的实际测风数据,对比分析岛屿固定式测风塔测风数据和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在10,70,90和110 m 四个高程的风速和风向数据,验证2种设备测风数据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最终论证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在风速和风向方面的可靠性。对比结果表明: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数据合理,完整率达到90%以上,相关系数超过0.95,漂浮式雷达测风装置各高度风速、风向均满足风资源评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环境技术》2009,27(3):2-2
据无锡日报报道,5月18日,坐落于无锡新区的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中山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将在凝聚人才、创新机制等方面再上新台阶,无锡光伏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助力。全国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全国着名光伏企业代表等共计120人参加签约仪式,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被公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太阳能光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以每年30%~45%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光伏产业真正起步于2000年。自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我国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十多个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办法和条例。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却呈现出了"畸形"发展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如海 《绿叶》2012,(12):23-29
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以及在欧美遭遇双反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在于国内市场的滞后。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的瓶颈不是成本和技术,而是僵化的电力体制造成的并网困难。光伏产业的出路在于构建一个健康的光伏国内市场,为此必须具备公平、开放、智能的电网平台,足够力度的政策补贴,简化的审批手续,畅通便捷的融资渠道.以及完善的光伏系列国家应用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光伏发电,利用半导体界面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当光伏作为新兴产业在合肥兴起时,小到一户居民,大到一个城市,都在围绕着光伏发电发生着变化。受到欧美"双反"的影响,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发电正遭遇困境,合肥却逆势而上。实际上,合肥有一个非常大的规划,那就是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全市推广建设一批光伏发电示范  相似文献   

17.
自2006年起,美国环保署(EPA)在美国本土开展了两次湖泊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从营养状态、生物健康和休闲娱乐的关键指标开展评估,旨在摸清美国湖泊生态环境现状和影响湖泊生态健康的关键胁迫因子。EPA逐步形成了涵盖水文、水质、水生生物等多重指标在内的湖泊调查评估体系,该体系已成为美国湖泊环境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湖泊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从清单建立、重点调查湖泊清单筛选、采样布点、监测指标、评估方法等方面系统研究总结美国湖泊调查评估的关键技术方法体系,以期为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由于能源危机,全球对于新兴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在当前世界能源大家庭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由于近些年雾霾天气的增多,导致光伏太阳能发电受到了严重挑战。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基地,以1年多来连续监测所得的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光伏组件日发电量受雾霾程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一款环境适应性太阳能广告牌系统,利用阶梯形光伏电板为LED广告牌供电,综合电源感应切换系统、环境亮度感应调节系统及相关环境适应性设计,使得该装置能够在太阳能蓄电池供电与城市供电合理切换,自动调节广告牌亮度,并能防生物侵害、防潮防腐蚀等满足环境适应性要求。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经济节能、工况稳定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光伏空调推出以来,凭借其环保、节能和可再生等优势,备受广大用户的关注,已成为未来空调发展的方向之一。我国于2005年11月发布关于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根据标准的研究要求,至少各一种主动和被动式防孤岛方案,过/欠电压、过/欠频率作为后备保护。光伏空调涉及并网,因此必须具有防孤岛效应自动保护功能,由于常规发电的光伏发电模式与光伏空调模式还是存在差异的,本文重点探讨并提出一个适合光伏空调防孤岛检测方法,为光伏空调实现安全并网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